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找次品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找次品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26 08:5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找次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过程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为了提高大家防震抗震的意识,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又组织了应急疏散演练,老师想问一问咱们班是从哪个楼道口撤离到操场上的,(生:2号楼的西楼口),为什么要从2号楼的西楼口撤离呢?(这里离操场最近)是啊,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到最安全的地方。其实数学学习也是如此,一个问题有很多种解法,但里面肯定有一种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最优化的方法,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优化的思想来走进数学课堂。
(二)揭示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被老师吃了3粒,你能帮老师找到被吃了几粒的那瓶吗?你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掂一掂,数一数,用天平称
师: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生1:我认为用天平秤最好,因为掂一掂口香糖比较轻,有时掂不出来,数一数,把口香糖倒出来数不卫生,也麻烦。
师:同学们都同意用天平称吗?(生同意)
师:用天平怎样称。称几次
生1:称3次,天平的一端放口香糖,一端放砝码。一个一个的称称3次。
生2:称1次。把两瓶口香糖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平衡,缺粒的那瓶在剩的那瓶里;如果天平不平衡,缺粒的在上扬的那端。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想很快找到次品,你认为怎样称比较简便。
生:天平两边各放一个,不放砝码这样一次就能称出来。
师:说得真好,我们把称的过程还可以用图表示出来,我们中3瓶分成3组,每组1瓶,先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称一次我们就中下面画一条横线,如果天平平衡了,则剩下的是被老师吃了的哪一瓶,如果天平不平衡,则被老师吃了几粒的就中上扬的一端,这样我们只称了一次就找到了被老师吃了几粒的哪一瓶。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也有一些物品,他们外表看起来和其他物品一样,但他们或者轻一些或者重一些,我们就把这样的物品叫做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天平来“找次品”(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探究5瓶中的次品
(1)师:刚才大家从3瓶中很容易地找到了一瓶次品,再增加点难度行吗,如果老师这里有5瓶口香糖,你能从中找到轻一些的那瓶次品吗?同学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瓶盖来代替口香糖,用双手模拟天平,称一称,边做边说,看一看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为了让大家能很快的找到次品,请看老师的友情提示,(学生读)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提示进行操作,开始吧。
(2)生动手操作操作
(3)组内交流。
师:把你的方法和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4)全班汇报
师:谁愿意到前面把你们组的称法给同学们说一说,我们用磁力扣来表示口香糖
生1:我们把5分成了五组,每组是1瓶,先拿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就在上扬的一端,(这样你称了几次找到次品,那么你这样称确保一定能找到次品吗?)不能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什么情况,是一种偶然情况,或者说是一种幸运情况,这种情况不能确保一定能找到次品,所以我们要排除这种情况;如果天平平衡,就再拿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平衡就是剩下的那瓶,如果不平衡就在上扬的一端。
师:你至少称了几次就找到了次品。(2次)
师:老师用图表示他称的过程,老师问你你把5分成了几份或者说几组来称(5组) 5(1,1,1,1,1)2次
师:还有其他称法吗?先告诉老师你把5瓶分成了几组。
生2:我把5瓶分成了3组(2,2,1)我是这样称的,先拿2瓶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托盘上,如果不平衡,就在上扬的2瓶中,我们就再把这2瓶分别放在托盘上,这样上扬的一端就是次品了,(师边板书边问这样称了几次找到次品了) 称了2次;如果第一次平衡了,就在剩下的一个里。你至少称了几次就一定找次品了,这样称了一次。(师: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生2次
师板书5(2,2,1) →2(1,1) 2次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3: 5(1,1,3)→3(1,1,1)2次
师:刚才大家把5瓶分成了5(1,1,1,1,1) 5(2,2,1) 5(1,1,3)5组、3组、3组来称都是得到至少2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把5瓶分成4瓶和1瓶来称或者3瓶和2瓶来称吗?
生:不能,因为称物品是天平两边的数量必须相同,(对)
过度: 刚才同学们用3中不同的方法从5瓶中找到了一瓶次品,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2次)
2、探究从9瓶中找一瓶比较重的次品。
(1)师:看来5瓶难不到大家,再增加点难度,我们就从9瓶中找出一瓶比较中的次品好吗?注意了这次次品师比较重。你可以用学具称,也可以像老师这样用图来分析,有了结果告诉你小组的同学,由小组长做记录,看一看哪一个小组的方法多,开始吧
(2)学生自己操作,然后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
(3)全班交流。
9(1,1,1,1,1,1,1,1,1,)4次 9(2,2,2,2,1)→2(1,1)3次
9(3,3,3,)→3(1,1,1)2次 9(4,4,1)→4(2,2)→2(1,1)3次
汇报时一个组用磁力扣,一个组用图或由一个小组完成也可以。
(4)师小结:同学们看我们用4中不同的方法找到了次品,你最喜欢哪种称法?(生9(3,3,3,)。为什么?因为这种用的次数最少,能很快找到次品。我们仔细观察这3个数,是把9怎样分的,分成了几组。(生平均分,分成了3组)教师板书
也就是说如果把9平均分成3份来称才能保证找到次品,而且用的次数最少。
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平均分成3分呢?(不是的比如10、14、20等),那么是3的倍数的是不是平均分成3份来称就一定能找到次品,而且用的次数最少呢?为了验证我们的结论怎么办?(我们再试一试)用哪个数试(12、15、18、21)、好我们就用12这个比较小的数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
师:我们怎样分才能用的次数最少,而且一定找到次品。
生:12(4,4,4)→4(2,2)→2(1,1)3次
师:12还可以怎样分?
生:12(1,1,1,1,1,1,1,1,1,1,1,1) 6次
12(2,2,2,2,2,2)→2(1,1) 4次
12(3,3,3,3) →3(1,1,1) 3次
12 (5,5,2)→5(2,2,1)→2(1,1)3次
12(6,6)→6(2,2,2)→2(1,1) 3次
师:同学们看有没有比平均分成3分这个用3次少的次数,(没有)所以如果被检测物品数是3的倍数的,想一定找到次品,而且用的次数最少,我们怎样分最好(平均分成3组来称最好)。如果物品的个数不是3的倍数我们应该怎样分才能尽快找到次品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节课就到这。
板书 找次品
5(1,1,1,1,1)2次
5(2,2,1) →2(1,1) 2次
5(1,1,3)→3(1,1,1)2次
9(1,1,1,1,1,1,1,1,1,)4次 9(2,2,2,2,1)→2(1,1)3次
9(3,3,3,)→3(1,1,1)2次 9(4,4,1)→4(2,2)→2(1,1)3次
12(4,4,4)→4(2,2)→2(1,1)3次
瓶数 分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保证能找到次品
至少需要的次数
9


9


9


9


你最喜欢的方案是哪个?为什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