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怜悯是人的天性
卢梭
学习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
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卢梭(
1712-1778
),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1749年以《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一文而闻名。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走近作者
背景介绍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
题目解说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作者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究
故事中的目击者作为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幼儿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幼儿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痛之感,并生发出一伸援手的冲动。这种冲动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
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本研究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文本研究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文本研究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文本研究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根据文章内容,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
文本研究
自爱心是使人关心自己的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怜悯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害别人,并在同类遭受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然的憎恶的一种情感。这种怜悯心是人们写生俱来的。
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情感相互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如何理解卢梭在本文的观点?
文本研究
卢梭设想、虚构了一个人类社会的初始状态,即“自然状态”和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他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曾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自然人”有两种天然的感情:关切自身的保存及对自己同类的同情和怜悯。亦即自爱和爱人。
那么,是不是由于人的自爱或“自私”,就使人变恶了呢?卢梭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由于自然人过着孤独、离群索居的生活,而且他们的需要又少,且极易满足。因此,自然人在对自身保存的关切时,只涉及自身而不涉及与他人的关系。因而自爱不可能使其成为作恶的原因。
文本研究
相反,自然人又从自爱之中直接产生出另一种感情,即在我们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帮助我们生存的人,
亦即“爱人”。因为,自然人是软弱的,只有在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帮助自己生存的他人——给自己以帮助和关心的人,才能真正保证做到爱自己。可见,爱他人,也是人类应有的另一种天然感情。正是这双重感情的共同结合和彼此协调,使人拥有一颗“好善厌恶”
之心。
卢梭的性善与宗教源罪说是针锋相对的,充满着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把自爱、良心等归之于天赋,并将之普遍化为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物,反映出他的思想局限。
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
观点一:不赞同。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自然到文明、自然本能到理性的进步是一种必然。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自私、冷漠等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并非完全是这种进步造成的,人类可以通过法律等方面的束缚来消除这些影响。
观点二:赞同。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能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正是因为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远超于生存需要之外的过分的需求和欲望,人变得理性、冷漠、自私,这无疑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
中心思想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艺术特色
①破立结合。
②举例论证。
③演绎推理。
艺术特色
①破立结合。
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
艺术特色
②举例论证。
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③演绎推理。
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误。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辩证法
辩解
分辨
滥用职权
B.摒弃
撕开
赋予
明目张胆
C.禀性
依附
汲汲
名实一致
D.邪恶
撕拼
丛生
一往无前
解析:D项,“撕拼”中的“撕”应为“厮”,“厮拼”意思是“厮杀拼打“,故选D。
D
当堂检测
2.下列对《怜悯是人的天性》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没有善恶之分,除非从生理意义上以能否帮助自我保存的性质作为区分标准,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观点做铺垫。
B.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的……疯狂地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宇宙的唯一所有主”的观点错误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欲望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野奎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中所具有的。
C.文章运用了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怜悯心是人的天性,关怀、友谊也是对特定对象的持久怜悯心的产物。
D.卢梭认为哲学使人与世隔绝,智慧和理性使人变得冷酷无情。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
D
当堂检测
解析:D项,“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理解错误,卢梭认为哲学家缺乏怜悯心,智慧和理性使人产生自爱心,更多地关心自己,而非他人。卢梭在于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而非要远离理性和智慧。故选D。
当堂检测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优秀作家不仅是思想家,①__________。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作家德布林就写了小说《山、海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这种思考极为深远。与此同时,文学②___________,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此外,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别样的人性关怀:一个法学家笔下的罪人,③____________,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当堂检测
答案:
①还是预言家;②需有大爱意识;③在文学家笔下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关联词要和前面的“不仅”相搭配,而由后文“预言……后果”可知,应指出优秀作家“还是预言家”。②处,由“你是……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以及“此外,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别样的人性关怀”可以看出,文学“需有大爱意识”。③处,结尾句将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和文学家笔下的罪人进行比照,所以此处可填写“在文学笔下”。
当堂检测
4.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丐服穿上名牌西装仍然改变不了乞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辑。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往往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无论何种谎言,都是与诚信相悖的。
反方:
当堂检测
答案:反方: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你能指责这位母亲“不诚信”吗?生活中善意的谎言随处可见,这种“谎言”是美丽的,它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样的“谎言”让世界更有爱、有感动、有希望,怎么会与诚信相悖呢?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观点要明确,其次要针对正方辩词进行反驳。正方的观点是“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并主要运用逻辑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反驳理由。那么,反方的观点就应该是“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阐述理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