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6 22:3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春)四川邻水县坛同中学部编历史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计60分)
1、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司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2、下面材料是中国古代某位统治者的主要经历,该统治者是( )
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朱元璋
3、明清时期各地商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帮,主要有徽商、晋商、闽商、广商、宁波商、洞庭商等。他们在各地建公所、会馆。当时流传谚语“广商富甲天下”“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这反映出商帮( )
A.形成地域生产的分工 B.具有巨大的贸易优势
C.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D.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4、下图为明朝《武备要略》中记载的“鸳鸯阵”,用此阵法击败倭寇的是( )
A.辛弃疾 B.戚继光 C.郑和 D.岳飞
5、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写道:“明永乐三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七次出使西洋。”材料中的“永乐皇帝”指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6、2021年是郑和下西洋616周年,该壮举发生在公元纪年年代尺(如下)中的哪一时段( )
…… 13
世纪 14
世纪 15
世纪 16
世纪 17
世纪 18
世纪 ……
A B C D
7、“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栏目以弘扬创新精神为己任,启发人的思维,提高人们对发明创造的兴趣。以古今中外发明创造为出发点,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事件和人物。”这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天工开物》栏目的宗旨。这个栏目的命名与下列哪一位科学家有关(  )
A.李时珍 B.毕昇 C.徐光启 D.宋应星
8、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水利方法 B.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9、下面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B.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C.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D.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10、下列各项,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⑤以李自成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1、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清朝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
A.强化了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
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12、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以下可以作为证据的是( )
A.唐朝时鉴真东渡传播佛教 B.宋代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C.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 D.清朝疆域南至南海诸岛
13、清代前期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基本版图相似 ②东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已不在疆域范围内
③现在疆域更为辽阔、广大 ④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领土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5、下面是清朝前期部分年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统计表,可以看出当时( )
时间 17世纪70年代 18世纪50年代 18世纪70年代
人口数量(亿) 1 2 3
耕地面积(亿亩) 6.08 7.09 7.16
A.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6、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右图,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
17、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古代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 (  )
A.明清时期文学艺术无所建树
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落后
C.明清时期朝廷腐败,开始无力管辖边疆地区
D.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设立这个机构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顺治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9、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其中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武松打虎——《水浒传》 D.乐不思蜀——《红楼梦》
20、清中期以后,昆曲所上演的剧目多为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工具。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则哄然散去”。这说明( )
A.昆曲脱离了人民群众 B.京剧正式形成
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1、(10分)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创立的,在我国存在了约1300年。当今人们对科举制的认识仍是见仁见智。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的主要发展历程,并谈谈你如何看待科举制。
2、(10分)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
明神宗时 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帝时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 1 )根据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哪些信息?(3分)
材料三 崇祯二年,马懋才上疏明廷:“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摘编自《陕西通志》卷八六
( 2 )材料三反映了明朝末期怎样的社会状况? (3分)
材料四 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 ),努尔哈赤正式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年号“天命”。赢得萨尔浒战役后,迁都于盛京( 沈阳 )。努尔哈赤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所属七十余城,使明朝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灭亡的原因。(4分)
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不准“片帆出海”。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清廷颁布谕旨:“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三 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4分)
( 2 )材料二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6分)
( 4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6分)
2021年(春)四川邻水县坛同中学部编历史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计60分)
1、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司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答案】D
2、下面材料是中国古代某位统治者的主要经历,该统治者是( )
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朱元璋
【答案】D
3、明清时期各地商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帮,主要有徽商、晋商、闽商、广商、宁波商、洞庭商等。他们在各地建公所、会馆。当时流传谚语“广商富甲天下”“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这反映出商帮( )
A.形成地域生产的分工 B.具有巨大的贸易优势
C.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D.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答案】C
4、下图为明朝《武备要略》中记载的“鸳鸯阵”,用此阵法击败倭寇的是( )
A.辛弃疾 B.戚继光 C.郑和 D.岳飞
【答案】B
5、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写道:“明永乐三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七次出使西洋。”材料中的“永乐皇帝”指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答案】B
6、2021年是郑和下西洋616周年,该壮举发生在公元纪年年代尺(如下)中的哪一时段( )
…… 13
世纪 14
世纪 15
世纪 16
世纪 17
世纪 18
世纪 ……
A B C D
【答案】B
7、“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栏目以弘扬创新精神为己任,启发人的思维,提高人们对发明创造的兴趣。以古今中外发明创造为出发点,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事件和人物。”这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天工开物》栏目的宗旨。这个栏目的命名与下列哪一位科学家有关(  )
A.李时珍 B.毕昇 C.徐光启 D.宋应星
【答案】D
8、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水利方法 B.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答案】A
9、下面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B.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C.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D.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答案】C 
10、下列各项,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⑤以李自成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答案】A 
11、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清朝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
A.强化了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
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C
12、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以下可以作为证据的是( )
A.唐朝时鉴真东渡传播佛教 B.宋代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C.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 D.清朝疆域南至南海诸岛
【答案】D
13、清代前期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基本版图相似 ②东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已不在疆域范围内
③现在疆域更为辽阔、广大 ④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领土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14、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答案】D
15、下面是清朝前期部分年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统计表,可以看出当时( )
时间 17世纪70年代 18世纪50年代 18世纪70年代
人口数量(亿) 1 2 3
耕地面积(亿亩) 6.08 7.09 7.16
A.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答案】D
16、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右图,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
【答案】A
17、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古代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 (  )
A.明清时期文学艺术无所建树
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落后
C.明清时期朝廷腐败,开始无力管辖边疆地区
D.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答案】D 
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设立这个机构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顺治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答案】A
19、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其中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武松打虎——《水浒传》 D.乐不思蜀——《红楼梦》
【答案】D
20、清中期以后,昆曲所上演的剧目多为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工具。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则哄然散去”。这说明( )
A.昆曲脱离了人民群众 B.京剧正式形成
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1、(10分)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创立的,在我国存在了约1300年。当今人们对科举制的认识仍是见仁见智。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的主要发展历程,并谈谈你如何看待科举制。
【答案】主要发展历程:①隋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②唐朝: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创立殿试制度。③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④明朝: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文体必须是八股文。
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科举制发展到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束缚了思想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10分)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
明神宗时 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帝时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 1 )根据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材料三 崇祯二年,马懋才上疏明廷:“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摘编自《陕西通志》卷八六
( 2 )材料三反映了明朝末期怎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四 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 ),努尔哈赤正式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年号“天命”。赢得萨尔浒战役后,迁都于盛京( 沈阳 )。努尔哈赤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所属七十余城,使明朝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1)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土地兼并严重。
(2)明朝末年,陕西北部一带大旱,造成大范围饥荒。
(3)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灾难深重,阶级矛盾尖锐;满洲兴起,严重威胁明朝边防,增加了明朝军费负担,国家财政危机深重;大规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农民军最终推翻了明朝。
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不准“片帆出海”。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清廷颁布谕旨:“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三 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
( 2 )材料二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 4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3)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的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观念。
(4)积极影响: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