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下)
授课人:刘 涛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目 录
CONTENT
一、新理论:
——列宁主义的诞生
二、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新探索:
——社会主义的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新理论:
——列宁主义的诞生
新理论:列宁主义的诞生
列 宁
(1870——1924)
(一)形成过程:
1870年4月22,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
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共党。
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3岁。
新理论:列宁主义的诞生
(二)主要内容及地位:
共产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克思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
——列宁
2.地位: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为帝国主义时代提供了的无产阶级革命强大思想武器。
比较两则材料,试分析两者的异同。
1.内容:
(1)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洞悉国情: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
(3)一国胜利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革命方式: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二、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胜利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为什么社会主义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是偶然还是必然?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历史背景: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阶级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1861年获得解放后,繁重的捐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使农民的生活条件更加恶化。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79次,1914年发生1046次。在工业领域,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甚至16-18小时,工资很少。1914年经济罢工达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俄国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历史背景:
材料三: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的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它国家落后的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人民继承着1905年的传统),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列宁选集》第26卷
材料四: 1903年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经历了革命曲折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并且他们注意发动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式的发展。
革命还具备其他的一些条件。
1、客观条件:
2、客观条件: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1)经济基础:
(2)政治基础:
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
(2)组织基础:
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3)思想基础:
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4)群众基础:
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
(3)社会条件: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历史背景: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1914年
1917.3
1917.4
1917.7
1917.11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月革命掘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掘沙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1)时间:1917.3(俄历二月)
(2)结果:
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2.四月提纲指方向:
2.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5.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
6.在土地纲领上……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四月提纲》
(1)时间:1917.4
(2)背景:
①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但临时政府却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3)内容:
①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③争取和平夺权。
(4)意义:指明了革命的发展道路方向。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过程:
3.七月流血抛幻想: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造成600余人伤亡。
(1)时间:1917.7
(2)概况:俄军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镇压 。
(3)结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全部权利都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和平过渡
武装起义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4.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革命过程: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攻打冬宫
列宁亲自指挥
“最后的关头来临,与其说是夺权,倒不如说布尔什维克把现成权力捡起来更为贴切……临时政府仿佛一下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半个留守抵抗的人也没有。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夺取政权: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其他地区起义相继成功。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4.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革命过程:
(2)巩固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1917.11.7--9)
①内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领域
目的
具体措施
政治
掌握政权
(最核心)
a.颁布《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新政权的建立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选举成立新的政府---人民委员会(实现人民民主)。
经济
建立经济基础
(最根本)
颁布《土地法令》(消灭剥削:封建----国有,属于民主革命)
外交
恢复和平环境
(最迫切)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战争
②意义:
大会表明了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材料一: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三:俄国经济实力变化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历史意义:
1.对俄国:
(1)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使俄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2)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时间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历史意义:
2.对世界:
(1)建立了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2)实现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其传播与影响力扩大。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新探索:
——社会主义的实践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马克思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追随理想
面对现实
回归理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列宁的困惑:“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苏联的共产主义》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的探索: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18----1921.3
1921----1928
原因
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目的
直接:集中有限的力量以保证战争胜利;
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根本: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
内
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全部国有化和高度集中管理
国有为主,私有、外资等并存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
取消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特点
排斥商品货币市场关系;
兼有“战时” 和“共产主义” 的特色。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
评价
保证了军事的胜利;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了新的道路。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的探索: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及时训练:
1.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2.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D.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C
材料一 俄国工农业生产及产业工人信息表
项目
农业
总产量
粮食
产量
工业
产量
石油
产量
生铁
产量
产业
工人
比
值
1913年
1
1
1
1
1
1
1920年
0.67
0.5
0.33
0.4
0.03
0.5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现象:苏俄社会经济百业凋敝,产业工人大量减少。
原因:连续战争;战时共产主义破坏。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有人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6分) 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 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6分)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6分)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俄国简史
①1917年二月革命之前:沙俄(沙皇俄国)时期;
②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3-11月):两个政权并存时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③1917年十月革命后(11月)~1922年(12月):苏俄(苏维埃俄国)时期;
④1922年11月~1991年12月: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期;
⑤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为十五个共和国,
由俄罗斯(全称“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国,政体:资产阶级总统制共和制)继承前苏联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
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又称苏联模式。具体特征为: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材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全球文明史》
1.形成原因: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2.形成过程:
(1)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3)1928--1937年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1937年苏联的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
(4)1936年12月通过苏联宪法,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和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
材料一:在处于资本主义包围的形势下,工业化首先应当理解为发展我国的重工业,否则,就谈不到保证我国在经济上的独立。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改变农业落后的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耕作制。
——《世界现代史》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3.基本特征:
(1)经济上: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材料二: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①使得苏联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4.评价:
材料一:
③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苏联迈向大国的奠基石
(1)积极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4.评价:
①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片面追求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
(2)消极
苏联走向解体的绊脚石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马克思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
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平崛起,以民为本……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仙桃中学高一历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