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 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材料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了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2.罗斯福所采用的“政治庇护制”与之前的《彭德尔顿法》有很大的不同。罗斯福执政时期更注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加注重实效,以及为当时的政治和政策服务。从这一点来看,罗斯福执政时期的“政治庇护制”可以说是“一种最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事管理制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罗斯福执政时期“政治庇护制”( )
A.只是非常时期实行的一个非常政策
B.是早期“政党分赃制”和“政治庇护制”的卷土重来
C.带来了罗斯福执政时期文官政治化的倾向
D.对美国的现代人事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3.在英国,公务人员一律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与其公职部门业务有关的任何营利性事业。凡利用国家职权泄露国家机密的,将根据《国家保密法》予以严惩。同时,公务人员也不可以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或使政府为难。这些规定旨在( )
A.树立公务员公正无私的责任心 B.维护政府公正无私的形象
C.杜绝公务员营私舞弊的现象 D.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作
4.封建时代英国的文官制度尚未成形,职业文官也还没有出现。但是早期的制度演变奠定了英国现代议会政治、司法制度、政府体制的心理基础和制度习惯。 光荣革命之后,议会成立了几个专门的委员会,雇用专职人员管理政府事务,从此出现了一批为国家服务、领薪的职业管理人员,这是文官和文官体制的最初萌芽。直到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才最终确立。这表明英国文官制度( )
A.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B.其产生具有渐进性
C.巩固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D.是英国的制度习惯
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6.宋元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 故徇私之弊,无由惩革。”这一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
8.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为历史趋势
9.据统计,两晋中央监察官员中有11人曾经担任过廷尉、治书侍御使、司隶等官职,且均从事监察、司法之类的事务,更有甚者,三司官职都曾担任过。这一现象说明两晋( )
A.选官制度陷入僵化保守的局面 B.中央监察机构设置较为简单
C.重视中央监察官员的履历经验 D.注重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10.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11.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海关是在晚清的动荡格局中形成的。 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引入海关的官吏制度建设,建立起录用制度、薪俸与福利制度、晋升制度和监督与惩戒制度。这套制度由于机制健全、组织严密,持续有效地运行了八十年。这说明( )
A.西方列强主动帮助清政府 B.中国海关必须依靠英国人
C.晚清制度开始逐步现代化 D.近代中国海关被英国控制
12.自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凡被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均须经过殿试,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无须再经吏部其他选试。殿试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下列对这一做法政治意图的相关解释最合理的应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用人权威
C.重组中枢机构架空外朝 D.彰显殿试的权威与地位
13.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 )
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 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
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 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
14.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
15.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案。 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官员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达到 10%, 1930年达到80%, 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 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据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整理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据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整理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废除科举制的影响。据材料“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科举废除后旧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学生运动的高涨等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故选C项;改变旧式价值观念和推动学生运动的高涨不是材料的重点内容,材料强调科举的废除推动了社会转型,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革命进程问题,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材料中罗斯福执政时期“政治庇护制”可以说是“一种最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事管理制度”,强调了罗斯福执政时期“政治庇护制”对现代制度的影响,所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执政时期“政治庇护制”的深远影响而不是当时的作用,排除A项;罗斯福执政时期“政治庇护制”不同于早期“政党分赃制”和“政治庇护制”,B项排除;罗斯福执政时期的措施在当时确实带来了文官政治化的倾向,但材料强调的是其对人事管理的深远影响,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文官制度。材料中要求公务员不得从事与其公职部门业务有关的营利性事业,是为了培养公务员保守国家机密的责任心,不允许公务人员参加政治活动是为了减少公务员腐败的可能性,以使其更加公正无私,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公务员公正无私的责任心,故A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由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历经心理基础和制度习惯的准备,从萌芽的初现,再到最终确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B项正确;英国文官制度在1870年才最终确立,排除A项;材料与光荣革命没有必然关联,排除C项;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有制度习惯的影响,但其并非一种习惯,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官制。通过题干可知,唐代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分工不明和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A、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材料中所描述的这一选官制度评价者和任用者不是一个人,导致被任用者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追责,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监试委员监督文官考试的各个过程,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B项正确。考试监察是监察委员的职责,与强化权力无关,A项错误;材料与官员素质无关,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可知,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的融合,而非地方监察对中央集权的影响,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按察使由州刺史担任”可知,监察官可以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B项错误;材料只阐述了唐朝时期部分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的史实,并不能说明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为历史趋势,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晋监察官员均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说明当时较为重视中央监察官员的履历经验,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官制,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中央监察官员的来源和履历,无法得出机构设置简单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监察制度的体系化,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可知,科举制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对君主专制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思想文化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官员综合素质无关,C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材料“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海关是在晚清的动荡格局中形成的”体现了晚清制度逐步现代化,C项正确。“主动帮助”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B项中“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宫的门生”可知,皇帝掌握了用人权,强化了君主用人权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取士的“殿试”环节,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A项错误;外朝是汉代机构,与殿试无关,C项错误;彰显殿试的权威与地位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选拔存在弊端,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可知,北洋政府有自己的文官选拔制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学富五车的郁达夫”可知,C项错误;单凭郁达夫的个例不能说明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由材料“留学生”“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A项错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大量中立的事务性官员的存在能够保障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精英政治的影响,A项错误;两党之间的矛盾不会因为美国的文官制度而改变,B项错误;“两官分途”的形成不能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D项错误。
16.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解析:(1)问第一小问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可以根据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些选官制度在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等方面的变化来回答。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问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并结合所学得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据材料二“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得出民国政治的发展。
(3)问意义可以从推动伟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