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懂诗歌,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并背诵。
思维发展和提升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和理解
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掌握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围绕“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四个关键词展开教学。
一、王安石
1.导入:展示一块石碑图:位于广西桂林龙隐岩的宋代摩崖石刻“元祐党籍碑”上为什么会有王安石的名字?
元佑党籍碑
,宋代摩崖石刻,现存二块,均在广西。一在今广西桂林市东七星山瑶光峰下的龙隐岩。北宋徽宗时蔡京专权,把元佑、元符间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三百零九人列为奸党,将姓名刻石颁布天下,后徽宗下诏毁其碑。现存碑刻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梁律据家藏旧本重刻。碑距地丈余,额有蔡京手书“元佑党籍”四字。久经风雨侵蚀,文字已模糊不清,但尚可辨认。另一块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真仙岩,宋嘉定四年(1211)沈暐重刻。
原来石碑是新旧党争的结果。新旧党争是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政虽切中时弊,然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2.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逻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
图片
二、桂枝香
1.词牌名“桂枝香”
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桂枝香慢”。此调为北宋新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为创调之作。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裴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他欣喜作诗,诗歌里有“夜来新惹桂枝香”的句子。这一词牌的词作的代表作有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等。
2.
王安石《桂枝香》的地位
杨湜《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3.写作背景
该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廿年仕宦生涯,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4.整体感知
王安石《桂枝香》为什么会如此有名?让我们进入诗歌。
⑴播放视频朗读。
⑵正音(见课件)。
⑶教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注意读音与节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⑷解释重要词语:
簇:聚积。
故国:旧都城。
征帆去棹:来往船只。
彩舟:华美的船。
星河:倒映着星空的长江。
⑸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
登上高楼纵目远眺,故都金陵正值晚秋时节,天气正变得清朗肃爽。长江奔流千里澄净如白绢一般,青翠的山峰攒聚在一处。斜阳里船只来来去去,西风吹着斜立的酒旗飞舞。天际的彩船如在云里,白鹭纷纷似从天河飞起,如此胜景丹青也难以画出。
想当年这里一片繁华竞相追逐。可叹有人兵临城下有人醉饮楼头,六朝旧事悲恨相续不断。千百年后登临时,对此空自嗟叹昔日的盛衰荣辱。六朝旧事已随流水逝去,只剩下寒烟衰草凝成一片绿色。到如今歌女还不知亡国之恨,时时唱着那只《后庭花》的曲子。
⑹读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词的上阕写词人登临送目所见的金陵秋景。词人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山河图。
词的下阕怀古、抒情。借凭吊六朝遗迹,讽喻当朝统治者不知吸取历史教训,表达了词人的忧国之情。
⑺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叹”。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通过描写金陵壮丽的景色,而引发词人怀古伤今之情。
三、金陵
1.描写金陵景色的内容在哪里?(上阙)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阙。
2.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
3.开篇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与众不同,应如何理解?
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感到的不是满地肃杀之气,而是一派生机勃勃;不是一片萧瑟衰败,而是高远明丽。这里没有一丝的颓废印象,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
4.“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一句情景是怎样结合的?
这一句景物的核心是残阳和西风。落日和秋风向来是悲哀的景色,但是词人却在悲哀的景色中写出不悲哀的词意。“征帆”“残阳”,字面的重点是征帆,感情的重点是残阳。这里把残阳和征帆联系起来,残阳送征帆,征帆引残阳。大自然即将消逝的美景,人生即将开始的征途,落日的余晖,征帆的远影,笼罩着一层蓬勃不息、斗志方酣的气氛,没有一丝暮气的伤感颓废的哀愁。
5.“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长江山水的什么特点?
此句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山的青翠、峭拔。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澄江静如练”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
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运用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词人先写远景,巧妙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
6.小结:上阙写景,色彩鲜明、动静结合,通过水陆空三景,绘出一幅壮丽雄浑的金陵秋景图。
四、怀古
1.过渡:在如此的美景中,有其他的感觉吗?
有冷清的感觉。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阙。
2.请男同学齐读词的下阙。
3.你认为本词是如何从写景转入到抒情的?
以“念往昔”句作为过渡,紧扣上阙的秀丽江山美景,词人回忆过往,“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4.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当敌国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表面是是贪恋女色、不理国事,实则是“繁华竞逐”
,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
5.谈谈你对“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中历史兴衰之感的理解。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告诉我们,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对于秦亡的教训,杜牧曾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人骚客登临山川只知慨叹朝代更迭,不能抛开荣辱,便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得出历史的教训。千百年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词人通过对六朝相继覆灭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朝统治者提出了严正的警诫。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6.
下阙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手法:用典(化用)。
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
(补充:上片“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也是化用,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句。)
7.总结: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色彩绚丽,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借六朝的衰亡表达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8.结合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诗词,总结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特点:怀古实为伤今;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9.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