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须上册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须上册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6 10: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句读
2、赏析内容,体悟感情
3、品味语言,赏析手法
教学重点: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1、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个诗人,他少有大志,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到中年的时候有他说“误落尘网三十年”,在他老年的时候归隐山林,这个人是谁啊?对,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陶渊明把归隐时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
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二、教授过程:
初读感知内容
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
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个别学生读,重视分析,优缺点(注重感情的变化,最后的高潮部分,感情要充沛)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归"字
再读分析内容
5、“归”是从何而归?“官场”诗人用那些词来形容?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为何而归?
教师介绍陶渊明此次辞官回家的经历。(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7、.归向何处?
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
8、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描述他归隐之后生活的诗句及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三读赏析句子的方法
1.对关键字进行分析(炼字)
2.对关键词、意象进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达情感
明确
(1)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简单勾画,体现了事物的本色。
(2)情景交融
(3)比喻生动、贴切
(4)语言朴实、自然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袁行霈
1、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像他一样隐居吗?
2、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会隐居吗?
拓展延伸
那么你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
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人的性情所决定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在都市间找寻不到精神世界的宁静,渴望于山水田园中寻得一种心灵的和谐。也有人是以一种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态度面对人生,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就辉煌。当然,第二种选择于当前来说,这是一种主流意识。但是我们对每一种选择都不能够否定,因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选择对社会无害,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该去干涉。
三、布置作业
你觉得能从本诗作者陶渊明的身上得到怎样的生活启示?
板书
归园田居(陶渊明)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尘网、樊笼????????本性、守拙??????????美丽园田??????????无/有、久/复?厌弃官场
???????????????????????????????????淡泊明志????????????自然和谐???????????自由、喜悦???
学情分析
语文
学习《归园田居(其一)》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确立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反复吟咏、讨论交流、情感体味、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采用逐步深入的教育模式,以读为媒介,体会诗歌特别是陶渊明诗歌中清新、自然的风格,体会社会的黑暗与报国无门的苦闷!体会我们生活时代社会的美好。
效果分析
语文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学习这篇文章,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做法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社会清醒认识后的自由的选择。进一步体会社会的现实的美好与旧社会黑暗的社会现实。陶渊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好好保护,让我们在他精神的引导下,回归“本心”,回到诗歌鉴赏的本身。
对于诗歌的把握有好多种形式:经典传唱、诗画共赏值得借鉴,相信学生们的能力,调动学生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语文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潜归隐后写的《归元田居》的第一首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心的声音。学习该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走近作者,感受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本节教学的构想是基于高效课堂的模式,着眼于更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精心设计了初读体会、提问环节、展示环节、拓展环节来完成的。其中初读体会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其它环节都是随之而来的自然延伸。从而深入的体会作者回归田园的欣喜,同时做到了一个兼顾——即理解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兼顾,追求理解上的质形合一。例如:合作探究部分的四个大问题——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在教学中也注意了与前面所学诗歌的勾连,真正体会陶渊明的这种归田园不是消极的避世行为,而是在现实的官场受挫、碰壁之后一次主动的退出,很有借鉴意义。由于诗歌在古代是可以吟诵的,所以特别重视韵律节奏,可以用心体会,用以传唱。
评测练习
语文
阅读《饮酒?》,完成后面题目。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是传世名句,请问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趣?
?
?
?
?
2、诗人通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诗直接描写出傍晚鸟儿归家的情景,其用意何在?
?
?
?
?
?
?
教学反思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上有参与、有进步、有所收获。
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懂得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从而掌握了一定的古诗鉴赏的方法。对于“炼字”白描的手法做了特别的讲解。
在教学上由于自己准备的东西太多,所以课堂上有些赶得快,学生一些知识点的学习水过地皮湿的掌握。后面的辩论才是本节课一个延伸的亮点,鉴于时间的关系,后面辩论出彩的部分没法完成。当然,我们自己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把这首诗唱出来,准确把握意象的画出来,已经比较厉害了。学生们在充分了解诗歌的基础之上的绘画创作也是本文的一次高潮,学生们的潜力是无限,下一步要更加积极的培养,多出人才!
课标分析
语文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阅读与鉴赏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据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并通过订正字音、明确句读,赏析内容、体会情感、实践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也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引导学生的内化生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