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6 10: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初步学会分析、赏鉴诗歌中的写景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无争的室外桃园;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淸菊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淸菊的幽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说的是哪位诗人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  
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 高雅 正气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孤傲固守纯真  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共同探究  
陶渊明决定放弃仕途,而选择了归隐,我们不能单纯地评价他的行为是否正确,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正是有了他的这个选择,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画出了漂亮的一笔……。  
“舍”与“得”充满我们繁琐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舍去,又不断得到。一位作家说过,人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你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山亭夏日》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