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查缺补漏诗歌鉴赏复习试题 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查缺补漏诗歌鉴赏复习试题 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6 11:3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查缺补漏诗歌鉴赏复习试题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
B.《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
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
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2)杜甫在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凭轩涕泗流”,请问这泪水中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明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_______”和“客船”。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D.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完全符合律诗要求。
(3)这首诗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井冈山(注)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本词为毛泽东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B.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C.“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D.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 , 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首句从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首联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超过一半是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颔联作者回忆过去,骑着马忙于政务不曾停息,不禁陷入沉思,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D.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一派清新旷远、葱郁繁盛之景,可见百姓安居乐业。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有“忧”无“乐”,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范仲淹“忧”的表现。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撼槭①无遗芳。
[注]①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2)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 , 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2)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C.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杜位①
杜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② , 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曾被贬新州。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名,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叙事,在杜位调离之时写下此诗。次句抒情,归期难料,难以相见。
B.颔联以“已是十年流”强调杜位被贬时间长,族弟的遭际令人悲伤。
C.尾联中“心绪乱”与首联中“尚百忧”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繁多。
D.尾句想象两人过去同游曲江的快乐,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
(2)颈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红白牡丹
吴 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②鲁阳戈:鲁阳公挥戈退日的故事,此处是说希望能留住美好的春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弹弦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表明诗人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诗人对牡丹的用情之真切。
B.颔联首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红艳娇嫩的特点,又暗用比喻,以天空中美丽的红霞来写牡丹红得惊艳、开得绚烂的情态之美。
C.颔联次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映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来衬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之美。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会和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在对牡丹凋残景象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2)这首诗颈联两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B.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C.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D.“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③洛中:即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出陈亡之前金陵城的没落不堪。
B.颔联写六朝以来的英雄已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野,面对如此景象,作者吊今怀古,触目伤情。
C.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D.尾联“惟有青山似洛中”与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蕴含朝代由盛转衰是历史必然之意。
(2)本诗尾联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皆是写景,请简要分析两者景物作用有何不同。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
苗发
中岁分符典①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
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
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
伯道②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
[注]①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友人孙德谕告老还乡,诗人回忆孙德谕的仕途历程,曾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
B.颔联中孙德谕的心情与陶潜在诗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
C.颈联写分别时的场面,用字凝练,对仗工稳,景象壮阔,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D.尾联用典故,以晋朝邓攸之事言友人亦老而无子,只有远去万里之外的异乡投靠门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宋 贺铸①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①贺铸(1052-1125),字方回,人称贺梅子,做过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此词为其晚年退隐苏州期间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词人设想与佳人相遇,而对其一往情深,继而想象佳人未来的生活状态,亦自然如其气质一般,极其美妙且又可望而不可即。
B.有评家以为该词结处叠句最佳,以“烟草”“风絮”“梅雨”三者为喻,写愁之多,尤新奇独特,且兴中有比,读来意味浓长。
C.上片“目送”一词将词人外在情态与内在情绪融合为一,而“谁与”和“只有”相呼应,虚构之境与真实之情交相辉映,意蕴独具。
D.下片写词人伫立原地,暮色降临才醒来,再由“断肠”句转而油然生出对“闲愁”的发问,与上片遥相呼应,使全词结构更显圆融。
(2)结合内容,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注〕
刘长卿
生涯心事已蹉跎,旧路依然此重过。
近北始知黄叶落,向南空见白云多。
炎州日日人将老,寒渚年年水自波。
华发相逢俱若是,故园秋草复如何。
[注]①本诗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作者从贬地南巴(今广东电白)北归时。至德,唐县名,故址在今安徽池州东至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扣题目中的“北归”,交代了归途所走的路线,并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B.颔联“始知”与“空见”相对,“空”指天空,引发作者对南巴生活的回忆。
C.由南到北,景象在变,气候特点在变,诗人内心的感触也在发生着变化。
D.全诗即事感慨,因景抒情,语言直白浅近,意味深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风。
(2)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怀渑池寄子瞻兄①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②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到陕西赴任,途径渑池。苏辙送别他到郑州,返回京城写了这首诗。②苏澈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和兄长在郑原相携话别,“怕”字写出了对前路艰难的担忧。
B.兄弟二人曾留宿渑池,在僧房墙壁上共同题诗,留下了美好回忆。
C.诗人独自踏上旅途,兴味索然,前路迷茫,只有骓马嘶鸣相伴。
D.本诗以“怀”统领全篇,既追怀过往,又思念兄长,感情真挚动人。
(2)颔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赠赵伯鱼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 , 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 , 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的诗坛后辈。
B.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C.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B.颈联中“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C.“语罢暮天钟”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诗人与表弟交谈时间之长,倾诉内容之丰富,交谈气氛之热烈甚至盖过钟声,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D.全诗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九日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菱州时所作。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颈联。
答案部分
一、诗歌鉴赏
1. (1)B
(2)①举目无亲的孤苦。②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的凄凉。③对国家动荡不安和战乱不休的悲伤。
2. (1)津亭
(2)C
(3)本诗运用了“江林”“余花”等富有春天特色的意象,结合江边其他景物,如“津亭”“客船”等,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诗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 (1)D
(2)上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通过树木繁茂、群岭广阔、山峰险峻等自然之景,写出了井冈山的宏伟壮丽。同时借楼台亭阁、如跃飞车展现了井冈山的巨大变化。抒发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
4. (1)C
(2)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是行动上心忧百姓的体现;颔联感慨时光飞逝,体现了他夙夜辛劳,勤政忧民;尾联诗人仍谦虚地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体现了他心忧天下,效力国家的情怀。
5. (1)C
(2)结构: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6. (1)D
(2)①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会与投身汨罗的前贤屈原有相似的心境,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 ②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思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7. (1)D
(2)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对写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从对方着笔),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
8. (1)D
(2)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9. (1)A
(2)①上句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诗人为了能一直与牡丹相伴愿意变为蝴蝶。②下句借“鲁阳挥戈(挥戈退日、挥戈反日)”的典故,表明诗人为了留住美好的牡丹,希望时间停留,春光勿去。③诗人借用典故表现了对牡丹的喜爱和不忍离别之情。
10. (1)B
(2)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④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11. (1)D
(2)①本诗青山象征永恒的自然,金陵繁华已去,只有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表达了江山不改,世事沧桑(王朝兴衰)的感慨。②刘诗借景抒情,借萧萧芦获营造出凄凉的意境,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藩镇割据,短暂统一的唐朝的担忧与伤感。
12. (1)B
(2)①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②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之外的黔川,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③对友人晚景凄凉的悲伤之情。友人只因父亲曾在黔川任职,于是去投靠异乡的门生,孤苦哀愁,后世难继。
13. (1)A
(2)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悒悒不得志、理想难以实现的愁绪。
14. (1)B
(2)①首联讲旧路重过,心事蹉跎,寓含对仕途坎坷的感慨;②中间两联借南北景象差异与感受的不同,表达被贬南方的失意;③尾联写与邻居华发俱生,相逢于他乡,抒发了年华易逝的喟叹与对家乡的挂念。
15. (1)C
(2)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骑马回头看自己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是实写,诗人发挥想象想着远行家兄此时却已经翻过崤西古道是虚写,表现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对兄长此行的担忧与无奈之情。
16. (1)C
(2)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17. (1)C
(2)①以虚衬实,想象明日离别后表弟走在巴陵道中的孤独情景,反衬今日欢聚之短暂,不言离别而离别之意自明。②以景结情,结局不直接抒情,而是以重重秋山阻隔,来抒发离别孤独的愁思,又写出战乱离别,再难相见的惆怅,委婉含蓄,更令人回味。③化抽象为具体,诗人的离别之情俱融入“秋山”之中,原本无形的愁绪也顿时也仿佛重重秋山一般横亘眼前,让人形象地感受到愁之深之重,丰富了情感层次。
18. (1)B
(2)“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故国的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人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