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准确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能够了解并掌握诗歌中引用的《诗经》诗句和化用的典故。
3、能够正确掌握各诗句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诗歌,了解并掌握朗读古诗词的基本技巧,读出音韵美。
2、体会诗歌感情,准确的把握感情并朗诵全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2、理解诗人曲折地表达自己渴望贤才以及建功立业的心情。
3、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人生,立大志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人曲折地表达自己渴望贤才以及建功立业的心情。
2、准读、美读,丰富学生诗歌积累与文化素养。
三、主要教学方法
朗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型
新授课
六、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出示课件3
1、齐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这两段文字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怀念了一位历史人物:曹操。
2、出示课件4,两张曹操的京剧舞台形象图片
这是京剧舞台上的曹操形象,特别突出的是他的脸谱——白色的。
京剧中白色脸谱代表奸诈,由此可见,舞台上的曹操乃至普通百姓心中的曹操多年来一
直是奸臣的形象。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什么形象呢?这
节课我们就从诗人的身份走近曹操,通过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短歌行》认识一个全新的、真实的曹操。 全班齐读
联系已有的关于京剧脸谱的知识,回答曹操的京剧舞台形象 学习前朗读苏轼的《赤壁赋》既可以引入曹操又可以感受文字之美。
上课伊始时展示曹操形象是为了与学习之后的曹操形象形成对比。
(二)初读正其音 1、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朗读诗歌首先要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全诗
出示课件5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
读准字音
概括出初读感受。
4、学生回答初读感受
可能会有悲伤、慷慨、宏大等感受
要求学生选取诗歌1-2句朗读,读出学生所
说的或悲伤或慷慨等感受
预设是一般不会读的很出色。
老师引导:你觉得你有没有读出的感
情来。
师:好的朗读能给诗歌插上美丽的翅膀,让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灵动起来,感染听者。好的朗读是有技巧的。 学生听读并标注字音
学生自由读
学生齐读
学生回答并朗读 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共三遍朗读,读准字音,并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此环节的设计是把诗歌的学习从第一步正音过渡到第二步技巧。
(三)再读习技巧 出示课件6
1、古诗词朗诵最基本的技巧,要注意节
奏、语调、重音这三点。
出示课件7
简析:
我们以第一节8句为例。
首先学会划分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诗,
节奏一般为二二节奏。也有的句子不是二二节奏,要依据诗句的句意来划分。每一句第二个字要连而不断,出示标注。
其次是语调:语调指朗诵时的高低轻重缓急,
这里我们先标注高低,以每一行的最后一句为例咱们标注语调,依次标出。(课件出示标注)
最后是重音: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含义和自己的理解,有意识的重读某些字,来增强诗歌朗读的感染力。(课件出示标注)
2、老师范读前2句,学生自由读。
2生范读,2生评价。评价的角度是节奏、语
调、重音
3、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读,学生评价。通过提示,学会评价朗读的基本方法。 此环节有意简单设计教学步骤,一是因为本节课的第一重点是后面的感情分析,二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朗读技巧,不会很好地分析出来,所以直接简化,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通过学习技巧提高了朗读水平,又做到主次突出,不会喧宾夺主。
(四)三读诵其情 节奏音韵使我们在朗读诗歌时感受到了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要使朗读有感染力,传达出作品的神,不仅要读准字音、注意技巧,还要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入文、入心、入情。
鉴赏诗歌的感情我们可以巧抓“诗眼”。
出示课件8
“诗眼”是诗歌感情的凝聚点,可以揭示诗歌的主旨。
1、请同学们齐读全诗,找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忧”是全诗的“诗眼”
2、忧是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本诗的诗眼,那么,曹操因何而忧呢?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补充的注释,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大意,找出曹操忧的原因归纳整合形成组内统一的观点。
出示课件9
4、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找出来的优的原因,
讨论、交流。老师参与。
5、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的成果,曹操“忧”的原因
明确:忧:人生短暂——贤才难求——功业未就
6、按照这个结构再次划分全诗
出示课件10
全诗三十二句,8句为一节,一共四节。
其中第一节是第一忧,忧人生短暂。
第二、三小节是第二忧,忧贤才难求
第四小节是第三忧,忧功业未就
7、那么我们在朗读时改用何种感情来读呢,下面咱们结合诗句分析。
给出分析感情用的备选语言
大家可以从中选取你认为合适的,如果有其他的合适语言也可以。
备选语言:
慷慨、激昂、高亢、有力;
苍凉、沉郁、惆怅、悲壮
愉快、轻松、急促、热情、喜悦;
舒缓、深情、悠长、轻柔
8、学生整体感知分析第一节的感情
明确:忧中隐藏着激昂,是年过半百慨叹大业未成而产生的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对酒”两句:慷慨。
“譬如”两句:低沉沉郁悲壮。
后四句:苍凉,悲壮。
一生朗读第一节八句
9、第二节
这八句特别像诗人的随口吟诵,因为除了“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外,其余六句都是引用,引用了《诗经》中著名的《子衿》和《鹿鸣》的诗句,诗人是要用这些诗句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呢?忧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课件11、12
问题:诗人引用《子衿》这两句诗用意何在?
生答
诗人引用《鹿鸣》这四句诗用意何在?
生答
明确:引用《子衿》表示自己像姑娘思慕心上人一样思慕着贤才。
引用《鹿鸣》表示如果贤才来到我这里,我一定热情招待他们。
我们了解了这6句诗歌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曹操引用诗句的含义,有渴求贤才的惆怅,又有会礼遇贤才的热情。那么我们怎样朗读才能再现曹操真挚婉转的情怀呢?
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答、生读
明确:“子衿”比喻贤才,应重读,“悠悠”应读的深情、绵长,要读出姑娘思念心上人的味道来;“君”指的是贤才,可以,“至今”应读出惆怅来。“呦呦鹿鸣”要读出欢乐和谐,“有”要读出喜悦之情,“鼓瑟吹笙”:热情。后两句情绪可轻快高昂。
生读、生评
出示课件13
10、第三节:
诗人曹操像姑娘思慕情人一样思慕贤才,并许诺会礼遇贤才,那么,贤才们是否招之即到呢:从哪里看出来。生答,生读。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用来比喻——贤才
贤才不能招之即到,那我们是不是要读的低沉一些?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虽有困惑和期待,但是还是想,并且要摘取的,体现了曹操的大气和胸襟,所以不能读得低沉,可适当的激昂一些。
贤才们遥不可及、不易招揽的意思,因为难得,才会“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两句该用什么感情读?
明确: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悠长、适当低沉。
本节后四句中想象贤才到来的情景。那么我们该怎么朗读这一节呢?
明确:越陌度阡四句:贤才来到,喜不自胜。
11、第四节:请同学们整体感知第四节体现了哪些思想感情?
“月明”四句:贤才在徘徊中,急于找寻可以依托的明主。那么该采用什么感情?
明确:深情激昂
“绕树三匝”两句比喻什么?
明确:贤才们也急于找到明主,所以应该读得急促高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的感情:转入了山高海阔的大境界,不厌显现了曹操的胸襟,要读的稍长。
生读
本节写出了诗人渴望天下归心的豪放,感情丰沛,气魄宏伟。 学生齐读全诗,找“诗眼”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学生回答
学生分析诗句感情,并朗读。
其它学生评价
学生分析引用诗句的用意
学生朗读、评价 本环节在学生齐读第一小节之后,明确提出好的朗读的三要素:正音、技巧、感情,并辅以板书,从而引导到本节课主体——读诗歌,悟感情。
因为本诗是自读文本,加上课前的预习和学案上资料的补充,所以对于诗歌的含意的理解,我设计成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给出备选语言是为了提高分析感情的精准度,学生本身的词汇就比较匮乏,可能会有感觉但说不出,给出备选语言就会让他们有话可说,从而愿意表达。
此环节的设计有一个隐含的用意:让学生品味《诗经》的美,从而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学习的兴趣
学生通过体会诗意读出感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意
(五)诵其诗,知其人 全诗虽然主导感情是忧,但是忧而不伤,至情至性,要读的慷慨有力、不能完全以悲伤之情读之。
出示课件14、15,请根据提示,分组齐读全诗,并评价。
简言之,本诗紧扣一个“忧”字,曹操作为一个诗人,忧人生短;作为一个能臣,忧贤才难得;作为一代雄主,忧功业未就。
这是我们通过短歌行品味出来的与百姓心中的奸诈形象截然不同的曹操形象。
出示课件16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学生齐读全诗 由诗歌知其人,通过学习,从新解读了曹操,与本节课导入环节呼应
(六)小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短歌行》我们与曹操隔空对话。三国乱世,何为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曹操以他慷慨激昂的歌唱告诉我们,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大志,奋斗不息,是乃英雄本色。
出示课件17
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唱
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
结束有力,让学生有所回味。
(七)检测 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检测练习。
订正练习。
(八)布置课后作业 当堂练习 检测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音节奏人生短暂——诗人
朗读技语调忧
重音贤才难得——能臣
情
功业未就——雄主
学情分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然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学生们在初中时学习并背诵过曹操的《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导入点设置为“品其诗,知其人”,旨在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针对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教学目标之一设置为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根据学情,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方法是授予其技巧,引导其感情,使学生在领悟中诵读,在诵读中领悟。
诗歌的某些诗句的感情学生领悟有一些困难,但是他们预习比较充分,有比较丰富的补充资料,在加上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正确理解全诗。
效果分析
1、古典诗歌含而不露,质而不华,古典诗歌的朗读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感受古典诗歌之美。本节课以朗读为主,学习目标是读准诗歌、读美诗歌、读真诗歌,教授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同学们课下预习比较充分,充分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解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有利于在课堂学习时不断深化、细化新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教学生更容易懂,学生也乐于接受。
3、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难以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时,老师加入技巧与感情的指导,提升了学生诵读的水平,同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成功是成功之母”,有了第一步的进步,学生才会不断进步,还会不断进步。
4、授课要认真备课,课堂设计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重点突出,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设计问题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短歌行》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中的一篇。第二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学习时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有关《诗三首》
《诗三首》所在的单元是高中语文最早的古代诗歌单元,从春秋的《诗经》开始,到战国的《离骚》,再到东汉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三首》虽然是自读篇目,但是它选取了汉、魏、晋三朝的著名诗歌,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那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前承先秦两汉,后启唐诗高峰,学习本课,无疑对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有很大的帮助。
2、有关作者曹操
学生们在初中学过曹操的诗作《观沧海》,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通过《短歌行》的继续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感受曹操作为诗人、政治家的一面,以及曹操诗歌慷慨激昂、古朴正直的风格。
3、有关感情与审美
《短歌行》全诗以“忧”为诗眼,表达了人生苦短、贤才难求、功业未就的思想感情。这里“忧”的基调属于“慷慨”,而不是忧伤和悲苦。学习时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感情,领悟“忧”也是分为多种的,有一种“忧”叫做曹操的慷慨悲壮。
4、有关“立德树人”的思想情操
诗人所说的人生短暂,不是要及时行乐,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由此可以引导学生要树立伟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
5、有关学习方法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在教这首诗歌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读能力。
《短歌行》评测练习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pì)慷慨(kǎi)青衿(jīn)
B、笙箫(shēng)阡陌(mò)契合(xiè)
C、周匝(zā)哺育(pǔ)鼓瑟(sè)
D、沉吟(yín)拾掇(duō)呦呦(āo)
2、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 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酒。)
C、鼓瑟吹笙(弹奏)D、枉用相存(白白地)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D、“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以朝露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最后两句的用典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jīn)呦呦(yāo)鹿鸣越陌(mài)度阡
B、鼓瑟吹笙(shēng)绕树三匝(zā)暧(āi)暧远人村
C、羁(jī)鸟恋旧林狗吠(fèi)深巷中久在樊(fán)笼中
D、守拙(zuó)归园田周公吐哺(bú)榆柳荫(yìn)后檐
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
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
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讌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路漫浩浩漫:广阔无尽的样子
B、枉用相存存:生存
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D、契阔谈讌契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5、对下列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古来名句,被誉为“神韵无伦”,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这首诗写出诗人在易水想起当年荆轲壮别的场面,表达了对荆轲及其业绩的钦仰之情。
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排闼tà:推门而入)送青来——这首诗描写了山下农家初夏景色,“护田”、“排闼”两句用拟人手法,把静景写得活灵活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一首感情深挚的离别诗,后两句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6、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枝。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螟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先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④/③/②⑤/①⑥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D、①④/③/⑤/②⑥
7、将下列诗句按作者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⑧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②⑨③/①⑤⑩/④/⑦/⑥B、②⑨/⑤⑥/①⑩/③⑦/④/⑧
C、①⑤/②⑨/⑦⑩/③/④/⑧/⑥D、②⑨③/⑤④/①⑩/⑦/⑧/⑥
8、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默写全诗:
课后反思
准备这一节课时,我想了许多种导入方式,最后决定采用曹操人物形象导入。因为在我国,曹操家喻户晓,但是百姓对他的评价受到小说《三国演义》和戏曲影响较大,不能客观地认识曹操。我觉得百姓心中的曹操和真实的曹操的反差能够形成较好的比较效果。能够促使学生思考该如何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导入的设计还是达到了设计目的。
教学方式我采用了朗读法,好的朗读可以读出诗歌的音韵美,可以帮助更好地体悟诗歌的感情。而且现在高中课堂读书声比较少,学生们更是不愿读、不会读,所以有意识地设计朗读教学很有必要。通过授课,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通过学习,朗读进步比较大。
评价朗读的任务我大部分交给了学生,并且指导他们从“节奏”“语调”“重音”“感情”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一是解读感情时因为时间原因,没有解读的很透彻,学生在这一部分读得稍微少了一点。二是对学生的激励不够,有时没有及时评价,这是我今后授课时要注意并努力的方向。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诗歌的朗读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且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鉴赏诗歌,从而形成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见解。朗读诗歌,能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的精练优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乃至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朗读的第一个环节是“正音”,这一环节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第二个环节是“初读感知”,这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第三个环节是学习朗读技巧,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朗读诗歌,从而提升自己对所学诗歌之美的领悟能力;第四个环节和环节第五个是讨论诗歌的诗意并交流所体悟到的诗歌的感情,是前三个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第六个环节是通过学习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体现,最后立足到“胸怀大志,并为之奋斗不息”是新课标中“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鲜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