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舞曲》——欣赏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八册(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跳起来》——欣赏(见教材第5页)
二、教材分析: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17世纪法国宫廷之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从容,节奏平稳,风格典雅,能表现出许多礼仪上温文尔雅的动作和意境。
本首《小步舞曲》是由巴赫所作的两首《小步舞曲》组合而成。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ABA),中部和两端形成了调式、调性的色彩对比,曲速较快、情绪活泼、风格典雅。
三、作曲家简介: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主要作品二百多部,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成为“难以超越的音乐大师”。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小步舞曲》,初步接触欧洲古典音乐,扩展音乐的认知领域。感知乐曲AB两个段落所表现的情绪以及乐曲的演奏形式。2、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节拍、音色、速度及其它音乐记号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3、学生能乐于参与欣赏、演唱、演奏、律动等活动,并且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感受和见解,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快乐。4、师生合作学习,一起跳起来,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自主学习、体验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在信息交流、听、唱、奏、舞等多种实践活动中,初步认知 “小步舞曲”这一体裁及其音乐风格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个升号的调,并能唱出《小步舞曲》A部主题旋律。2、掌握一些基本音乐知识。3、能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乐曲。
五、设计思路: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孩子们体验感受、分析探索、表现创造的综合音乐能力,为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就形成了以【聆听——感知——分析——展示】为线条的教学结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她们在课堂中通过感受、想象、创造,大胆展示自己。同时,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远程教育等资源,视、听、动相结合,发挥肢体语言和对比聆听的手段,来辅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欣赏乐曲,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将欣赏教学得以逐渐拓展。
六、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小步舞曲特点,感知复三部曲式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
七、教学难点: 能用多种形式表现乐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自主感受能力。
八、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打击乐等……
九、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师生音乐问好
2、利用学生学过的歌曲,感知2/4、3/4和 4/4拍旋律,巩固节拍、曲速、强弱规律等音乐要素。
3、提问:刚才听到的最后一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它的曲作者是谁?
(二)欣赏
A、了解欣赏
1、作者是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
播放视频《巴赫简介》(学生视听获得信息)
2、生回答、师归纳。
生在音乐家族、著名管风琴师、多产的作曲家,“难以超越的音乐大师”。
3、这首《小步舞曲》是由一件怎样的乐器演奏的?它的音色又是怎样的?
4、图片展示古钢琴与现代钢琴,观其外形、对比发音原理、听辨音色,有何不同?
B、分析、体会欣赏
初步感知:
1、根据初听的感受选择
乐曲“速度较快、情绪活泼、风格典雅”,小步比较合适。
2、简介“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17世纪法国宫廷之中,风格典雅优美,因其舞蹈的步子小而得名。)
3、看谱分析,乐曲由两个声部组成(复调)
4、我们今天听到的古钢琴独奏《小步舞曲》其实是由两首小步舞曲组合而成的。我们把它分为AB两个部分。
分部欣赏:
欣赏A部
1、感知乐句“级进与跳进的交替、连音与跳音相间”的特点。
教师钢琴演奏,不带跳音记号、带了跳音记号,不带倚音和带了倚音,学生对比聆听、感受、学习有技巧地演唱。
2、第一小段重复了两遍
指导学生视唱四个乐句旋律,发现:哪两句是相同乐句?哪两句是相似乐句?
(1、3句相同;2、4句相似)
3、3是1的完全重复,4是2的变化重复。
4、聆听第二小段,提问:音区高了低了?力度强了弱了?
5、对比ab两段情绪,用人物舞蹈作比喻。(“一个人独自舞蹈”到“一群人集体舞蹈”)
6、带领学生跳一跳三拍子小步舞,感受A2段的情绪,体会乐曲舞曲音乐特点。
欣赏B部:
1、聆听B部
2、通过对比为A/B两个部分,连线选择合适的主题情绪。(A部活泼明朗 B部淡雅柔和)
3、告诉学生什么原因产生情绪对比(A部是G大调;B部是g小调)
4、下面的音乐,是对AB其中一部的重复,请同学们辨析一下是对哪个部分的重复。听,第三部分开始了。重复哪个部分?(A)
A部再次出现,形成“复三部曲式结构”
完整复听
用手势随音乐做指挥,听到主题转换,进入下一乐部或者乐段时,变换手势表示。
C、欣赏延伸
听,这首好听的小步舞曲,传呀传,传遍了全世界,从17世纪传到了今天,
传到……
1、小提琴演奏《小步舞曲》
2、竖琴演奏的《小步舞曲》
3、歌曲《小步舞曲》
(三)合作展示
以《小步舞曲》为内容展开音乐活动。
1、A1 随音乐歌唱主题旋律
2、A2 随音乐跳三拍子小步舞
3、B 随音乐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四)结课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巴赫的《小步舞曲》,还通过听、唱、奏、跳等音乐活动,体会到了同一首乐曲,采用不同的演奏乐器,变换不同的演奏形式,甚至填入不同的歌词,就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美好享受。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同学们,让我们随时随处关注经典音乐,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和快乐!
很高兴和大家度过这段美好的音乐时光,让我们听着音乐、踩着三拍子小步舞,带着愉快的心情,出教室活动吧!”
师生交流、拉近距离。
从课本中选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给学生以强烈的听觉刺激!与此同时,感知音乐要素及复习节拍知识,为欣赏做铺垫。
自然导入欣赏。
通过多媒体观看的形式,学生会更有兴趣了解,并且更加直观的掌握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
调动视觉、听觉,对比探索、形成认识。
通过初步聆听的感受,引出此曲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乐曲。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挖掘这首小步舞曲的特点。
学会看谱,初步了解乐曲结构。
从音乐中让学生自己挖掘音乐知识的存在,并且加深对音乐知识的印象,从而对乐曲的A部分进行深入的欣赏。
听一听、拍一拍、唱一唱,认识、感知“跳音与倚音”、“级进与跳进”。
渗透音乐的写作手法。
利用不用的舞蹈形式表达的音乐形象,使得学生容易理解。
通过聆听、选择,感知两个主题旋律的情绪对比。初步了解“复三部曲式结构”。
感受复三部结构,形成整体认知,仅仅通过聆听准确区分段落。
拓展感知领域,同时对此乐曲A部主题旋律加深印象,体会到“曲”与“歌”的不同感受。
通过交流合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合作意识、表演意识和音乐表现的兴趣与能力。
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生活中感知音乐、聆听经典的习惯。
让孩子们意犹未尽地享受在音乐带来的愉悦之中……
板书设计:
小步舞曲
复三部曲式结构
A + B + A
活泼明朗 淡雅柔和
G大调 g小调
A1+A2 B1+B2 A1+A2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直观、快捷、形象等多种优势,但必要的“课堂板书”我认为仍是难以完全取代的。它可以随机书写,(不会拘于程序)它贯穿于整堂课,(不会一闪而过)也是老师基本功的很好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