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 第5课 《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当中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课文篇幅不长,但是文言文的句子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有内容复杂的情况,朗读相对有点拗口,学生不容易记忆,课文每个字的表述意思和我们平常学的课文有较大差异,学生容易混淆。
难点分析
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较弱,对古文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平常习惯于白话文的朗读,对古文的朗读停顿无法把握,对文言文中某些字古今异义难以理解,理解记忆容易混淆。
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mp3引导其正确朗读。
通过逐字逐句分析,分析整句意思,进而理解全文内容意思和体会当中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直接导入,出示全文内容。
指名学生朗读,师及时正音、引导。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播放课文朗读mp3.
逐字逐句分析,进而理解全文意思。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宋:宋国。
耕:耕田,种田。
株:指的是树桩。
意思:宋国有个种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跑。
触:撞。
折:折断。
意思:一天,一只野兔跑出来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因:于是。
释:放下。
耒:古时候种田的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再次,又一次。
整句意思:于是,他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一次得到一只兔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身:自己。
为:被。
笑:嘲笑。
整句意思:他没有再次得到兔子,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复述全文意思。
《守株待兔》主要讲了宋国有个种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野兔跑出来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他没有再次得到兔子,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分析成语“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比喻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在也比喻为死守狭隘经验,不知道变通。
体会《守株待兔》蕴含的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故事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指望不劳而获。
升华拓展。
我们生活当中,有些同学想获得好成绩,但是又不想努力学习,没有付出,哪有收获呢?那是不可能。光说不做,是没有用,关键是在于行动。好成绩是靠努力得来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是靠努力奋斗得来的。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指导背诵全文,以课文填空形式提示背诵。
宋人( )。
田中( )。
兔走( ),折颈( )。
因( )而( ),冀( )。
兔( ),而( )。
小结
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许多道理。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做守株待兔故事中的那个农民。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读一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