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统编教材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第六课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理解文章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知道不能用自己的长处
和别人的短处去比,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因为这有点高于三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知道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去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你知道陶罐和铁罐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吗?
( 陶罐:是用黏土烧制成的。铁罐:用铁炼制而成的。)
2、那么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看一看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师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第一次对话: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不敢,铁罐兄弟。
第二次对话:
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陶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第三次对话:
铁罐: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陶罐: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第四次对话:
铁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
4、填一填:
在铁罐与陶罐对话的过程中,它的态度从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最后____________,都表现得特别___________。(傲慢、轻蔑、恼怒、我感到羞耻、骄傲自大)
5、练一练:
整个对话过程中,陶罐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到相关语句,用波浪线画出陶罐的话,读一读,并说一说,陶罐具有怎样的品质。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陶罐具有谦虚、理智、友善的良好品质。
6、想一想,议一议
铁罐那么傲慢,究竟为什么?
(我们知道铁罐是用铁炼制成的比较坚硬)
陶罐那么谦虚,他为什么不跟铁罐碰一碰?
(我们的陶罐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它容易破碎)
过度句:铁罐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相比,那是无法比较的。难道陶罐一点长处也没有了吗?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第10--17自然段。
思考:
①.多年后,这两只罐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②.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过度句:是呀,许多年以后陶罐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它已是文物,成了无价之宝,而铁罐却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最后的结果:容易破碎的陶罐,光洁、朴素、美观、无价之宝。
而非常坚硬的铁罐却消失的无影无踪。
2、想一想:为什么连铁罐的影子也没看见?它去哪儿了?
科学小知识:氧化
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同氧化合生成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褐色粉末,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这就是铁罐最后消失的无踪无影的原因。
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陶罐虽然容易破碎,可是容易保存、不会腐烂
(短处) (长处)
铁罐虽然不怕碰,很坚硬,可是容易腐烂、不易保存
(长处) (短处)
小结
小结:易碎的陶罐成为了古董,坚硬无比的铁罐却变得无影无踪。陶罐和铁罐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这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要学会相互尊重,与人和睦相处。学会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最后老师几句话送给大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