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冲刺】宁波市2021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5)第3章 阳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分冲刺】宁波市2021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5)第3章 阳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26 22:13: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阳光
第1节 太阳辐射能
1.辐射能:太阳不断地向周围空间释放的能量。
2.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光和热。
3.地球离太阳很远,体积又比太阳小很多,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几乎是平行的。
4.白色物体不易吸收太阳热辐射,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热辐射。
5.太阳辐射量的大小
(1)随着辐射的距离增大,受照射面积上的辐射量就越来越小。
(2)在相同距离处,太阳光线垂直照射时最强,而倾角越小,即太阳光线越倾斜时,单位面积上受到的辐射量就越小。
1.(2020·海曙)炼钢炉前,工人们都会穿一件银白色的工作服,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可以防止体温下降
B.可以防止被高温物体直接烫伤
C.可以多吸收高温物体的热辐射
D.可以少吸收高温物体的热辐射
2.(2019·奉化、宁海、象山)小煦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与吸热的关系,锥形瓶内为空气,与甲、乙锥形瓶相连的导管内分别有一段液柱A、B,将一浴霸灯泡放置在离甲、乙相等距离的位置,下列关于实验结果说法正确的是(  )
A.B液柱向左移动得比A液柱向左移动得快
B.B液柱向左移动得比A液柱向右移动得快
C.B液柱向右移动得比A液柱向左移动得快
D.B液柱向右移动得比A液柱向右移动得快
3.(2018·江北)如图所示,把两只相同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有一段相同有色液柱,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同时将甲涂黑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记录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  )
A.L1<L2
B.L1=L2
C.L1>L2
D.以上都有可能
4.(2020·北仑)玩具“光压”风车如图所示,它主要由抽掉适量空气的密闭玻璃罩、四个轻质叶片、转轴和底座组成。放在阳光下照射,风车能自动旋转起来。
(1)风车每个叶片一面为黑色,另一面为白色,受到阳光照射的黑色叶面比白色叶面温度要________(填“低”或“高”),温度高的叶面附近空气分子运动速度大,对叶面的撞击作用力大,叶片绕中间轴转动。
(2)若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在阳光下风车叶片________(填“会”或“不会”)旋转。
5.(2019·余姚、慈溪)某校在一次学生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关系”的活动中,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及生活废弃物(均已消毒),小煦所在实验小组领取了如下物品:
A.250mL易拉罐2个 B.550mL矿泉水瓶2个 C.铁皮两片 D.火柴 E.蜡烛 F.温度计 G.黑色密封带(用胶带代替)
小煦仔细查看后,发现可以选择不同的三组材料进行实验。
(1)请你选择合适的一组材料进行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所选的上述材料设计实验,写出简要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小煦的实验设计及操作都没有问题,请你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小煦通过本实验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8·余姚、慈溪)某科学课外探究小组对“吸收太阳辐射与表面颜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在黑色塑料袋和白色塑料袋内装入同样质量的水,插入相同的温度计后系好,放在同一地点的阳光下暴晒,每隔相同的时间,读出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下:
塑料袋
水的质量(kg)
初温(℃)
温度1(℃)
温度2(℃)
温度3(℃)
黑色
1.5
14.0
23.3
28.0
33.5
白色
1.5
14.0
17.5
18.6
21.0
(1)小煦在实验中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可推知,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内表面颜色以________色为宜。
第2节 阳光的传播
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1)热光源:由于高温而发光的光源。如火炬、蜡烛、电灯、电弧灯等。
(2)冷光源:发光时温度并不高的光源。如日光灯、节能灯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LED光源等。
2.人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
1.(2018·江北)某班同学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同学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  )
A.同学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
D.在湖边燃烧的篝火
2.(2020·余姚、慈溪)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图形,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二维码________(填“是”或“不是”)光源,当手机扫描二维码(实际是手机红外线探头抓取图形)时,二维码中的________(填“黑色”或“白色”)部分将光反射,再通过专门的解码器解码就可以获取网络相关信息。
3.(2018·北仑)在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小煦打开一盏灯,但也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这个未点亮的灯泡________(填“是”或“不是”)光源。下列图中________(填“甲”“乙”“丙”或“丁”)图能正确表示出“看到未点亮灯泡”的光路图。
一、阳光的直线传播
1.传播规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任何光源发出的光普遍遵循的规律。
2.规律应用: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都是因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3.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常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线叫作光线。
二、光速
1.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m/s。空气中的光速接近真空中的光速。
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1.(2020·海曙)地球上的生物离不开太阳,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
B.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C.太阳光由可见光组成,所以是复色光
D.太阳光在真空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2019·奉化、宁海、象山)当我们站在地面上仰望太阳光穿过云层时发现光线出现“分叉”现象,如图甲所示;当我们站在铁轨上观察远处平行的铁轨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是光源
B.太阳光在均匀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C.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不能看作平行光
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
3.(2020·江北)下列诗句所描述的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井底之蛙,所见甚少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D.水中捞月,徒劳无功
4.(2019·镇海)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日食和月食
B.打雷时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C.太阳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形成圆形的光斑
D.“手影”游戏
5.(2019·北仑)关于“无影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影灯是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的照明设备
B.这种灯发出的光线在空气中不能直线传播
C.它是为了防止医生的手和器械在灯光下产生影子而设计的
D.它是由多盏灯排列在凸球面上组成的
6.(2019·海曙)小煦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煦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7.(2019·镇海)一个人沿马路边行走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到人身上时,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是(  )
A.逐渐变长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
D.先变长,后变短
8.(2020·鄞州)一篇科普文章中写道,即使太阳突然消失,人类也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因为尽管阳光信使一路狂奔,当他来到我们面前时已经过去8.33333分钟!据此估算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最接近下列选项中的(  )
A.1.5亿千米
B.150亿千米
C.15×108米
D.1.5×1011千米
9.(2020·镇海)如图所示为“坐井观天”的示意图,设点E为青蛙的眼睛,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出它能看到天空的范围(用阴影表示)。
10.(2020·余姚、慈溪)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MN射下,A为一只昆虫。
(1)标出昆虫A在图甲中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
(2)若昆虫在竖直平面内沿图甲中虚线轨迹飞行,在图乙框中画出昆虫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11.(2018·镇海)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为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1)请在甲、乙两图中代表光线的直线上标出箭头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在你看来,他们所画的图________(填“都正确”“都不正确”“甲正确,乙不正确”或“乙正确,甲不正确”);根据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你在评价他们的示意图画得是否正确时,主要是看________。
A.画图是否认真
B.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
C.画图时所运用的物理知识是否正确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特点:①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的,是实像;②像是倒立的;③像与物体是相似的,与小孔的形状无关;④像的大小与物体本身大小、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都有关。
3.如图所示,当像与小孔的距离一定时,蜡烛AB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A'B'越小;蜡烛AB离小孔越近,所成的像A"B''越大。像越小,光线越集中,明亮程度越亮;像越大,光线越分散,明亮程度越暗。
4.光线通过大孔时会在大孔后方形成与孔的形状一样的光斑。
1.(2019·余姚、慈溪)阳光下树影里有一个个圆形的亮斑,这一现象能说明(  )
①光的传播速度很大;②太阳是球状体;③树叶间的透光孔都是圆形的;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2.(2020·海曙)小煦自制了一个小孔成像演示仪,如图所示,小煦将有黑纸的一端正对着竖直放置的“F”形状光源,则他在半透明纸上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是(  )
3.(2019·镇海)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煦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4.(2019·奉化、宁海、象山)如图所示为小煦同学用易拉罐自制的小孔成像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半透明纸上的像形状与小孔形状有关
B.要使半透明纸上的像变大只能将纸筒相对于易拉罐向右移动才能实现
C.若用不透明硬纸板替代半透明纸,则AB物体仍然可以通过小孔成像
D.物体AB通过小孔成的像上下倒立,左右不倒立
5.(2019·海曙)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只将圆形小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6.(2020·奉化、宁海、象山)在探究“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什么?”活动中,小煦看到树荫下的水平地面上有如图所示的光斑并制作了一个小孔成像观察仪。
(1)该圆形光斑是________通过小孔成的实像。
(2)如图所示的小孔成像观察仪,圆筒的________(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2020·镇海)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煦和小科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________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
8.(2020·海曙)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________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该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蜡烛、小孔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猜想3,固定蜡烛、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表所示。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20·江北)小煦同学进行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
器材:大小略有差异的牙膏盒(硬纸盒)2个,半透明的薄白纸一小块,胶水,剪刀,缝衣针。
制作方法:将两盒套在一起,如图所示,将外面A盒的底部粘牢,中心用针扎一小孔O(直径约1mm),B盒底部剪去,用半透明的薄白纸贴牢,作为成像光屏。
实验操作:将小孔对着光源,眼睛在B盒右端观察薄纸屏,不断调节B盒在A盒中的位置,可在光屏上观察到景物清晰的像。认真实验,回答问题: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小孔成的是________的像(填“正立”或“倒立”)。
(2)拉动B盒,使纸屏与小孔距离缩小,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小”或“变大”)。
(3)若用针扎四个小孔,你可以观察到________个像。
10.(2018·北仑)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因。小科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在N筒上左右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________像,可以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________关。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以上两空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十五的夜晚,将小孔对准明月,测得月亮最大像的直径是9.1mm,已知月地距离为380000km,月球的直径约为________km。
11.(2018·余姚、慈溪)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
(1)在图2中画出烛焰AB在塑料薄膜上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2)若将蜡烛靠近小孔少许,蜡烛的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12.(2020·北仑)小煦在树下看到地上除了轮廓分明的树叶影子外,还有若干大小不一的圆形光斑。
(1)树叶影子的形成表明了光________________的传播特点。
(2)小煦对圆形光斑大小不同产生了疑问,并由此产生了四种猜想:
①可能与树叶缝隙的大小有关;
②可能与树叶缝隙的形状有关;
③可能与地面到缝隙的距离有关;
④可能与缝隙到太阳的距离有关。
小煦马上就否定了猜想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猜想①,小煦准备了一个简易的小孔成像仪(如图1)和如图2的材料(开着四种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覆盖在上面的卡片乙按照箭头方向移动),小煦应该选择卡片________组合(填“A”“B”“C”或“D”)。在实验过程中,在改变小孔大小的同时,必须保证________________(填“物距”“像距”或“物距和像距”)相同。
13.(2019·海曙)小煦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粗糙的塑料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1)观察实验现象时,人的眼睛应该在图中屏位置的________(填“左”或“右”)侧对着屏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上表,请在图乙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19·北仑)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钻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煦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A.小孔扎成了三角形
B.小孔扎成了正方形
C.小孔太大
D.小孔太小
(2)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原理不同的是(  )
A.春晚上演的影子舞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雨后彩虹
D.射击瞄准时要三点一线
(3)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____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4)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
(5)将易拉罐远离蜡烛,发现观察到的烛焰的像变________。
(6)实验过程中小煦还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 阳光的组成
1.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白光)穿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单色光:不能再发生色散的色光叫作单色光。
3.复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蜡烛火焰、白炽灯发出的光也是复色光。
4.由于各色光线经过玻璃棱镜后,它们各自偏折的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5.光的三原色:自然界中红、蓝、绿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因此它们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1.(2020·鄞州)下列四幅图片中,现象与解释对应不正确的是(  )
2.(2020·江北)夏季,雨后天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常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彩色光带,就该情景中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白光,属于单色光
B.小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只对光起反射作用
C.彩虹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
3.(2020·余姚、慈溪)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可见光谱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B.在光的色散现象中,紫光偏折得最厉害
C.白炽灯发出的是复色光
D.蜡烛火焰发出的是单色光
4.(2020·奉化、宁海、象山)如图所示是“自制彩虹”活动,针对本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在晴天完成现象更明显
B.喷水时人应该背对太阳而站
C.太阳光是复色光
D.彩虹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5.(2019·鄞州)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应是紫光
B.偏折程度最大的是红光
C.该现象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
D.将温度计放到A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很快
6.(2018·镇海)早晨看到草叶上的露珠,映在日光中能呈现鲜艳的颜色,而且颜色随视线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  )
A.露珠晶莹,日光强烈刺眼,使视觉受到影响,看到眼前五颜六色
B.光的色散
C.视线方向不同,看到露珠背后不同的颜色
D.光的直线传播
7.(2018·余姚、慈溪)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的光屏上呈(  )
A.白色
B.蓝色
C.黑色
D.多种色光
8.(2020·江北)如图甲所示,小煦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小煦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这是由于不同的色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发生光的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________色光偏折程度大。受此启发,在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煦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如图乙所示,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肯定是不同的。请你说出,凸透镜对________色光的焦距较小。(提示:凸透镜焦距f是平行光通过凸透镜聚光后的焦点F到凸透镜中心O的距离)
9.(2019·镇海)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________现象。假设用一束白光斜射入小水滴的一个侧面(如图所示),在水滴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将会看到各色光按序排列的彩色带。试指出在光屏上a端将呈现________光,b端呈现________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9·奉化、宁海、象山)一束太阳光射入虚线框内的三棱镜,光线出现了偏折现象,在墙面a至b区域出现了一条彩色的光带如图所示。根据此实验回答下面问题:
(1)虚线框内的三棱镜应该用图乙中________(填“A”或“B”)放置方式。
(2)图中________(填“a”或“b”)位置处的光为红光。
(3)对此实验进一步思考后提出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
①此实验说明阳光是复色光;②若将b处的光线再通过三棱镜也能在墙上形成彩色光带;③如果在甲的右边相邻处再放置一个相对于甲倒置的三棱镜又可以将彩色光带合成白光。
11.(2018·镇海)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白色的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出射的光线。
(1)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________光。
(2)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看到的白屏的颜色是________色;此时如果再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光屏,我们看到的光屏的颜色是________色。
(3)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可以适当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1.(2020·海曙)如图所示,把一个转盘分成八部分,用彩色笔交替涂上蓝色和黄色。如果快速转动转盘,看到盘面的颜色可能是(  )
A.蓝色
B.黄色
C.白色
D.黑色
2.(2020·奉化、宁海、象山)2014年2月8日,索契冬奥会开幕,奥运五环颜色从左到右依次如图所示,分别代表欧洲(蓝)、亚洲(黄)、非洲(黑)、澳洲(绿)、美洲(红)。将红光照射到奥运五环上,呈红色的是(  )
A.欧洲环
B.亚洲环
C.澳洲环
D.美洲环
3.(2018·鄞州)白纸上写蓝字,在蓝色灯光下看到(  )
A.纸是白色的,字看不清楚
B.纸是黑色的,字可以看清楚
C.纸是蓝色的,字是黑色的,可以看清楚
D.纸是蓝色的,字也是蓝色的,看不清楚
4.(2019·镇海)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桃花反射所有色光
5.(2020·镇海)戴蓝色眼镜看白纸,白纸变成蓝色,这是因为(  )
A.白纸反射出来的光通过眼镜,被眼镜染成了蓝色
B.白纸只能反射蓝色光
C.眼镜挡住了白纸反射光中的蓝光
D.眼镜只能透过白纸反射光中的蓝光
6.(2018·奉化、宁海、象山)近年入夏,无锡太湖由于水位持续偏低、天气高温少雨、湖水富养化严重等因素,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湖水呈蓝绿色油漆状并发出腥臭味。蓝藻呈蓝绿色是因为(  )
A.白光照在蓝藻上,蓝光、绿光被反射,其余色光被吸收
B.白光照在蓝藻上,蓝光、绿光被吸收,其余色光被反射
C.蓝藻是光源,自身能发出蓝光、绿光
D.蓝藻是光源,自身能发出除蓝光、绿光以外的其余色光
7.(2020·江北)小煦带来两朵花进行光学实验,一朵是红色的玫瑰花,另一朵是白色的水仙花,当用绿色的光照在这两朵花上后,红色的玫瑰花将呈现________色,白色的水仙花将呈现________色。
8.(2018·鄞州)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之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充满魔幻色彩的外层膜结构建筑,博得许多世界建筑师的好评。“水立方”的外膜用什么颜色更节能?某科学探究小组因考虑到“水立方”馆内光线和夏天的室温,他们做了几组实验。
实验一: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在不同颜色的光下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下表所示: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色
膜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由表1可以得出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________决定的。
实验二:用不同颜色的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大棚外膜的颜色
蓝色
无色
紫色
一天中棚外的最高温度
36℃
36℃
36℃
一天中棚内的最高温度
38℃
50℃
30℃
光的通过量
90%
98%
50%
(2)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________色更好。
1.不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
2.红外线:在太阳的光谱中,把红光之外的光线叫作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具体应用有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夜视仪等。
3.紫外线:在太阳的光谱中,把紫光之外的光线叫作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消毒灭菌等。
1.(2019·奉化、宁海、象山)下列电器不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2.(2018·镇海)“风云”二号卫星发送回地面的红外云图是由卫星上设置的可以接收云层辐射的红外线的感应器完成的,云图上的黑白程度是由辐射红外线的云层的温度高低决定的,这是利用了红外线的(  )
A.穿透性
B.热效应
C.可见性
D.化学效应
3.(2019·余姚、慈溪)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银行用验钞机识别伪钞,利用了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B.用红外线灯治疗关节炎,利用了红外线的热作用
C.彩色电视机能显示各种色彩,利用了光的三原色原理
D.用太阳光来杀菌,利用了可见光具有较大的能量
4.(2020·镇海)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有一种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便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它是__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测温仪;专家鼓励人们日常生活中多晒棉被、衣服,是利用太阳光中________的杀菌能力来去除细菌、霉菌、病毒等有害人体的微生物。
5.(2020·北仑)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①②③,利用区域________的光能遥控电视机,区域________的光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可识别钞票真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阳光
第1节 太阳辐射能
1.D
2.C
3.C
4.(1)高 (2)不会
5.(1)BFG(或AFG) (2)A.把550mL的两个矿泉水瓶中的一个用黑色密封带密封,分别放入初温相同的两支温度计;B.两个矿泉水瓶放在同一地点的太阳光下暴晒;C.过一段时间后,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对比分析即可 (3)物体表面的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6.(1)控制变量法 (2)黑
第2节 阳光的传播
1.D
2.不是 白色
3.不是 丁
1.C
2.C
3.D
4.B
5.B
6.D
7.B
8.A
9.
10.(1) (2)
11.(1) (2)甲正确,乙不正确 B
1.C
2.A
3.B
4.C
5.倒立 不变
6.(1)太阳 (2)A 变大
7.(1)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2)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倒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太阳
8.(1)蜡烛与小孔 (2)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3)小孔越大,像越亮
9.(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倒立 (2)变小
10.(1)实 无 (2)不变 变小 (3)3.458×103
11.(1) (2)变大 (3)不变
12.(1)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缝隙到太阳的距离虽然在变化,但是这个变化量远远小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可视为距离不变 (3)A 物距和像距
13.(1)左 (2) 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
14.(1)C (2)C (3)D (4)顺 (5)小 (6)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第3 阳光的组成
1.B
2.D
3.D
4.D
5.D
6.B
7.B
8.折射 紫 紫
9.光的色散 红 紫 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
10.(1)B (2)b (3)①③
11.(1)紫 (2)红 黑 (3)增大
1.C
2.D
3.D
4.C
5.D
6.A
7.黑 绿
8.(1)透过它的色光 (2)蓝
1.D
2.B
3.D
4.红外线 紫外线
5.① 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