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幻灯片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幻灯片3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6 16:30: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河中石兽
纪 昀
诗歌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目标点击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作家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作家轶事
纪晓岚趣事1
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
作家轶事
纪晓岚趣事2
纪晓岚妙语讨球
  少年时期,纪晓岚就聪颖过人。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
  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惟汝狡。”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楞,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这个机敏聪慧的孩子。??
作家轶事
纪晓岚趣事3
在清朝,纪晓岚是侍郎,和珅是礼部尚书,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岚最后一个到。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说:“那个纪侍郎,来来来,有事请教。那个那个,到底是狼是狗?是狼是狗?”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狗,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是狗?你堂堂一个尚书还分不出来吗?我教你一个办法,看尾巴。下拖是狼,上竖是狗。上竖(尚书)是狗。狼遇肉食肉,狗遇屎吃屎。”和绅无话可说了。
作家轶事
纪晓岚趣事4
纪晓岚揶yé揄yú(逗引,戏弄,嘲笑)和珅
传说和珅建了一座亭子,请纪昀题写横额。纪昀挥毫写了两个大字“竹苞”。竹苞,竹笋也,出自《诗经》,是形容事物象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和珅想,这是说我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于是十分高兴。后来,乾隆探访,看到亭上大字,哈哈大笑,问是何人题写。和珅愣了愣,回答是纪晓岚。乾隆说,“竹”拆开是“个个”,“苞”拆开是“草包”。纪晓岚是骂你家“个个草包”呢!
读准字音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 (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掷(zhì)
坎穴(kǎn xué) 募(mù)
读出节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读出节奏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疏通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临:
靠近。
河干:
河岸。干:岸。
圮:
倒塌。
山门:
佛寺的外门。
于:
介词,在。
并:
一起。
沉焉:
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
经过,经历。
十余岁:
十多年。岁:年。
募:
募集。
求:
寻找。
竟:
终了,最后。
以为:
认为。
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数:
几。
曳:
拖。
铁钯: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疏通课文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疏通课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讲学家:
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设帐:
设馆教书。
闻:
听说。
之:
指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尔辈:
你们这些人。
究:
研究、探求。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
这。
木杮:
削下来的木片。
岂能:
怎么能。
为:
被。
暴涨:
洪水。暴:突然(急、大)。
携:
携带。
之:
指石兽。
去:
离开。
乃:
是。
性:
特点。
湮:
埋没。
耳:
语气助词,罢了。
颠:
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疏通课文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疏通课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河兵:
巡河、护河的士兵。
凡:
凡是。
当:
应当。
于:
介词,从。
河中失石:
落入河中的石头。
盖:
因为。
反激之力: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必:
一定。
啮: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为:
成为。
坎穴:
坑洞。
(水势)腾涌冲撞。
激:
倒掷:
倾倒。
疏通课文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疏通课文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是:
像这样。
转:
翻转。
不已:
不停止。已:停止。
遂:
于是。
溯流:
逆流。
固:
固然。
求之地中:
“求之(于)地中”,即“于地中求之”。在原地寻找它们。
乎:
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如:
依照,按照。
其:
他的,指老河兵的。
然:
既然这样。
则:
那么。
但:
只,仅仅。
据理臆断: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
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疏通课文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读文明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读文明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原地水中和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读文明理
3.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寻找方法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第二种
寺僧
第三种
讲学家
第四种
老河兵
原地水中
不可得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读文明理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读文明理
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读文明理
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讲学家的“笑”,足显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
老河兵:富于实践经验,善于总结和思考。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他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读文明理
6.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写法探究
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领“众服为确论”(岂止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举一反三
1.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举一反三
2.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文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介词,被
动词,成为
动词认为
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重新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闻之笑曰: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指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代词,指石兽。
代词,指石兽。
代词,指石兽。
代词,指石兽。
代词,指讲学家的话。
代指石头。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文言知识积累
二、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文言知识积累
三、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四、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随文练习
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一老河兵闻之……
1.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第一种:僧
原地水中
第二种:僧
顺流而下
第三种:讲学家
原地沙下
第四种:老河兵
上游

皆不得
实践出真知
谢谢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