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栏
二、初读感知、理解文意
(一)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 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
(7)垂髫( ) (7)怡然( ) (8)缤纷( )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三)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三、研读课文、领悟赏析(根据“导学案”,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一)感悟桃源美景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二)寻访桃源人士
5、桃花源中的人精神状态如何?他们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三)探寻桃源秘密
7、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8、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四、总结反思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五、【达标训练】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描写桃源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渔人甚异之( ) 具答之( )
欲穷其林( ) 欣然规往( )
寻病终( ) 寻向所志 ( )
便扶向路( ) 处处志之( )
【中考链接】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4-12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
5.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溪行 ②俨然
③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 ④便要还家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咸来问讯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7.指出节选语段文字中的四个成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9.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1.第2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