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与异族联姻贯穿于西周王朝始终,并成为其政治特色之一。据文献记载,西周十二王的王后来自西羌族的较多,如武王后邑姜、成王后王姒、康王后王姜、昭王后王祁、穆王后王俎姜等。这种联姻
A.促进了西周王朝迅速崛起 B.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制
C.有利于多元一体国家发展 D.形成了华夷之辨的民族观
2.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发布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如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种类和造型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充分说明
A.古蜀文化领先世界 B.中华文明多彩多姿
C.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3.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后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反映了
A.西周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商朝未能实现对地方有效管辖
C.血缘分封制成为中央集权的基础 D.商周君臣关系是宗法制主要区别
4.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出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5.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一带,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遗址群内,相继发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清理出稻田遗迹。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①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一带
②遗址规模大,数量多,已经显示了社会等级
③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④为研究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提供重要史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如图是河南巩义出土的“河洛古国(距今5300年前后)”中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该遗迹表明
A.早期都城建设趋向完备 B.天人合一和早期王权出现
C.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 D.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7.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
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
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
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8.周武王灭商后,循夏商惯例,分封了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和商纣之子武庚。周公东征之后,大行分封,“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学者称之为“周初大分封”。“周初大分封”
A.有利于集权体制的形成 B.继承武王分封的基本原则
C.促进周天子权势的上升 D.体现了部落向国家的过渡
9.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蜀、夏两地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10.下图为商代王位传承示意图。图中横箭头表示兄弟关系,竖箭头表示父子关系,斜箭头表示堂兄弟或叔侄关系,数字表示即位顺序。该图示内容表明商朝
A.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 B.王位继承缺乏制度规范
C.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 D.血缘宗法关系影响深远
11.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军事战争 ②天文历法 ③土地制度 ④商品经济 ⑤文字书法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2.据考古发现,夏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机构“三正”与“六卿”,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政务官员、宗教祭祀官员,农业经济官员、军事官员等。到了商朝,”地方开始出现了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这说明夏商时期
A.国家管理体制正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员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二、材料分析题
13.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
15.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
西周与异族的政治联姻加强了西周与异族之间的联系,这对西周的发展壮大以及西周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多元一体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与异族联姻对西周王朝的崛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迅速崛起”夸大了其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森严的宗法制,B项排除;华夷之辨的民族观的形成不是政治联姻的结果,排除D项。
2.【答案】B
【详解】
材料“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如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种类和造型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特点,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古蜀文化、早期国家、原始农业,故A、C、D排除。
3.【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了从商朝及以前朝代到西周,最高统治者地位的变化,商朝及以前的朝代“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到了西周“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一变化体现了周天子对地方诸侯控制的加强,故A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血缘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故排除;D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从商朝及以前朝代到西周,最高统治者地位的变化,与宗法制无关,故排除。
4.【答案】D
【详解】
《史记》《战国策》中对启继位的不同记载,无论强调禹的接班人益将位置让给了启,还是明确启从益手中夺取天下,都说明启不是直接取得的王位,即(禅让制)公天下到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并非一帆风顺,D项正确;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说法绝对,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B项错误;《史记》和《战国策》中对启继位的不同记载不能说明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C项错误。
5.【答案】B
【详解】
根据“遗址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一带”可知良渚文化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下游一带,①符合题意;根据“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可知良渚文化遗址规模大,数量多,而且显示了社会等级,②符合题意;良渚文化是我国早期文明的代表,所以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③符合题意;良渚文化不属于原始社会时期,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排除ACD。
6.【答案】C
【详解】
根据“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礼制以及国家政权,说明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城市建设完备,排除A;“天人合一”不能体现,排除B;从材料的内容不能看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排除D。
7.【答案】D
【详解】
根据“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可得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虽然不同区域各有特点,但始终保持“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的现象,这正是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文明并不是由一处发源的,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看出,各文明间还是有交流的,排除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8.【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公将众多的亲族,分封为诸侯,建立诸侯国“以藩屏周”,使周天子成为了天下共主,强化了周天子与各封国的关系,促进了周天子权势的上升,C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集权体制的形成,A项错误;继承武王分封的基本原则与“(武王)分封了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周公)封建亲戚”不符,B项错误;部落向国家过渡是在神农、黄帝、尧、舜、禹时期,D项错误。
9.【答案】B
【详解】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类似的文物,说明两地之间可能存在文化联系甚至是双向的互动,故选B;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手工制作的先进,排除A;仅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无法说明经济的繁荣发达和礼乐制度的完善,排除CD。
10.【答案】B
【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来看,自中丁以来至阳甲,殷固有王位继承制度被破坏,违反嫡长制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政治生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折射出王位继承缺乏理性思考,故本题选B项;材料中存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方式,不能说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和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故排除A、C项;血缘宗法关系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看不出血缘宗法关系影响深远,故排除D项。
11.【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武王征伐商国,在甲子日的早上举行岁祭并进行贞卜,克商后于辛未那天,在阑驻扎时论功行赏,右史利以铜、锡等物做檀公宝尊彝作为纪念。故材料有助于为研究牧野之战、商代占卜及商代铭文字等历史现象提供有力证据,故①②⑤正确,B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商代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等信息,故③④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2.【答案】A
【详解】
从材料可知,夏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机构逐渐完善,官职有着明确的分工,说明国家管理体制日益完备,A项正确;先秦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B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3.【答案】(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详解】
(1)根据“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可知,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根据“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可知,《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根据“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可知应该是考古发掘。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14.【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详解】
(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据“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可得出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据“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可得出规模大,数量多;据“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可得出墓葬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内涵丰富;据“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影响深远。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据“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15.【答案】称谓:幼学、舞勺、束发、舞象。
渗透: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将礼乐制度掺入儿童的教育过程中;礼乐制度的教育贯彻在儿童从出生开始的成长全过程;根据儿童的性别,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儿童的成长时间段,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
【详解】
第一小问称谓,材料一中的表格从满十岁开始受礼的教育和影响,根据材料一表格列出即可;第二小问简析,根据材料一中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要求,说明实行严格的礼乐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要求,得出是注重对子弟的培养,依据年龄划分不同的受教育的内容,根据材料中女孩“十有五年而笄(笄礼)”而男孩则“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说明男女有别,“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说明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