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春片《少年的你》上映短短数日,在各大影评网站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所谓青春片是以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为主要叙事背景,以青春化的语态和视角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观众的电影类型。近年来青春片的类型化创作日臻成熟,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闪光少女》《匆匆那年》等,都在主题提炼和话题延展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当中引起关注。
与青春有关的主题,往往和成长困惑、自我突围、性别焦虑、叛逆思维联系在一起。这些主题在亲情的牵挂、爱情的萌芽和友情的羁绊之下有着广阔且丰富的演绎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并未掌握话语权的青少年,在青春片里总是急切地想要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创作青春片的难度在于在政策的规约下完成既有可信度又有说服力的故事讲述,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深度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而创作青春片最为忌讳的就是机械说教和强行拔高,沦为故作深沉的传声筒。
《少年的你》直面校园霸凌,不遮蔽现实、不回避矛盾,把故事背景放到高三年级的复读班,加上单亲家庭、问题少年等命题,让影片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警示价值。影片试图进一步放大应试教育与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而引入的单亲家庭、问题少年等命题让这冲突来得越发猛烈。总之,从青春片的主题挖掘来看,无论是残酷青春还是校园喜剧,虽然故事基调和讲述视角不同,但它们都在试图解锁青少年群体的心路历程,都在试图为未知的青春寻找正确的打开方式。
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青春片才能够成功。在长大成人的道路上,青少年时刻面临着荷尔蒙的超常释放。身体的快速成熟打乱了心理发育的节奏。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敏感、叛逆、激进、冲动、感性、脆弱、好奇几乎成为每个人走过青葱岁月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又成为青春片里角色的符号标志。主人公陈念和小北,一个是优质学生,一个是街头顽童,偶合的命运与偶然的相遇,以及对于情感和温暖的真挚渴望,让两颗孤独又脆弱的心灵找到了缱绻的港湾,爱的初体验也在懵懂中孕育。于是,“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他们用专属于少年的意气和行动去掩盖罪责,试图以此来挣脱命运的不公。施暴者魏莱、办案民警、置身于校园暴力中的学生等角色,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巧妙的细节、生动的镜头语言、饱含深意的角色名字、现代寓言式的台词设计,都是这部电影在艺术水准上超越庸常的制胜之道。在看守所里叠映在玻璃幕墙上的陈念与小北的面庞,二人相视无言、持久呜咽时的极近特写,在两辆警车上跨越空间的对话等都显示了创作者娴熟的镜头掌控力。
此外,影片还把许多隐喻埋伏在剧情当中。如陈念与小北剃掉长发变成同款发型,是他们为青春献祭的仪式,也是他们宣告长大成人的心理涅槃。又如在陈念出走时,镜头转向暴雨击打下蜷缩在街角的花朵,仿佛告诉观众:陈念虽然弱小无助却依然执着倔强地守候着明天。再如影片末尾那堆叠如山的试卷,仿佛批阅的不是高考命题而是一场漫长的人生问答。《少年的你》主题凝练、笔触凌厉、角色走心,针对校园霸凌提出问题又尝试寻找答案,给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以真诚的提示与由衷的关切,正如影片中所言:“路上一直有阴影,但是抬头总能看见阳光。”挥去校园霸凌的阴霾,青春终将迎来晴朗的天空。
(作者:杨洪涛,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7日)
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 青春片如果不能让观众产生身份、情感以及价值的认同,就会沦为故作深沉的传声筒。
B. 只要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青春片就能成功。
C. 敏感、叛逆、感性等关键词成为青春片里角色的符号标志,陪伴每一个人走过青葱岁月。
D.《少年的你》中,主角的特写,警车上跨越空间的对话等,显示了影片超常的艺术水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从电影主题、人物形象、制作艺术、剧情设置等四个方面,剖析了电影《少年的你》成功的原因。
B. 文章多角度切入,按照从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的逻辑顺序论证了《少年的你》获得成功的原因。
C. 作者在文中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释自己对青春片的见解,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D. 作者通过对小北和陈念形象的具体分析,证明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青春片成功的重要条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表现出在现实生活中并未掌握话语权的青少年想要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B. 《少年的你》把故事背景放在高三年级的复读班,不遮蔽现实、不回避矛盾,使得故事既有可信度,又有说服力。
C. “路上一直有阴影,但是抬头总能看见阳光”,《少年的你》直面校园霸凌,但是从未忘记给观众留下希望的火种。
D. 《少年的你》的制胜之道,就在于巧妙的细节、生动的镜头语言、饱含深意的角色名字和现代寓言式的台词设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 6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新冠肺炎疫情于2019年12月萌芽,2020年1月起受到广泛关注。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性强,影响面广,公众在疫情中急需大量信息来指导
个人生活及稳定心态,公众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了同时间段内其他信息,甚至也包括与其他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信息。
了解疫情的各种动态,成为特殊时期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不同载体关注着不同渠道发布的疫情变化情况,以及和抗疫防疫相关的各种话题。(见下图)
南亚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新冠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
材料二:
处疫情中的公众,最容易出现焦虑与恐慌,而这恰恰为谣言的传播准备了丰厚的土壤。在此次疫情期间,谣言满天飞,假新闻大规模出现,其客观条件是社交媒体中的个人化传播,主观条件则是焦虑、恐慌心理下的”负面推定”与”可能真实”。谣言的核心特征是不实之言。谣言的传播力与谣言内容的模糊度、反常度成正相关,越是不清晰、不正常的信息,越可能在公众媒介理性下降的疫情期间广为流传。
谣言对于疫情治理具有极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处理起来难度也不小,在现实中,即便谣言可以删除,但是观点与情绪却已然形成。换言之,可以将谣言轻易删除,谣言带来的影响却较难删除。如何处理谣言,成为疫情治理体系中的焦点与难点。
从此次疫情期间出现的谣言看,根据造谣者动机,可以把谣言大致分为三类:误解性谣言、牢骚性谣言和攻击性谣言。误解性谣言是指造谣者并无主观恶意的造谣意图,因缺乏判断力形成错误认识,传播开来成为谣言。牢骚性谣言常常是针对政策、团体、环境等的,当公众的某些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埋怨就会产生,或借题发挥,或“合理想象”,引发共鸣,传播开来成为谣言。攻击性谣言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性、对象性,造谣者在造谣之前就研究了攻击对象情况及其薄弱点,然后有一定逻辑性、针对性地发布信息,令其传播开来成为谣言,以此达到伤害攻击对象的目的。
(摘编自媒体清华《谣言治理:给舆论场“消毒”但不宜过度》,有删改)
材料三:
此次疫情发展与应对完全处在社交媒体高饱和度传播的环境中,信息充分带来了治理的高效,信息过载也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影响,焦虑、恐慌、对抗、戏谑等社会情绪皆有出现、蔓延。在社交媒体时代,疫情带来的舆情引发公众心情的变化,既要治疫病也要治“心病”,成为当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治理特别是信息传播体系建设的重大难题。调节社会情绪,防止普遍性的“心病”,不仅要提供事实,还要普及知识,而且要传播真诚的态度。
在疫情治理中,科学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在防范疫情的科学传播、健康传播、危机传播中,科技界、学术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面对各种风险性,要保持对知识的尊重,科学防疫才能理性防疫。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科学家、医生等专业人士多发声,形成对舆论场的知识型引领。在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中,需要的是数据支撑、病例支撑、科学支撑。
在疫情的爆发期,整个社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尽管确诊人数相比全国人口是比例很小,但全体国民无疑都受到巨大影响。不仅是停产、停学等行为约束,更有不安全感、不信任感等情绪的积累。要缓解这些负面情绪,口号与浮躁无用,唯有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医治每一个病例,设计每一项举措,开展每一次沟通,为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日积月累,方可积累社会信心。
(摘编自媒体清华《理性涵养:传播知识与真诚》,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疫情中,出于获取大量信息来指导个人生活及稳定心态的目的,绝大多数民众对疫情相关信息都保持着高度关注的状态。
B.疫情发生期间,公众出现“心病”,滋生林林总总的不良社会情者,根源在于疫情对公众生活的不利影响以及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
C.图一显示,95%的公众会至少利用一种网络媒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而手机则成为公众获取疫情信息的最主要载体。
D.图二显示,公众对官方权威发布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包括度情发展实时情况,以及各级政府抗疫防疫决策部署。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疫情防护科普”保持着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针对疫情的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得到受众欢迎,公众转发此类信息,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科学防疫的认知水平和效果。
B.“抗疫感人事迹”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了来自抗疫一线的暖人信息易于激发公众的共情能力.民众自主、自发地进行二次传播,强化了相关信息的正向传播力。
C.“疫情带来的影响“的关注度和转发率较高,既说明社会公众对疫情的广泛影响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也体现出网络信息时代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
D.疫情中的谣言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图,有意误导公众认知,任其传播将导致不良社会情绪出现乃至变延,绐疫情治理和信息传播体系建设带来极大挑战。
6.面对疫情中谣言传播的社会问题,应如何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体系建设?请依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7-9题
第十一根红布条 曹文轩
麻子爷爷是一个让孩子们很不愉快,甚至感到可怕的老头儿!他那一间低矮的旧茅屋,孤零零地坐落在村子后边的小河边上,四周都是树和藤蔓。他长得很不好看,满脸的黑麻子,个头又矮,还驼背,像背了一口沉重的铁锅。他总是独自一人,从不搭理别人。除了用那头独角牛耕地、拖石磙。听大人们说,它的一只角是在它买回来不久,被麻子爷爷绑在一棵腰般粗的大树上,用钢锯给锯掉的,因为锯得太挨根了,弄得鲜血淋淋的,疼得牛直淌眼泪。
人们因为他的古怪,也不怎么把他放在心里。只有在小孩子落水后需要抢救的时候,人们才忽然想起他——不,严格地说,才想起他的那头独角牛!
这一带是水网地区,大河小沟纵横交错,家家户户住在水边上,门一开就是水。到了发大水的季节,方圆三五里三天五天就传说哪里又淹死个孩子!落水的孩子被捞上来,不管有救没救,总要进行一番紧张的抢救。这地方上的抢救方法很特别:牵一头牛来,把孩子横在牛背上,然后让牛不停地在打谷场上跑动。那牛一颠一颠的,背上的孩子也跟着一下一下地跳动,这大概是起到人工呼吸的作用吧?有救的孩子,在牛跑了数圈以后,自然会“哗”地吐出肚里的水,接着哇哇哭出声来:“妈妈……妈妈……”
麻子爷爷的独角牛,是全村人最信得过的牛。只要有孩子落水,便立即听见人们四下里大声吵嚷着:“快!牵麻子爷爷的独角牛!”也只有这时人们才会想起麻子爷爷,可心里想着的却是牛而绝不是麻子爷爷。
这是发了秋水后的一个少有的好天气。一个打鱼的叔叔打捞起一个孩子,等那个打鱼的叔叔把这个孩子抱上岸,河边上已围满了人。有人忽然认出了这个孩子:“亮仔!”亮仔双眼紧闭,肚皮鼓得高高的,手脚发白,脸色青紫,看样子,没有多大救头了!
一个小伙子箭一般射向村后那片林子。
麻子爷爷像虾米一般蜷曲在小铺上,他已像所有将进黄土的老人一样,很多时间是靠卧床度过的。他不停地喘气和咳嗽,像一辆磨损得很厉害的独轮车,让人觉得很快就不能运转了。听了小伙子的话,他颤颤抖抖地翻身下床,哆嗦了好一阵,解开牛绳,拉着独角牛就朝林子外走。
“放!”还没等独角牛站稳,人们就把亮仔横放到它的背上。独角牛叫着,两只前蹄不安地刨着。麻子爷爷紧紧地抓住牛绳,用那对混浊的眼睛望着它的眼睛。牛忽然走动了,慢慢地,沿着打谷场的边沿。紧接着被麻子爷爷牵着的独角牛真的越跑越快了。它低着头,沿着打谷场“吃通吃通”地转着,独角牛老了,跑了一阵,嘴里往外溢着白沫,鼻子里喷着粗气。但这畜生似乎明白人的心情,不肯放慢脚步,拼命地跑着。扶着亮仔不让他从牛背上颠落下来的,是全村力气最大的一个叔叔。就这样一个叔叔也跟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了。他差点赶不上它的速度,险些松手让牛把亮仔掀翻在地上。
至于麻子爷爷现在怎么样,可想而知了。他脸色发灰,尖尖的下额不停地滴着汗珠。他咬着牙,拼命搬动着那双老腿,不时地闭起眼睛,脸上满是痛苦。有几次他差点跌倒,可是用手撑了一下地面,跌跌撞撞地向前扑了两下,居然又挺起来,依然牵着独角牛跑动。
跑呀,跑呀,牛背上的亮仔突然吐出一口水来,紧接着“哇”地一声哭了。独角牛站住了。
麻子爷爷抬头看了一眼活过来的亮仔,手一松,牛绳落在地上,扑倒在地上。独角牛在一旁“哞哞”叫起来。“拴根红布条吧!”一位大爷说。这里的风俗,凡是在牛救活孩子以后,这个孩子家都要在牛角上拴根红布条。
“噢,麻子爷爷!”人们突然想起他来了。麻子爷爷背靠草垛,脸斜冲着天空,垂着两只软而无力的胳膊,合着眼睛。那张麻脸上的汗水已经被吹干,留下一道白色的汗迹。一个内行的老人突然从麻子爷爷的脸上发现了什么,走到麻子爷爷面前,把手放到鼻子底下。过了一会,他用发哑的声音说:“他死啦!”
人们看着他:他的身体因衰老而缩小了,灰白的寸发上沾着草屑,脸庞清瘦,因为太瘦,牙床外凸,微微露出发黄的牙齿,整个面部还隐隐显出刚才拼搏着牵动独角牛而留下的痛苦!人们长久地站着不发出一点声息,像是都在认真回忆着,想从往日的岁月里获得什么,又像是在思索,在内心深处自问什么。独角牛先是在打谷场上乱蹦乱跳,然后一动不动地卧在麻子爷爷的身边。它的双眼分明汪着洁净的水。它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麻子爷爷锯掉它的一只角,可是,它如果真的懂得人心,是永远不会恨他的。那时,它刚被买到这里,就碰上一个孩子落水,去打谷场的一路上,它不是赖着不走,就是胡乱奔跑,用犄角顶人。那个孩子当然没有救活,就是那天,麻子爷爷锯掉了它的一只角!也就是在那天,它比村里人还早就认识了自己的主人!
给他换衣服下葬的时候,从他怀里落下一个布包,人们打开一看,里面有十根红布条,也就是说,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麻子爷爷下葬的第二天,那头独角牛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几个孩子在滩头发现它死了,一半在滩上,一半在水中。
它的那只独角朝天竖着,拴在它角上的第十一根鲜艳的红布条,在河上吹来的风里飘动着……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先写麻子爷爷在孩子们的认知里是一个让人感到可怕的老头儿,与后面他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B. 小说语言平白如话,环境描写真实自然,人物形象本色不做作,故事情节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
C. 小说中从麻子爷爷狠心锯掉独角牛的牛角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曾经是一个严厉得不近人情的人。
D. 小说中写到人们“又像是在思索,在内心深处自问什么”,写出人们的痛里含着歉疚和反省。
8. 结合小说内容,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麻子爷爷”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小说的结尾写独角牛死在滩头和风中飘动的红布条,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过秦论》节选
(乙)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 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荒、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B.“崤函”此处指崤山和函谷关。
C.“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砺”指磨刀石。
D.荀子,名况,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秦孝公重用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B.乙文“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C.乙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
D.乙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和谐,又变化流畅,反应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共12分)
踏莎行·小径红稀 宋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3 分)( )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即将逝去,暮春气息很浓。从“小径”“芳郊” “高台”的顺序看,有移步换景之感。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着“藏”“隔” 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嘉树繁阴之景与日长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中的“逐”“转”字写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反衬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结尾两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传递出一种衰颓的情绪。
15.本词是如何表现景物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6.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 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其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在海外圈粉无数。李子柒的海外走红,( )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海外传播。如何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 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 ,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视频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龙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 ,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①荣获 ②交融 ③自怨自艾 ④脱颖而出
B.①荣获 ②交互 ③孤芳自赏 ④锋芒毕露
C.①荣膺 ②交融 ③孤芳自赏 ④脱颖而出
D.①荣膺 ②交互 ③自怨自艾 ④锋芒毕露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B.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C.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D.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这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B.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C.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D.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20.市政建设部门要在古镇磁器口修建一家豪华宾馆,欲将一处古代民居拆除。市民们闻讯后,纷纷要求政府修改方案,保留这一古迹,他们推荐了三位代表去反映情况。这三位代表是: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建筑学家李教授和历史学家周教授。请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各拟一句话,表明反对的理由。(5 分)
(1)王大爷:
(2)李教授:
(3)周教授: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点赞从本质上说是网络行为中表达赞赏的一种方式,也是维系社交的一种手段。现实中,随着点赞的滥用, (1) 。有些人并不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但总喜欢在朋友圈动态下面默默地点个赞,这种“点赞之交”只是泛泛之交,也被认为是“最尴尬的联系”。除了有“点赞狂魔”外, (2) 。有人在发完一条朋友圈后,会很在意点赞数。这一方面是面子问题,毕竟点赞数代表着自己的“人缘”;另一方面,便是心灵渴望慰藉的表现,需要通过点赞寻求认同感。 (3) ,都要追求有灵魂、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点赞,而不是机器式无情感的点赞。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为了多辟几条路,必须多向没有人的地方去走。(契诃夫)
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有所尝试,就等于有所作为。(朗费罗)
要求: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1年春季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 D (详解)A项,“青春片如果不能让观众产生身份、情感以及价值的认同,就会沦为故作深沉的传声筒”曲解文意,原文是“创作青春片的难度在于在政策的规约下完成既有可信度又有说服力的故事讲述,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深度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而创作青春片最为忌讳的就是机械说教和强行拔高,沦为故作深沉的传声筒”,可见“沦为故作深沉的传声筒”的愿因不是“不能让观众产生身份、情感以及价值的认同”,而是“机械说教和强行拔高”。B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只是青春片成功的原因之一。C项,“成为青春片里角色的符号标志,陪伴每一个人走过青葱岁月”扩大范围,原文为“几乎成为每个人走过青葱岁月的关键词”,注意“几乎”。故选D。
2. B 【详解】B项,“按照从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的逻辑顺序”错,本文写了《少年的你》的选材、人物塑造、细节、镜头、台词、隐喻特点等方面,这些成功的因素无主次之分。
3. D【详解】D项,“《少年的你》的制胜之道,就在于巧妙的细节、生动的镜头语言、饱含深意的角色名字和现代寓言式的台词设计”不全面,文中所论及的“制胜之道”很多,比如还有“《少年的你》直面校园霸凌,不遮蔽现实、不回避矛盾,把故事背景放到高三年级的复读班,加上单亲家庭、问题少年等命题,让影片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警示价值”“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青春片才能够成功”等,该选项说法以偏概全。
4.B (“根源在于......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错,“公众出现“心病',滋生林林总总的不良社会情绪”,根源在于疫情本身;“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不是“根源”。)
5.D (“疫情中的谣言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图,有意误导公众认知”错误,材料二说“误解性谣言是指造谣者并无主观恶意的造谣意图,因缺乏判断力形成错误认识,传播开来成为谣言”。)
6.(1)要充分发挥官方权威平台的引领作用;(2)必须加强对个人信息传播的必要监管;(3)要通过信息传播载体,提供事实,普及知识,传播真诚的态度。(每点2分)
7. C C项,“可以看出他曾经是一个严厉得不近人情的人”错误,文中塑造的麻子爷爷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不近人情”二字与人物形象不符合。
8.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文中有对麻子爷爷外貌、动作的正面描写,如“长得很不好看,满脸的黑麻子,个头又矮,还驼背”“麻子爷爷紧紧地抓住牛绳,用那对混浊的眼睛望着它的眼睛”刻画了一个外貌丑陋不讨喜但内心柔软善良的形象;也有侧面描写,“它如果真的懂得人心,是永远不会恨他的”从独角牛的角度写麻子爷爷的无私,善良,“人们长久地站着不发出一点声息”则以写人们的愧疚从侧面写出麻子爷爷舍己救人精神的伟大。
②细节描写。文中“用手撑了一下地面,跌跌撞撞地向前扑了两下,居然又挺起来了,仍然牵着独角牛跑动”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麻子爷爷在关键时刻不顾一切无私救人的高尚品德。
③欲扬先抑。小说先写麻子爷爷外貌丑陋,脾气古怪,不近人情,再写麻子爷爷为救小孩耗尽生命最后的一点力气,一抑一扬,突显了麻子爷爷的高大形象。
④对比。文中作者既把麻子爷爷相貌的丑陋与善良的内心形成对比,又把一开始人们对麻子爷爷的误解到后面人们的愧疚进行对比,突出了麻子爷爷舍己救人的高贵品格。 (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①写独角牛死在滩头,是一种悲剧式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麻子爷爷为了救人耗尽生命,独角牛也不独活,突出了人们的愧疚之情,令人深思,让人警醒。
②飘动的红布条,在结构上呼应了标题,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在内容上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十一根红布条也就是十一条人命,作者通过飘动的红布条,赞美麻子爷爷无私奉献之情。此外,飘动的红布条,也是一种善良与无私奉献的象征,启示着人们不要因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人性至真至纯的一面
10.选A。
选D 荀子是战国时期人。
选B “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理解不正确,应是“凭借了外界条件”。
(1)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横的策略来使诸侯们互相争斗。(“内”“外”名作状,对内,对外;“务”致力;“斗”使……相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也没有过错了。(“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反省;“知”,通“智”,智慧。句意通顺2分)
14. D (淡淡的闲愁,而非衰颓之情)
15.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②动静结合,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③以动衬静的写法.“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④远景与近景交错,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⑤叠词,“阴阴”“蒙蒙”“深深”写出暮春的特点,并且具有音韵美。(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其中手法和分析各1分。)
16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17.C 解析 荣获:光荣地获得,多指竞赛优胜者得奖。荣膺:光荣的接受或承当。根据语境“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此处为接受某项称号,应选“荣膺”;交互:即交流互动。交融:即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结合“文明”分析,此处应选“交融”。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孤芳自赏:指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此处无悔恨之意,当选“孤芳自赏”。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脱颖而出:比喻在众多人中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此处前面有“千军万马”,当选“脱颖而出”。故选C。
18.B 解析 结合“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分析,后文对“文化输出”有否定之意,故不能选A项、C项、D项。故选B。
19.D 解析 A项,“这”指代不明,“广泛”语序不当;介词残缺,应在“勤劳”后加介词“和”; B项,后句主语暗换,不是承前省略的李子柒的视频,而是价值理念,且“广泛”语序不当;介词残缺,应在“勤劳”后加介词“和”;C项,“在”掩盖了后一句的主语,最后一句的主语也不明朗。故选D。
20【答案】王大爷:这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不能拆。
李教授:这种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十分有研究价值,不能拆。
周教授:这是我们地方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不能拆。
21.①它有些变味了(它的本质被改变了) ②其实还有“盼赞狂魔”(还有人盼望被点赞) ③无论是点赞还是盼赞
【解析】文段是关于“点赞”的。第一处,根据前文的“滥用”,以及后文“滥用”的具体表现“有些人并不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但总喜欢在朋友圈动态下面默默地点个赞,这种‘点赞之交’只是泛泛之交,也被认为是‘最尴尬的联系’”可知此处可写“它有些变味了”;第二处,根据前文的“点赞狂魔”以及后文的“有人在发完一条朋友圈后,会很在意点赞数”,可知此处可写“其实还有‘盼赞狂魔’”;第三处,根据后文的“都要追求有灵魂、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点赞,而不是机器式无情感的点赞”,可知此处可写“无论是点赞还是盼赞”。
22.参看《考试指南报》38期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