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赤 壁 赋
苏 轼
作者简介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
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佛:《黄州安国寺记》中说:“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课文链接《题西林壁》:“横看……”
道:《胎息法》和《养生诀上张安道》,他自述:看孙真人《养生门》中第五篇的心得时说,“和神养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
课文链接 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
背景介绍: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子-乐观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1.品读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分理解、深入体会蕴含其中的情与意。
2.站在作者的角度诵读课文,传达出其中的情与意,做到心中有听众。 (特别要注意 “赋”的语言特点,读出它的声韵美与节奏美。)
3.思考诵读效果,并反复诵读。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自由朗读第一段,品味语言,特别注意其中的形容词或动词。想象这一幅《赤壁夜游图》,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时间8分钟)
爽朗、柔和的清风缓缓吹来,广阔的江面笼罩着茫茫雾气,朦朦胧胧,波平浪静。明月似若有情,徘徊在东边的天空中,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仿佛是一个神话的世界,摇曳多姿,如真似幻。茫茫万顷的波光之上,一叶扁舟任意飘荡,如凌空乘风归去。苏子与客仙袂飘飘,饮酒诵诗,好像要飞离人世,登上仙境。
第一段想象
1. 清风、明月、苏子与客、一叶扁舟,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心情如何?
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何等自在!何等惬意!何等快乐!何等逍遥!
2.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此处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充分理解、深入体会第一段的情与意。
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段,时间2分钟。然后请三位同学诵读,其他同学探讨其得失。
站在作者的角度诵读课文,传达出其中的情与意,做到心中有听众。(特别要注意 “赋”的语言特点,读出它的声韵美与节奏美。)
品读课文
1.品读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分理解、深入体会蕴含其中的情与意。
2.站在作者的角度诵读课文,传达出其中的情与意,做到心中有听众。 特别要注意 “赋”的语言特点,读出它的声韵美与节奏美。
3.思考诵读效果,并反复诵读。
运用以上方法品读第三段,请几位同学诵读并谈谈自己读得最理想的几个句子?
作业:
1.品读其它各段
2.背诵全文
(下星期二之前完成)
谢谢各位老师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