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
一、默读全文,回答问题,分析结构
问题: 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问题:课文中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二、具体分析课文
1、研习第1段
问题: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问题: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
问题: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于民尽心
梁惠王 民不加多
移民移粟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减少
2、研习第2、3、4段
问题: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问题:孟子“五十步笑百步”事例的寓意是什么?
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 (设圈套)
不可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走进圈套)
3、研习第5、6段
问题: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各用四个字对其内容进行概括。
问题: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提示:找出三组排比句)
问题:以上这三句是从发展什么方面来论“王道之始”的?
问题:当采取了这些合理的发展生产的措施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问题:要想“王道之成”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提示:找出四组排比句)
A 措施 效果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B 措施 效果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问题: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方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样的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呢?
4、研习第7段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之归罪于武器
比喻
对比
施仁政
除虐政
天下之民至焉
三、请同学们读5、6、7段,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说来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四、本文结构
寡人之于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惠王 对话 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 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不可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回答)
(进圈套)
(设圈套)
(民加多)
五、课堂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不违农时,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1998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跨我们,极其强大的金融风波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想,急人民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WTO的胜利加入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现代观念评价一下孟子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