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6月模拟试题压轴卷1(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6月模拟试题压轴卷1(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6 19:49:26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1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1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试题样卷编写)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
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①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待母语严肃,“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________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ǒu
xīn

xuè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②在传达时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③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一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④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是否有文化。一个语言(  )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biān
fú的句子,如此(  ),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pǐ bì  B.pì bǐ
C.pǐ bǐ
D.pì bì
1.C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呕心沥血
边幅
B.沤心沥血
边幅
C.呕心沥血
边辐
D.沤心沥血
边辐
2.A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华而不实 孜孜不倦
B.华而不实 持之以恒
C.朴实无华 孜孜不倦
D.朴实无华 持之以恒
3.B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修改为“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
B.②处修改为“在传达时文字往往都怀有一种洁癖”。
C.③处修改为“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一定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
D.④处修改为“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判断他是否有文化”。
4.A【解析】②处修改为“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③处修改为“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④处修改为“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5.文中画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②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③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④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5.B
6.综合性学习(4分)
班级开展“天下家国”综合性学习,请你参加。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出一条活动标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2分)
(2)所学课文也带给了我们“天下家国”的感悟和体验,请续写。(2分)
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热的爱国情怀;


6.(1)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
(2)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们感受到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来让人赞美:杜甫赞美五岳之尊的泰山的神奇: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张岱赞叹雪后的西湖:③_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④
。孟浩然赞叹洞庭湖的浩瀚气势:⑤
,⑥
,岑参赞赏塞外如春天般的雪景:⑦
,⑧

7.①造化钟神秀
②阴阳割昏晓
③雾凇沆砀
④上下一白
⑤气蒸云梦泽
⑥波撼岳阳城
⑦忽如一夜春风来气
⑧干树万树梨花开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当一个小县的县令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新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8.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B.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C.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D.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8.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他接受后就离开了。
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愿做官的意愿。
D.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9.[解析]A
B.不是陶渊明接受后就离开了,而是陶渊明挥手叫檀道济离开不愿接受檀道济的馈赠。
C.应体现的是“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来拜访的人,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待他们:”而陶渊明逢酒必醉”属无中生有。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2)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3分)
10.(1)(陶渊明)不能忍受官职的束缚,没几天就自己弃官回家了。
(2)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贤能的人处世的原则是在天下不太平的时候隐居,天下太平的时候入世。)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B.此诗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C.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D.全诗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也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11.C
12.既然“此中有真意”,诗人为何又“欲辨已忘言”呢?(3分)
12.诗人在这里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已与自然融为一体,语言不足以表达这种微妙。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材料一:
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各地出台一系列放宽地摊管理的政策,“地摊经济”悄然火了起来,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没法外出务工,而在家门口摆个地摊,也能养活自己。据报道,自3月15日,成都市明确允许临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以来,两个月时间增加了10万就业岗位。
其次,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都感到“钱紧”,这个时候更要动起来!在郑州,白领们放下面子,把私家车后备箱变成了“摇钱树”,一些摊主每天营业额达到千元以上。
最后,
。地摊经济为商业机会创造场景,带动了一个城市的消费活力。城市路边的地摊,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摊售卖的物品多数比超市便宜,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地摊经济究竟有多火?》)
材料二:
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近7天“摆摊技巧”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暴涨655%,达到10年来最高值。
值得注意的是,近30天,“摆摊技巧”相关热门搜索内容中,热度最高的为“年轻人适合摆什么地摊”,此外,排名前面的依次还有“摆地摊真的比打工强吗”、“地摊上最吸引女人的是啥东西”、“首富从地摊开始”等相关内容;近30天,“摆摊技巧”相关内容搜索人群年龄占比中,90后占了超过50%的比例,80后占了三成多。在地摊经济这个“风口”,90后成了主力军,摆地摊成了他们创业新思路。
地摊经济是一项受老百姓欢迎的经济形态,相关部门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规划地摊经济,让城市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激发更多的经济动力和活力。
(摘编自《全国积极拥抱“地摊经济”》)
材料三:
放宽地摊管理,搞活路边经济,宜作长久之计,而不是应对疫情、促进就业、恢复经济的权宜之计。
有3094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受访网友支持放宽流动摊贩管理;有57.1%的受访网友表示,流动摊贩让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更有温度;实际消费方面,近七成受访者表示会光顾摊贩。
由此可以看到,流动摊贩颇受市民欢迎,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不宜“管死”。要明确商户摊贩的外摆范围,划出合理的“可占区”“地摊区”;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附近住宅、交通情况,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严格管住食品安全底线问题,严防假冒伪劣、食物中毒等现象的出现;摊贩自觉做好卫生安全工作,禁止占用盲道……
需要指出的是,地摊并非就代表脏乱差,上述调查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居住地附近有摊贩,其中25%的受访者表示,摊贩虽多,但井然有序。这个比例还不算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在这个“井然有序”上把文章做好,相信地摊经济、路边经济会受到更大的欢迎,也会引来更高层次的从业者。
(摘编自《松绑地摊经济
不妨加以长远考虑》)
1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疫情之下,不少人不愿外出务工,因此,有市民就临时摆个地摊,挣点钱贴补家用或缓减经济压力。
B.白领们把私家车后备箱变成了“摇钱树”,一些摊主每天营业额达到千元以上,路边经济引来了更高层次的从业者。
C.在“3.15”之后,成都市就明确允许占道经营摆摊设点,两个月时间增加了10万人的就业岗位。
D.城市路边的地摊,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因售卖的物品比超市便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13.B
A.没法
C.临时
D.多数
1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近30天,“摆摊技巧”对90后这批人群的吸引力最大,50%的关注者均为90后。
B.热度最高的搜索内容为“年轻人适合摆什么地摊”,表明很多年轻人对这种“新经济”持有怀疑的态度。
C.在地摊经济这个“风口”,摆地摊成了80后创业新思路。
D.相关部门可以借此机会,发展地摊经济,激发更多的经济动力和活力。
14.D
A.超过
B.持有积极参与的意愿
C.90
1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受访网友中支持放宽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和自己也会光顾地摊的占比均超过七成。
B.摆地摊可以不受场地限制,家门口、路边,甚至汽车后备箱等都可以摆摊设点。
C.作者认为相关部门对于地摊经济的管理要立足长远、扬长避短、因地施策,让其“井然有序”。
D.只有25%的受访者认为地摊是井然有序的,可见地摊中脏乱差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整改空间。
15.C
A.近七成
B.受场地限制
D.是指井然有序,不是说脏乱差。
16.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地摊经济”悄然火了起来的原因。(4分)
16.①增加了工作岗位
②增加了收入
③激活了城市经济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5分)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9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阅读提示
本文写褐色石头的经历,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发人深思:人生追求又是什么?人生价值又是什么?读了本文,我们应明白命运是多变性,在获得一些东西的同时或许也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要坚守内心的宁静,不否定自我,不随波逐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1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通过叙述褐色石头的遭遇,揭示了命运的多变性,表达了对世人破坏环境行为的批判。
B.
“褐色石简直气疯了”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山里疯狂地挖掘石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C.褐色石感激把自己带出大山的小男孩,实实在在地报答人家,这体现了它的知恩图报。
D.小说采用比喻的手法,从褐色石的角度展开叙述,赋予褐色石“人”的情态,构思新颖。
17.C
18.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18.(1)拟人的手法,赋予褐石以人的情态,写出了褐石闲适,悠然的心境
(2)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
(2)示例二:环境描写,描写了山间小溪旁动物们玩耍、嬉戏的自由生活,突出了褐色石居住环境的美好和它的幸福、满足之感,并与文末褐色石被关进保险柜生活在黑暗中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示例二:本段文字句式整齐,节奏欢快,有一种韵律美;语言生动有趣,描摹各种动物活动情态惟妙惟肖,使人忍俊不禁,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从而强烈感受到褐色石生活环境的美好。
19.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9.褐色石原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正是花纹石被带出大山,打破了褐色石平静的生活,它开始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平”,这样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整个故事曲折有致。
20.小说结尾写到褐色石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你认为它是幸运还是悲哀?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20.(1)我认为褐色石是悲哀的。
因为褐色石受外界影响而内心不平,开始追求自身价值的被发现,最后又无法接受被锁进保险柜的结局。它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说明它自己并不淸楚自身最宝贵的价值是什么、内心的真正追求是什么,这掲示了其更深层次的悲哀.
(2)我认为褐色石是幸运的。
褐色石不安于现状,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虽然最终结局并不完美,但这一经历促使它对自己人生追求(人生价值)有所反思和感悟。这种感悟和反思才能体现出它是一块真正的“有思想”的石头,这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能获得这笔财富,也是一种幸运。
四、名著阅读(共8分)
我校举行“吴承恩《西游记》读书交流会”请你参与其中,并根据要求,完成21-23题。
21.同学们就《西游记》的阅读心得展开交流,下列说法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西游记》充满励志色彩,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达理想的彼岸。
B.《西游记》中描绘的师徒四人,以迥异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共同的追求目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不可替代的经典角色。
C.《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回启发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虚情假意、伪善示弱的一面所蒙骗。
D.《西游记》以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所以阅读《西游记》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
21.D.《西游记》虽为神话小说,但并非没有现实意义,如其中包含着为追求理想执着奋斗的精神,再如以神魔世界影射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恶等,都对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故D说法有误。ABC说法正确。故选D。
22.活动中,有四位同学交流了对下面一段话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那呆子有些怕他,又不敢明明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问:“那班部中乱拜的是个夷人。是那里来的?拿上来!”说不了,那些小猴,一窝蜂,把个八戒推将上来,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来的夷人?”八戒低着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既是别处来的,若要投我部下,先来递个脚色手本,报了名字,我好留你在这随班点扎。若不留你,你敢在这里乱拜!”八戒低着头,拱着嘴道:“不羞!就拿出这副嘴脸来了!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几年,又推认不得,说是甚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起头来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声叫,就一毂辘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
A.这段话为猪八戒去请孙悟空的情节,是请孙悟空去降服蜘蛛精。
B.这段话中“溜”和“挤”等动作滑稽可笑,把八戒不敢见悟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西游记》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的特点。
C.这段话通过写猪八戒的语言,表现了猪八戒憨厚可爱的特点。
D.这段话体现了孙悟空“三性”(神性、人性、物性)中“人性”的特点:爱捉弄人。
22.A(黄袍怪)
读书摘记
选段
批注
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日逐讲文论武,走斝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
(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一连串的短句气势磅礴地描绘出“美猴王”时期的孙悟空①
的生活状态。
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选自《西游记》第十五回)
四个“我不去了”刻画出取经初期的孙悟空②
的形
象。
?
行者道:“师父不要忙,等我打杀妖精,再来解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举棍要打,又滞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师父来打。”复至园中,又思量道:“等打了再来救。”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
(选自《西游记》第八十六回)
加下划线字表现出孙悟空除妖心切又挂念师父的心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离开花果山的这一路远行,赋予了孙悟空③

研读心得:成长就是离开舒适的区域,告别原来的自己,迎接挑战,收获未来。
23.《西游记》研读组认为,成长是一次勇敢的“远行”。请阅读选段,将读书摘记中的批注补充完整。(4分)
23.
①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②惧怕困难波折
③对取经的坚定
、对师父的眷恋和对师徒情的珍惜
五、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发挥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文章。
这天中午,饥肠辘辘的李想正在肯德基门店里排队买餐,马上就轮到他点餐了,突然,有一位牛高马大的大叔插队排在了他前面。这时,李想内心的情绪无比复杂。他觉得,他必须做点什么。于是他行动了。经历了这件事,李想觉得自己又长了一智。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除诗歌外);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
?
?
?
24.略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1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
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①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待母语严肃,“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________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ǒu
xīn

xuè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②在传达时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③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一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④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是否有文化。一个语言(  )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biān
fú的句子,如此(  ),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pǐ bì  B.pì bǐ
C.pǐ bǐ
D.pì bì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呕心沥血
边幅
B.沤心沥血
边幅
C.呕心沥血
边辐
D.沤心沥血
边辐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华而不实 孜孜不倦
B.华而不实 持之以恒
C.朴实无华 孜孜不倦
D.朴实无华 持之以恒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修改为“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
B.②处修改为“在传达时文字往往都怀有一种洁癖”。
C.③处修改为“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一定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
D.④处修改为“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判断他是否有文化”。
5.文中画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②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③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④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6.综合性学习(4分)
班级开展“天下家国”综合性学习,请你参加。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出一条活动标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2分)
(2)所学课文也带给了我们“天下家国”的感悟和体验,请续写。(2分)
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热的爱国情怀;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来让人赞美:杜甫赞美五岳之尊的泰山的神奇: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张岱赞叹雪后的西湖:③_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④
。孟浩然赞叹洞庭湖的浩瀚气势:⑤
,⑥
,岑参赞赏塞外如春天般的雪景:⑦
,⑧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四、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8.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B.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C.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D.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他接受后就离开了。
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愿做官的意愿。
D.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2)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B.此诗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C.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D.全诗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也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12.既然“此中有真意”,诗人为何又“欲辨已忘言”呢?(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材料一:
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各地出台一系列放宽地摊管理的政策,“地摊经济”悄然火了起来,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没法外出务工,而在家门口摆个地摊,也能养活自己。据报道,自3月15日,成都市明确允许临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以来,两个月时间增加了10万就业岗位。
其次,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都感到“钱紧”,这个时候更要动起来!在郑州,白领们放下面子,把私家车后备箱变成了“摇钱树”,一些摊主每天营业额达到千元以上。
最后,
。地摊经济为商业机会创造场景,带动了一个城市的消费活力。城市路边的地摊,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摊售卖的物品多数比超市便宜,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地摊经济究竟有多火?》)
材料二:
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近7天“摆摊技巧”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暴涨655%,达到10年来最高值。
值得注意的是,近30天,“摆摊技巧”相关热门搜索内容中,热度最高的为“年轻人适合摆什么地摊”,此外,排名前面的依次还有“摆地摊真的比打工强吗”、“地摊上最吸引女人的是啥东西”、“首富从地摊开始”等相关内容;近30天,“摆摊技巧”相关内容搜索人群年龄占比中,90后占了超过50%的比例,80后占了三成多。在地摊经济这个“风口”,90后成了主力军,摆地摊成了他们创业新思路。
地摊经济是一项受老百姓欢迎的经济形态,相关部门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规划地摊经济,让城市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激发更多的经济动力和活力。
(摘编自《全国积极拥抱“地摊经济”》)
材料三:
放宽地摊管理,搞活路边经济,宜作长久之计,而不是应对疫情、促进就业、恢复经济的权宜之计。
有3094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受访网友支持放宽流动摊贩管理;有57.1%的受访网友表示,流动摊贩让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更有温度;实际消费方面,近七成受访者表示会光顾摊贩。
由此可以看到,流动摊贩颇受市民欢迎,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不宜“管死”。要明确商户摊贩的外摆范围,划出合理的“可占区”“地摊区”;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附近住宅、交通情况,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严格管住食品安全底线问题,严防假冒伪劣、食物中毒等现象的出现;摊贩自觉做好卫生安全工作,禁止占用盲道……
需要指出的是,地摊并非就代表脏乱差,上述调查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居住地附近有摊贩,其中25%的受访者表示,摊贩虽多,但井然有序。这个比例还不算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在这个“井然有序”上把文章做好,相信地摊经济、路边经济会受到更大的欢迎,也会引来更高层次的从业者。
(摘编自《松绑地摊经济
不妨加以长远考虑》)
1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疫情之下,不少人不愿外出务工,因此,有市民就临时摆个地摊,挣点钱贴补家用或缓减经济压力。
B.白领们把私家车后备箱变成了“摇钱树”,一些摊主每天营业额达到千元以上,路边经济引来了更高层次的从业者。
C.在“3.15”之后,成都市就明确允许占道经营摆摊设点,两个月时间增加了10万人的就业岗位。
D.城市路边的地摊,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因售卖的物品比超市便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1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近30天,“摆摊技巧”对90后这批人群的吸引力最大,50%的关注者均为90后。
B.热度最高的搜索内容为“年轻人适合摆什么地摊”,表明很多年轻人对这种“新经济”持有怀疑的态度。
C.在地摊经济这个“风口”,摆地摊成了80后创业新思路。
D.相关部门可以借此机会,发展地摊经济,激发更多的经济动力和活力。
1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受访网友中支持放宽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和自己也会光顾地摊的占比均超过七成。
B.摆地摊可以不受场地限制,家门口、路边,甚至汽车后备箱等都可以摆摊设点。
C.作者认为相关部门对于地摊经济的管理要立足长远、扬长避短、因地施策,让其“井然有序”。
D.只有25%的受访者认为地摊是井然有序的,可见地摊中脏乱差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整改空间。
16.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地摊经济”悄然火了起来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5分)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9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阅读提示
本文写褐色石头的经历,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发人深思:人生追求又是什么?人生价值又是什么?读了本文,我们应明白命运是多变性,在获得一些东西的同时或许也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要坚守内心的宁静,不否定自我,不随波逐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1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通过叙述褐色石头的遭遇,揭示了命运的多变性,表达了对世人破坏环境行为的批判。
B.
“褐色石简直气疯了”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山里疯狂地挖掘石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C.褐色石感激把自己带出大山的小男孩,实实在在地报答人家,这体现了它的知恩图报。
D.小说采用比喻的手法,从褐色石的角度展开叙述,赋予褐色石“人”的情态,构思新颖。
18.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2)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
19.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20.小说结尾写到褐色石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你认为它是幸运还是悲哀?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我校举行“吴承恩《西游记》读书交流会”请你参与其中,并根据要求,完成21-23题。
21.同学们就《西游记》的阅读心得展开交流,下列说法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西游记》充满励志色彩,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达理想的彼岸。
B.《西游记》中描绘的师徒四人,以迥异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共同的追求目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不可替代的经典角色。
C.《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回启发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虚情假意、伪善示弱的一面所蒙骗。
D.《西游记》以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所以阅读《西游记》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
22.活动中,有四位同学交流了对下面一段话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那呆子有些怕他,又不敢明明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问:“那班部中乱拜的是个夷人。是那里来的?拿上来!”说不了,那些小猴,一窝蜂,把个八戒推将上来,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来的夷人?”八戒低着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既是别处来的,若要投我部下,先来递个脚色手本,报了名字,我好留你在这随班点扎。若不留你,你敢在这里乱拜!”八戒低着头,拱着嘴道:“不羞!就拿出这副嘴脸来了!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几年,又推认不得,说是甚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起头来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声叫,就一毂辘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
A.这段话为猪八戒去请孙悟空的情节,是请孙悟空去降服蜘蛛精。
B.这段话中“溜”和“挤”等动作滑稽可笑,把八戒不敢见悟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体
现了《西游记》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的特点。
C.这段话通过写猪八戒的语言,表现了猪八戒憨厚可爱的特点。
D.这段话体现了孙悟空“三性”(神性、人性、物性)中“人性”的特点:爱捉弄人。
23.《西游记》研读组认为,成长是一次勇敢的“远行”。请阅读选段,将读书摘记中的批注补充完整。(4分)
读书摘记
选段
批注
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日逐讲文论武,走斝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
(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一连串的短句气势磅礴地描绘出“美猴王”时期的孙悟空①______
的生活状态。
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选自《西游记》第十五回)
四个“我不去了”刻画出取经初期的孙悟空②_____________的形象。
行者道:“师父不要忙,等我打杀妖精,再来解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举棍要打,又滞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师父来打。”复至园中,又思量道:“等打了再来救。”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
(选自《西游记》第八十六回)
加下划线字表现出孙悟空除妖心切又挂念师父的心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离开花果山的这一路远行,赋予了孙悟空③____________。
研读心得:成长就是离开舒适的区域,告别原来的自己,迎接挑战,收获未来。
五、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发挥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文章。
这天中午,饥肠辘辘的李想正在肯德基门店里排队买餐,马上就轮到他点餐了,突然,有一位牛高马大的大叔插队排在了他前面。这时,李想内心的情绪无比复杂。他觉得,他必须做点什么。于是他行动了。经历了这件事,李想觉得自己又长了一智。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除诗歌外);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1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
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①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待母语严肃,“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________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ǒu
xīn

xuè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②在传达时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③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一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④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是否有文化。一个语言(  )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biān
fú的句子,如此(  ),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pǐ bì  B.pì bǐ
C.pǐ bǐ
D.pì bì
1.C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呕心沥血
边幅
B.沤心沥血
边幅
C.呕心沥血
边辐
D.沤心沥血
边辐
2.A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华而不实 孜孜不倦
B.华而不实 持之以恒
C.朴实无华 孜孜不倦
D.朴实无华 持之以恒
3.B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修改为“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
B.②处修改为“在传达时文字往往都怀有一种洁癖”。
C.③处修改为“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一定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
D.④处修改为“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判断他是否有文化”。
4.A【解析】②处修改为“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③处修改为“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④处修改为“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5.文中画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②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③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④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5.B
6.综合性学习(4分)
班级开展“天下家国”综合性学习,请你参加。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出一条活动标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2分)
(2)所学课文也带给了我们“天下家国”的感悟和体验,请续写。(2分)
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热的爱国情怀;


6.(1)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
(2)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们感受到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来让人赞美:杜甫赞美五岳之尊的泰山的神奇: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张岱赞叹雪后的西湖:③_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④
。孟浩然赞叹洞庭湖的浩瀚气势:⑤
,⑥
,岑参赞赏塞外如春天般的雪景:⑦
,⑧

7.①造化钟神秀
②阴阳割昏晓
③雾凇沆砀
④上下一白
⑤气蒸云梦泽
⑥波撼岳阳城
⑦忽如一夜春风来气
⑧干树万树梨花开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四、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当一个小县的县令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新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8.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B.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C.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D.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8.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他接受后就离开了。
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愿做官的意愿。
D.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9.[解析]A
B.不是陶渊明接受后就离开了,而是陶渊明挥手叫檀道济离开不愿接受檀道济的馈赠。
C.应体现的是“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来拜访的人,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待他们:”而陶渊明逢酒必醉”属无中生有。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2)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3分)
10.(1)(陶渊明)不能忍受官职的束缚,没几天就自己弃官回家了。
(2)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贤能的人处世的原则是在天下不太平的时候隐居,天下太平的时候入世。)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B.此诗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C.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D.全诗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也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11.C
12.既然“此中有真意”,诗人为何又“欲辨已忘言”呢?(3分)
12.诗人在这里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已与自然融为一体,语言不足以表达这种微妙。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材料一:
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各地出台一系列放宽地摊管理的政策,“地摊经济”悄然火了起来,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没法外出务工,而在家门口摆个地摊,也能养活自己。据报道,自3月15日,成都市明确允许临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以来,两个月时间增加了10万就业岗位。
其次,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都感到“钱紧”,这个时候更要动起来!在郑州,白领们放下面子,把私家车后备箱变成了“摇钱树”,一些摊主每天营业额达到千元以上。
最后,
。地摊经济为商业机会创造场景,带动了一个城市的消费活力。城市路边的地摊,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摊售卖的物品多数比超市便宜,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地摊经济究竟有多火?》)
材料二:
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近7天“摆摊技巧”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暴涨655%,达到10年来最高值。
值得注意的是,近30天,“摆摊技巧”相关热门搜索内容中,热度最高的为“年轻人适合摆什么地摊”,此外,排名前面的依次还有“摆地摊真的比打工强吗”、“地摊上最吸引女人的是啥东西”、“首富从地摊开始”等相关内容;近30天,“摆摊技巧”相关内容搜索人群年龄占比中,90后占了超过50%的比例,80后占了三成多。在地摊经济这个“风口”,90后成了主力军,摆地摊成了他们创业新思路。
地摊经济是一项受老百姓欢迎的经济形态,相关部门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规划地摊经济,让城市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激发更多的经济动力和活力。
(摘编自《全国积极拥抱“地摊经济”》)
材料三:
放宽地摊管理,搞活路边经济,宜作长久之计,而不是应对疫情、促进就业、恢复经济的权宜之计。
有3094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受访网友支持放宽流动摊贩管理;有57.1%的受访网友表示,流动摊贩让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更有温度;实际消费方面,近七成受访者表示会光顾摊贩。
由此可以看到,流动摊贩颇受市民欢迎,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不宜“管死”。要明确商户摊贩的外摆范围,划出合理的“可占区”“地摊区”;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附近住宅、交通情况,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严格管住食品安全底线问题,严防假冒伪劣、食物中毒等现象的出现;摊贩自觉做好卫生安全工作,禁止占用盲道……
需要指出的是,地摊并非就代表脏乱差,上述调查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居住地附近有摊贩,其中25%的受访者表示,摊贩虽多,但井然有序。这个比例还不算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在这个“井然有序”上把文章做好,相信地摊经济、路边经济会受到更大的欢迎,也会引来更高层次的从业者。
(摘编自《松绑地摊经济
不妨加以长远考虑》)
1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疫情之下,不少人不愿外出务工,因此,有市民就临时摆个地摊,挣点钱贴补家用或缓减经济压力。
B.白领们把私家车后备箱变成了“摇钱树”,一些摊主每天营业额达到千元以上,路边经济引来了更高层次的从业者。
C.在“3.15”之后,成都市就明确允许占道经营摆摊设点,两个月时间增加了10万人的就业岗位。
D.城市路边的地摊,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因售卖的物品比超市便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13.B
A.没法
C.临时
D.多数
1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近30天,“摆摊技巧”对90后这批人群的吸引力最大,50%的关注者均为90后。
B.热度最高的搜索内容为“年轻人适合摆什么地摊”,表明很多年轻人对这种“新经济”持有怀疑的态度。
C.在地摊经济这个“风口”,摆地摊成了80后创业新思路。
D.相关部门可以借此机会,发展地摊经济,激发更多的经济动力和活力。
14.D
A.超过
B.持有积极参与的意愿
C.90
1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受访网友中支持放宽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和自己也会光顾地摊的占比均超过七成。
B.摆地摊可以不受场地限制,家门口、路边,甚至汽车后备箱等都可以摆摊设点。
C.作者认为相关部门对于地摊经济的管理要立足长远、扬长避短、因地施策,让其“井然有序”。
D.只有25%的受访者认为地摊是井然有序的,可见地摊中脏乱差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整改空间。
15.C
A.近七成
B.受场地限制
D.是指井然有序,不是说脏乱差。
16.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地摊经济”悄然火了起来的原因。(4分)
16.①增加了工作岗位
②增加了收入
③激活了城市经济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5分)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9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阅读提示
本文写褐色石头的经历,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发人深思:人生追求又是什么?人生价值又是什么?读了本文,我们应明白命运是多变性,在获得一些东西的同时或许也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要坚守内心的宁静,不否定自我,不随波逐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1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通过叙述褐色石头的遭遇,揭示了命运的多变性,表达了对世人破坏环境行为的批判。
B.
“褐色石简直气疯了”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山里疯狂地挖掘石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C.褐色石感激把自己带出大山的小男孩,实实在在地报答人家,这体现了它的知恩图报。
D.小说采用比喻的手法,从褐色石的角度展开叙述,赋予褐色石“人”的情态,构思新颖。
17.C
18.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2)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
18.(1)拟人的手法,赋予褐石以人的情态,写出了褐石闲适,悠然的心境
(2)示例二:环境描写,描写了山间小溪旁动物们玩耍、嬉戏的自由生活,突出了褐色石居住环境的美好和它的幸福、满足之感,并与文末褐色石被关进保险柜生活在黑暗中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示例二:本段文字句式整齐,节奏欢快,有一种韵律美;语言生动有趣,描摹各种动物活动情态惟妙惟肖,使人忍俊不禁,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从而强烈感受到褐色石生活环境的美好。
19.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19.褐色石原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正是花纹石被带出大山,打破了褐色石平静的生活,它开始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平”,这样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整个故事曲折有致。
20.小说结尾写到褐色石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你认为它是幸运还是悲哀?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20.(1)我认为褐色石是悲哀的。
因为褐色石受外界影响而内心不平,开始追求自身价值的被发现,最后又无法接受被锁进保险柜的结局。它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说明它自己并不淸楚自身最宝贵的价值是什么、内心的真正追求是什么,这掲示了其更深层次的悲哀.
(2)我认为褐色石是幸运的。
褐色石不安于现状,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虽然最终结局并不完美,但这一经历促使它对自己人生追求(人生价值)有所反思和感悟。这种感悟和反思才能体现出它是一块真正的“有思想”的石头,这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能获得这笔财富,也是一种幸运。
四、名著阅读(共8分)
我校举行“吴承恩《西游记》读书交流会”请你参与其中,并根据要求,完成21-23题。
21.同学们就《西游记》的阅读心得展开交流,下列说法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西游记》充满励志色彩,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达理想的彼岸。
B.《西游记》中描绘的师徒四人,以迥异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共同的追求目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不可替代的经典角色。
C.《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回启发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虚情假意、伪善示弱的一面所蒙骗。
D.《西游记》以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所以阅读《西游记》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
21.D.《西游记》虽为神话小说,但并非没有现实意义,如其中包含着为追求理想执着奋斗的精神,再如以神魔世界影射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恶等,都对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故D说法有误。ABC说法正确。故选D。
22.活动中,有四位同学交流了对下面一段话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那呆子有些怕他,又不敢明明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问:“那班部中乱拜的是个夷人。是那里来的?拿上来!”说不了,那些小猴,一窝蜂,把个八戒推将上来,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来的夷人?”八戒低着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既是别处来的,若要投我部下,先来递个脚色手本,报了名字,我好留你在这随班点扎。若不留你,你敢在这里乱拜!”八戒低着头,拱着嘴道:“不羞!就拿出这副嘴脸来了!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几年,又推认不得,说是甚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起头来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声叫,就一毂辘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
A.这段话为猪八戒去请孙悟空的情节,是请孙悟空去降服蜘蛛精。
B.这段话中“溜”和“挤”等动作滑稽可笑,把八戒不敢见悟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体
现了《西游记》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的特点。
C.这段话通过写猪八戒的语言,表现了猪八戒憨厚可爱的特点。
D.这段话体现了孙悟空“三性”(神性、人性、物性)中“人性”的特点:爱捉弄人。
22.A(黄袍怪)
23.《西游记》研读组认为,成长是一次勇敢的“远行”。请阅读选段,将读书摘记中的批注补充完整。(4分)
读书摘记
选段
批注
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日逐讲文论武,走斝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
(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一连串的短句气势磅礴地描绘出“美猴王”时期的孙悟空①
的生活状态。
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选自《西游记》第十五回)
四个“我不去了”刻画出取经初期的孙悟空②
的形
象。
行者道:“师父不要忙,等我打杀妖精,再来解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举棍要打,又滞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师父来打。”复至园中,又思量道:“等打了再来救。”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
(选自《西游记》第八十六回)
加下划线字表现出孙悟空除妖心切又挂念师父的心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离开花果山的这一路远行,赋予了孙悟空③

研读心得:成长就是离开舒适的区域,告别原来的自己,迎接挑战,收获未来。
23.
①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②惧怕困难波折
③对取经的坚定
、对师父的眷恋和对师徒情的珍惜
五、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发挥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文章。
这天中午,饥肠辘辘的李想正在肯德基门店里排队买餐,马上就轮到他点餐了,突然,有一位牛高马大的大叔插队排在了他前面。这时,李想内心的情绪无比复杂。他觉得,他必须做点什么。于是他行动了。经历了这件事,李想觉得自己又长了一智。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除诗歌外);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