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8 20:1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背景简介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思考题
1 文章第一、第三部分主要写了白莽哪些事?反映出白莽是怎样的人?
2 文章第二、第四部分主要写了柔石哪些事?反映出柔石是怎样的人?
3 文章还写了哪几位进步作家?
4 文章第二部分写方孝孺、第四部分写“高僧坐化”以及第五部分引用向子期写《思旧赋》一事有何作用?
5 你怎样理解文章中的七律《悼柔石》?
6 如何理解课文题目?作者忘却什么?记念什么?
7 作者详细记叙自己与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交代写作目的,解题
写五人被害后的社会反应
写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
写柔石的硬气和迂
写柔石的革命工作
写柔石对人的态度
简介冯铿
第三部分
交代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
记柔石被捕
写柔石的狱中来信
写七律《悼柔石》
记给《北斗》送木刻
简介李伟森、胡也频
第五部分
写作者的遭遇和悲愤之情
控诉敌人的罪行,给人民以启示
文章分析
1 白莽、柔石是怎样的人?
白莽是一个的革命青年,他纯朴耿直、年轻有为、乐观向上 。柔石质朴、忠厚、任劳任怨、损己利人、埋头苦干,为信仰而坚持不懈,但是又对恶势力缺乏认识,缺少经验。他们都是难得的好青年。
2 文章中用了哪几个类比?各自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了三个类比。
一是用方孝孺的典故与柔石类比
一是用高僧的典故多方类比
一是用向子期写《思旧赋》与自己类比
第一个类比: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都面对着残无人道的暴力。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 ——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 ——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第二个类比:
《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两件事情有相似点。
岳飞 柔石 :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 国民党反动派 :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 作者 :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两件事情也有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第三个类比:
鲁迅以自己写此文与向子期写《思旧赋》类比,两件事有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
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两件事也有不同之处:
向子期:不敢写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通过类比揭露社会的黑暗






稿
3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 子海婴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花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怎忍 柔石等人 敌人残暴
作者处境险恶
(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写完此文 无处发表 当时作者
身穿黑衣
(据说鲁迅曾解释过:“那时我确无写处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可见此联也是写实。本诗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全诗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
许多革命者,是现
文学史上的
不朽诗篇。
4 鲁迅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木刻的用意是什么
柔石生前是珂勒惠支夫人版画的热心介绍者
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
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感情。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5 文中插入彼得斐诗有什么作用?
作者借此来概括烈士献身革命的意义及崇高品质,并表达作者对柔石等人的崇敬。这四句诗是白莽平时最爱吟诵的,他还希望他的友人也爱这几句诗。由于鲁迅的引用,该诗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6 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 作者要忘却的是什么 要记念的又是什么
“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1)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2)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3)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7 作者详记自己与柔石等进步作家的交往,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详记与他们的交往,写出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和革命工作情况,实际上是从侧面说明他们都是很好的青年,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正是这样的好青年、好作家。这就更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恶残暴。
同时,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鲁迅只有这样写才能对付国民党政府的书报检查,文章才能发表。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1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人利己 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4 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5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 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同点:
都是叙事性、记念性的文章。 记念的都是被反动政府杀害的革命青年。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青年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不同点:
《记》:写于1926年,作者还未能将青年爱国与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深感其力量单薄。
《为》:写于1933年,作者已经能把革命青年的斗争与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对胜利的信心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