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锣鼓歌》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锣鼓歌》。
2.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教材简析:
《锣鼓歌》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河南泌阳的民歌,音乐欢快、表演活泼、气氛愉悦,从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四二拍,后十六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运用让歌曲更加具有推动力,锣鼓的拟声词穿插在歌曲中,仿佛让人感受到锣鼓的喧嚣,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歌曲朗朗上口,适合二年级学生学唱。
教学目标:1.认识几种常见的打击乐器,并了解它们的音色。
2.学唱歌曲《锣鼓歌》,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3.学习后十六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教学重难点:1.学唱歌曲《锣鼓歌》,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学习后十六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声音,说话声、动物的叫声、机器发出来的声音,在我们的音乐中,也有很多乐器会发出声音。你认识这些打击乐器吗?听听它们的声音!
出示图片,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分别叫什么?(三角铁,木鱼,双响管,小锣,叉,大鼓等),让同学来试一试,敲一敲。
请学生说一说每种乐器的声音特点(双响管音色清脆有弹性,可以用来模仿马蹄声,大鼓声音有力,三角铁声音较小,很清脆,适合给较抒情的歌曲伴奏,小锣声音穿透力较强,适合比较活泼热闹的歌曲等)。
新歌教授
完整听一遍音乐,跟着音乐律动,感受音乐节奏特点。
1.XX X lXX X lXX X lXX Xl
读一读上的节奏,用手拍一拍。
加入大鼓和小锣敲一敲上面的节奏。
完整的听教师唱这一句的旋律后学唱。
讲后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
听一听大鼓和小锣又发出了怎样的旋律
唱一唱这一乐句的乐谱,并用之前学习过的柯尔文手势做一做。
学唱这一句歌曲,请同学听一听有附点的节奏和没有附点的节奏有什么区别,教师范唱。
师生接龙唱,教师唱一、三乐句,学生唱之前学习的二、四乐句。
完整学习整首乐曲。
师生交换,教师演唱二、四乐句,学生演唱一、三乐句。
跟着音乐伴奏完整演唱,提示要唱出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拓展环节
《锣鼓歌》一首河南泌阳的民歌,音乐欢快、表演活泼、气氛愉悦,从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下面我们来几首别的地区的民歌。
江苏民歌《茉莉花》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听一听乐曲的情绪,速度分别是什么样的?
音乐的情绪都是欢乐的,《茉莉花》、《沂蒙山小调》是稍慢优美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欢快活泼的。
小结
今天和大家一起了解了几种打击乐器,下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黎族的儿歌,请同学们回去了解一下黎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
学生跟着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理念及依据: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感受,打击乐器作为辅助,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在乐曲教唱环节后,我的拓展环节采用了听一听不同地区的民歌,我选取了三首比较常见的歌曲,重在让他们感受音乐情绪,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