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强化训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省域副中心城市”通常指在一省范围内,距离省会城市150公里以上、可以被赋予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重任的大城市,主要是为了解决省会城市位置较偏而又一城独大的问题。由于湖北地域上东窄西宽,而省会武汉又偏于鄂东,客观上需要在鄂西北、鄂西南确立“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省会武汉的“二传手”。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将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据此完成1~2题。
1.襄阳、宜昌被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经济发达 B.人口众多
C.位置优越 D.交通便利
2.下列关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
B.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C.西部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D.西部山区位于我国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
“武汉城市圈”又称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下图示意武汉城市圈。据此完成3~4题。
3.与图示周边城市相比,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优势自然区位是( )
A.土壤肥沃 B.气候湿润
C.矿产丰富 D.河流交汇
4.“城市圈”设立,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是( )
A.发展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B.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C.发展区域经济,引导农业人口城市化
D.运用信息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贡献了全国GDP总量的四成,然而,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发展级差巨大,北京市周边分布着河北省2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形成“环首都贫困带”,据此完成5~6题。
5.2014年三大城市群主要城市房价比较,京津冀城市群各成员间的落差最大。该现象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京的产业转移,给河北带来了污染
B.河北历史上就是落后地区,经济基础差
C.北京经济扩散效应较弱,京津冀区域发展差距突出
D.作为首都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河北一些地方被限制开发
6.下列关于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消除“环首都贫困带”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河北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
B.城市群内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C.北京主要发展商贸金融、临港物流、先进制造业
D.天津要发挥传统优势,建成北京现代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
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国家规划建设北京通州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两项战略举措,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读下图,据此完成7~8题。
7.与通州相比,选择雄安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原因是( )
①靠近白洋淀,资源环境承载力强 ②距北京较近,受其辐射影响发展快 ③交通设施好,便于开展对外联系 ④开发程度低,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利于北京市( )
A.扩大城市规模 B.丰富城市职能
C.改善城市环境 D.提高城市等级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依据是( )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地理位置 ③矿产资源 ④人口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优化产业结构 B.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C.缓解人口就业压力 D.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
11.相较于深圳,西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发展历史
C.地理位置 D.交通运输
世界银行2015年1月26日公布:中国珠江三角洲已在2010年超越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带。但珠三角存在的众多问题又难以担得起“世界最大城市群”的荣誉。据此完成12~14题。
12.与90年代中期相比,现在珠江三角洲优势弱化较明显的是( )
A.优越的地理位置 B.对外开放的前沿
C.便利的海陆运输 D.全国最大的侨乡
13.珠三角难以担得起“世界最大城市群”荣誉的主要问题可能是( )
A.城市间互通不够顺畅,规划协调程度低
B.人口众多,流动人口比例高
C.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
D.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弱
14.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个城市均大搞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A.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快速发展
B.充分发挥各区域的地区优势
C.酸雨危害明显加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D.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下表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 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 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市化 水平(%) 68 90
地区生产总值 占全国比重(%) 18 20
(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2)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3)为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哪些措施?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后成型的世界第四个大湾区。湾区内各城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进行分工协作,从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表:世界四大湾区发展数据
指标 粤港澳大湾区 东京湾区 纽约湾区 旧金山湾区
面积(万km2) 4.33 1.36 2.15 1.80
人口(万人) 6 671 4 347 2 340 715
GDP(万亿美元) 1.40 1.80 1.40 0.76
集装箱吞 吐量(万TEU) 6 520 766 465 227
高校数量(世界 百强高校数量) 173所
(4所) 120所
(2所) 227所
(2所) 73所
(3所)
(1)描述世界四大湾区地理位置的共同特征。
(2)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相比,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3)深圳要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意之都”,政府在吸引人才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C 6.B 7.D 8.C 9.A 10.B 11.C
12.B 13.A 14.D
15.(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2)① ⑤ ⑥
(3)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16.(1)均位于北半球;均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均位于沿海地区。
(2)土地面积大(范围大),发展空间广阔;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自身市场大);交通便捷,运输能力强。
(3)加快创新产业发展(搭建创新平台);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补助安家费、提供住房、减税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高品质学校和医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环境);完善信息交通网络,加强区际交流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