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九年级下期语文测试(3)(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春九年级下期语文测试(3)(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8 20: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年春九年级下期语文测试(3)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秕谷/彼岸 粗犷/逛街 一丘之貉/弹劾
B.匿名/溺爱 韧性/妊娠 刚愎自用/庇护
C.收讫/休憩 逡巡/竣工 颔首低眉/焊接
D.玷污/沉淀 收敛/缄默 谆谆教导/淳朴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流抵柱 惟妙惟肖 迎刃而解 自出心裁
B.消声匿迹 张慌失措 藏污纳垢 轰堂大笑
C.刻骨铭心 斩钉截铁 断章取义 鳞次栉比
D.无精打采 漠不关心 名符其实 翻来复去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铁路是最 的大众化交通运输设施之一,但现有的铁路运力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发展高速铁路, 是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现象、实现人们快捷出行的现实需要, 是铁路发展的大势所趋。
,百年大计,安全第一。在速度与安全的关系上,必须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缺乏安全的速度不但没有意义,而且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这是“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留下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
A.适用 既 也 然而 B.作用 不但 而且 然而
C.适用 不仅 而且 所以 D.作用 既 又 所以
4.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C.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D.《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共十篇。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古诗文默写。
⑴不以物喜, 。
⑵会当凌绝顶, 。
⑶ ,西北望,射天狼。
⑷采菊东篱下, 。
⑸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李白《行路难》中鼓励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进取的诗句是:“ , ”。
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经过雕塑、模制或轮制三种方法成型。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 , , , , ,形成斑斓的色彩。
①取出后施釉
②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
③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
④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
⑤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李少红执导的50集电视剧《红楼梦》虽然热播,却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被批“红雷梦”。其演员造型和表现差、穿帮多、气氛诡异等被广大网友诟病,一名网友的总结堪称经典:“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
材料二:原著《红楼梦》的精神内涵、艺术韵味与人物形象等都统统被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场面、道具、服装等掩盖了,等看到和旧版截然不同的大结局——宝玉、贾兰科举高中,贾府复兴有望,红学家们终于火了。红学家西岭雪认为:宝玉是绝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因为他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同时,皇帝也不可能对贾府大赦,因为曹雪芹的父亲当时被皇帝放了,但并没有将家产归还,从这点来看,《红楼梦》中的贾府也不可能得到大赦。
材料三:由朝鲜国宝级艺术团——血海歌舞团历经50年精心编排的歌舞剧《红楼梦》,自2010年5月2日起到中国演出以来,收到各地观众的极大好评。而就在歌舞剧《红楼梦》好评如潮之时,我国从开拍到杀青不到两年时间“翻拍”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定妆到开播,都遭遇观众猛烈“拍砖”“拍石头”,成了名副其实的新版“《石头记》”。
⑴请分别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每条不超过20字。
⑵请解释材料中加点的网络新词。
雷:
拍砖:
⑶请仔细阅读材料三,谈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和朝鲜歌舞剧《红楼梦》在中国的遭遇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遭遇的原因是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
风是很重很重的
夏末秋初是山林探险的好季节,我和几位驴友一起,来到了贵川交界处的一个偏僻深山里探险旅游。
走进山林后的第三天,我们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只有十来间泥砖房的小村子,在村外的空地上,几只羊儿正在吃草,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翻看着一本破旧的数学书,小男孩身上的衣服,虽然也和那本书一样破旧,沾满灰尘和污屑,但却长得圆头圆脑,非常可爱和机灵。他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
好不容易遇见一块平坦的空地,我们几位驴友决定在这里休息片刻,顺便和这位小男孩说说话,逗逗乐,见他看书这么认真,我就问他说:“小朋友,读书了没有?读几年级了?”
“再开学就是二年级了!”小男孩回答。
“好,那我来考考你!”我接着给他出了几道简单的算术题,还有几个拼音测试和组词造句的语文题,小男孩全都回答了出来,看来学习成绩还不错。
见这些都没法难住他,我就给了他几道比较玄的问题:“你知道什么东西最大吗?”
“地球!”小男孩回答说。
我接着又问:“那你知道什么东西最重吗?”
“嗯……房子?不,大山!”小男孩眼睛一转,又纠正着说,“不,应该还是地球!”
这些答案虽不至于无懈可击,但对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也算是非常不错了。我接着又问:“那什么东西最轻呢?”
“鸡毛!不,羊毛!”小男孩歪着头说,“还有蒲公英!”
我笑笑告诉他,这些东西的确很轻,但却并不是最轻的,例如空气、烟雾,还有风,这些东西才是最轻的。
小男孩睁着一双大眼想了想后,有些不赞同地说:“空气很轻,但风却很重很重!”
“风只是流动的空气,与空气是一样的!”我正说着这句话,突然有点明白了他想说的意思,对,大台风,它可以刮倒大树甚至是房子!于是我接着告诉他说,大台风与空气一样很轻很轻,只是它的力量很大,但那并不是风的重量。
小男孩显然对我的话非常不屑,他用极不信任的眼光看了我一眼,然后站起来坐到了另一边的大石头上,再不理睬我,嘴巴里还轻轻地重复了两遍那句话:“风是很重很重的!” ⑴
这么固执的小男孩,我不再打算再教他一些什么,反正也休息够了,就和驴友们接着赶路。离开村口三四里路之后,我们突然发现身上已经没有水了,最要命的是,我们走进了一片干燥的秃岩山,别说山涧泉眼了,就连一棵小树都看不到。我们决定往回走,到那座小村里去取水。
回到村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可能是都在午睡的缘故吧,我们走了好几户人家竟然都关着门。翻过一座小坡,终于看见有一座泥房子还开着门,门口有一间矮草棚,关着十来只羊,而在大门里侧的地上,则铺着一张竹席,上面躺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位小男孩,竟然就是我们之前在村口遇见的那位小男孩,他睡得很香甜,老人用一把麦秆扇为他搧着风。
见有陌生人到来,老人连忙站了起来。我们说明来意以后,他非常热心地把我们带到厨房,给我们的水壶罐水,罐到第三只的时候,水壶突然从他的手中滑落到了地上,老人连忙弯腰捡起来,面带愧色的接着罐水。我说我们自己来吧,他却笑笑说来的都是客,哪能让客人们自己动手?帮我们所有的水壶都罐好水后,老人说现在太阳太猛,不妨先在他家休息一两个小时,等太阳弱一些再上路。
我们欣然答应,在门口坐了下来。老人则回到竹席上,一边轻轻地对我们介绍附近的地形山势,一边继续用麦秆扇给小男孩搧着风。没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来,掉在小男孩的肚子上,小男孩被惊醒了,他先是惊讶地看了我们一眼,然后心疼地对老人说:“爷爷,我说了我不热,你不要为我搧扇子了!”
“好,好,爷爷不扇了,你接着睡吧!”老人慈祥地微笑着说。
小男孩逐渐睡去,虽然他说自己不热,但睡去后,额头就冒出了细微的汗珠,老人又拿起麦秆扇,轻轻地给他搧着风。老人边搧着风边对我说起了自己的孙子: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滚落的山石砸中,双双离开了人世,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搧扇子,可从今年开始,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以前一只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现在连给孩子搧点风都觉得特别费力,使不上劲。不过小孙子特别懂事,再热的天也不让爷爷给他搧扇子,怕累着了爷爷。
老人说到这里时候,眼眶变得潮湿起来,但脸上却浮现出一种欣慰的微笑!他的脸黝黑黝黑的,爬满皱纹,他那双粗造而且布满青筋老茧的大手,因为怕扇子掉落而使劲地攥着扇柄。⑵此情此景,我不禁再次回想起了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我猛然间意识到,他说的是对的,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
在起身离开的时候,老人走到门口替我们指路,我趁这时间从口袋里掏出三百元钱,悄悄地塞到了小男孩睡觉的那张竹席下——这足够他们买一把电风扇了!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在做慈善,我只是觉得,风不应该有那么重,而我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地让风轻一点,再轻一点……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9.对小男孩说的“风是很很重很重的”这个问题,“我”前后的看法分别是什么?(2分)
10.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11.文中写老人给“我们”的水壶灌水时,水壶突然从他的手里滑落的情节,有什么作用?(3分)
12.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③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④,曰:“臣奉使⑤使⑥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⑦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⑧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②书未发:国书还没有打开。③恙:忧患。④说:同“悦”,高兴。⑤使:使命。⑥使:出使。⑦苟:如果。⑧故有:怎么有。
13.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又何间焉 ( )
⑵小信未孚 ( )
14.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甲文多所记载的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根据文段判断,此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16.结合文意,分析赵威后与曹刿进谏时的观点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17-18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7.诗词往往著一字而尽得风流。请说说你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和“怒”的理解。
18.结尾两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文。
父母的一言一行如阳光洒满我们的道路;老师的一言一行似春雨,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朋友的一言一行像炉火温暖我们如歌的岁月……因为,在这一言一行中,有浓浓的关爱,有谆谆的教诲,有善意的提醒,有真诚的帮助……
请以“一言一行总关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提下不限,不少于600字。
2012年春九年级下期语文测试(3)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A项bǐ;guǎng/guàng;hé。B项nì;rèn;bì。C项qì;qūn/jùn;hàn。D项diàn;liǎn/jiān;zhūn/chún。)
2.C(A项中流砥柱;B项销声匿迹、张皇失措、哄堂大笑;D项名副其实、翻来覆去)
3.A
4.C(孔子是春秋时期人。)
5.略
6.③①②⑤④
7.⑴材料一: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被批“红雷梦”。
材料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惹火了红学家们。
⑵雷:令人十分震惊。拍砖:表达反对意见。(意对即可)
⑶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定妆到开播,都遭遇观众猛烈“拍砖”“拍石头”,成了名副其实的“《石头记》”。
朝鲜歌舞剧《红楼梦》:收到各地观众的极大好评。
原因:朝鲜歌舞剧《红楼梦》历经50年精心编排;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开拍到杀青不到两年时间。
二、现代文阅读
8.“我”和驴友在山林遇到一个认为“风是很重很重的”小男孩,经过与他爷爷的接触和交谈,明白了小男孩话语的含义。(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人物、事件等要素齐全,意对即可。)
9.前以为:小男孩指的是能刮倒大树甚至是房子的大台风。
后明白:小男孩因为看到能拎起50斤稻谷的爷爷在患病后连扇扇子都很吃力,所以小男孩认为风是很重很重的。
10.⑴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表现了小男孩对“我”的答案的不屑,对自己看法的执著和坚信,为后文表现小男孩对爷爷的关爱体贴之情作铺垫。
⑵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使劲攥”这一动作表明爷爷握扇子的艰难、吃力,体现了爷爷对孙儿的疼爱。
11.①为下文交代老人的病情作铺垫;
②与下文老人扇子滑落、使劲攥扇子等情节呼应;
③突出老人的善良朴实、热情好客。
12.⑴勤奋好学:男孩一边放羊一边翻看一本破旧的数学书;
⑵机灵、善于思考:“我”问了学习方面的一些题,他都答对了;
⑶体贴关爱爷爷:再热的天也不让爷爷给他扇扇子。
⑷可爱、执著:对“我”给出的答案不信任,坚持认为“风是很重很重的”。
三、古诗文阅读
13.⑴参与;⑵为人所信服。
14.⑴小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⑵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15.⑴取信于民;⑵善于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⑶有曹刿的英明决断。
16.都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赵威后用来说服来使的三个反问表现了她的民本思想;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把重点放在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基础上,也是以人民为重的表现。
17.“聚”写出了山形气势;“怒”写出了大河的水势声势。景物壮观,气势雄伟,写潼关地理形势的险要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18.结尾两句格调激越、感情鲜明,深切地表达了对百姓之苦的理解和同情,对昏君的鞭笞和怨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