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描述了人们在编花篮,采花时的美好心情和生动的生活场面,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情趣和风土人情。歌曲节拍为2/4拍,采用由四个各为4小节的乐句组成一段体结构,在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基础上,还用了变宫,构成了六声宫调式,使歌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乐曲欢快的旋律和独特的音乐风格的基础上,用歌声将一群姑娘上山采牡丹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体验歌曲的叙事、抒情的生活气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独立、自信地用欢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歌声表现这首歌的质朴情感,感受其独特地地方韵味。
认知目标:认识前倚音记号,并在歌曲中表现其作用。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音乐活动,对歌曲创编动作从中体会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对民歌产生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我把重难点确定为:
1、独立、自信地用大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前倚音记号的演唱自然而贴切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民歌复习,展示风采
首先我自弹自唱一首第九册学过的民歌《走绛州》,当我唱了两句的时候,学生开始跟着我哼唱,直到歌曲结束,学生想到这首歌的题目是《走绛州》,我又引导学生回忆起这是一首山西民歌。
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体现自己地方特色的民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河南民歌
(版书)
《编花篮》
河南民歌
(从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演唱学过的民歌入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演唱兴趣,从山西民歌又引出了今天学习的河南民歌,让学生直观的记住《编花篮》是一首河南民歌,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
听听比比,感觉学唱
音乐是以听赏为基本感受方式的艺术,因此,我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安排了多次的听赏,并在每次听赏前都提出新的问题。
1、第一次,我出示歌单,多媒体课件,问: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它的情绪、速度怎样?
学生通过看、听,很快可以答出2/4拍,中速,活泼的,知道了欢快,活泼的情绪,我问:歌中哪两句更能体现河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2、这时我安排第二次范唱,由于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前倚者记号,可以很快找出第一句
这一句中,有本课的一个难点,前倚音记号的学习(版书)
这时,我对前倚音做了详细的讲解,对休止符做了提示,让学生准确的跟琴唱出来。
问:还有哪一句更能体现河南风味?
由于歌词中的衬词,学生可以找出最后一句
教唱的过程中,我示范“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引导学生唱出河南豫剧甩腔的味道。
3、为了让学生体验这两句河南味,我安排第三次范唱,重点跟唱有特点的乐句。
4、此时,学生对歌曲有了很大印象,我声情并茂的范唱歌曲一次,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歌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答:一群姑娘上山采花、摘花、编花篮的美好画面,由我和学生分工合作。在朗读歌词的时候,我是这样念的:
编,编,编花(篮)
编个花篮上南(山)
南山开满红牡(丹)……
学生可以发现歌词中的押韵,并引导学生找到歌词中的衬词,这样一来,学生对我国的民歌产生子极大的喜爱之情。
5、为了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准确有发音,我用“la”模唱旋律,并提示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要抬笑肌,扬眉毛,提高声音位置。
哎,唱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歌中有一句重复的两次。
南山开满红牡丹,朵朵花儿开的艳。
这一句是旋律相同,歌词不同的。歌中还有一句是旋律不同,歌词相同的,请大家听:朵朵花儿开得艳,朵朵花儿开得艳。
针对这三句,我做了比较异同,并逐句教唱,到此,学生已经会唱整首歌曲了。
(学生通过多次听赏比较,并对前倚音、民歌歌词特点,有了了解,继而帮助学生轻松学会歌曲。)
第三个环节
深入歌曲,表现歌曲美
自古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我播放《牡丹花系列图》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牡丹花雍容华贵之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范唱高潮乐句,引导学生创编动作,激发学生投入演唱,表演歌曲的热情。
第四个环节
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民歌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是珍品,作为音乐老师,我们有责任向学生们传播民歌及其相关文化。在这我给学生弹奏了一首电子琴曲《编花篮》,并告诉学生,还有很多著名歌唱家演唱的不版本的《编花篮》,希望学生多多的接触中国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