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7 10:49:02

文档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新课导入】来自于十月革命20周年献礼片《列宁在十月》,及斯大林期间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告诉我们,十月革命的过程艰难险阻、波澜壮阔,意义非凡。苏联解体之后,苏联时期的大量档案向世人开放,这些档案披露的大量史料证实,革命期间并未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相反还“非常平静”,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甚至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一场“宫廷政变”。那么,十月革命的真相是什么呢?我们如何看待十月革命呢?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①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阶级: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④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⑤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说:著名学者郑异凡指出,由于列宁以《火星报》为中心,组建了布尔什维克党,十月革命后,苏俄才取消了办报自由,生怕其他政治势力以报刊为中心,形成新的政党与本党竞争。
2、经过:
①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②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解说: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暂时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大会通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由于在党的组织原则上的分歧,会上形成拥护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和拥护L.马尔托夫的孟什维克派。1912年1月,列宁领导在布拉格举行的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3、内容: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①根本: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解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②主观: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解说:俄国无产阶级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俄国工人阶级开展斗争比西欧各国晚,受机会主义危害较小。经过1905年革命洗礼,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前列。俄国无产阶级有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从而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更为重要的条件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
③直接: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十月革命的经过
①1917年3月8至15日,二月革命爆发,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出现了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1917年4月17日,列宁回到俄国,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主张。
解说:二月革命发生时,列宁正在瑞士流亡。德国政府为了搅乱俄国,消除东方战线的压力,就派人联系列宁,表示愿意为其回国提供方便。列宁为了回国领导革命,则接受了德国的帮助。4月12日,列宁一帮人乘坐德军的专列回到俄国。当时,国内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不赞同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因此,布尔什维克提出了“自由、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迅速获得了许多民众的支持。
③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解说:《苏联史第一卷?俄国革命》说,直接参加十月革命的只是有组织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总共不超过2.5万到3万人,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起义部队有条不紊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机关,几乎没有放枪,没有流血,在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人,伤50人。这就是电影中波澜壮阔、战斗激烈的十月革命。就连布尔什维克最初也把十月革命称作“十月政变”。
④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
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
①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②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解说:十月革命为俄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但历史证明,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苏联模式弊端太大,很多方面违反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要求,最终失败。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文原书第15页)中说:“大体而言,如今人们观念中的(毛泽东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已经定格为充满血腥的实验,它们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让那些能从社会主义体制中获得最多益处的人们也对社会主义不屑一顾。”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同,谈谈你对十月革命的认识。
材料1:1994年11月5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亚历山德罗夫·菲拉托夫就断言:“从形式上说,1917年10月俄国发生了一次政变,其结果是政权为人数不多但很团结的左翼激进政党所篡夺……1917年的十月是对俄国社会进行最严重的革命破坏的开始。”“由19世纪的伟大改良的俄国向工业化民主社会的逐步转变过程中断了。1917年的二月成了国家民主发展路线的终点,二月革命后经过八个月俄国就确立了集权主义的镇压体制。”
——汪晖:十月的预言与危机
材料2:(十月革命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
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短期内使俄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向实现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代。…十月革命所建立的消灭人剥削人现象,
工农当家作主,
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为一战后陷入
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第一个缺口。…在十月革命影响下,
芬兰、德国、匈牙利、波
兰、保加利亚等国被压迫者爆发一系列革命,
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世界上从此形成
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既竞争,
又共处的新格局。马克思
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证实了其强大生命力。我们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新纪元”意义就在于此。十月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艰难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其无论成功或失败的范式都为落后国
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为人类文明进程积累了一笔宝贵财富。
——吴恩远:《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世界历史
1997
年第5期
【本课重点】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和内容;十月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知识拓展】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下)
【课程标准】
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新课导入】
苏联70年的历史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凯旋和灾难、功绩和犯罪、胜利和叛变、人类精神最高尚的飞跃和最低下的堕落密切地互相交织在一起。----苏联解体十五年的总结
[俄]
亚历山大·戈洛夫科夫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年)
材料: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
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
起来反对苏维埃。”——摘自《苏联兴亡史》
(1)原因:
①政治: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解说:一战时期由于大量青壮劳动力被征调到战场和进入国防工厂,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减少,粮食产量随之下降。早在1916年,俄国就已经出现了饥荒。1917年3月也是由于缺粮导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之后,粮食缺乏更加严重。同样,不仅缺粮,整个国民经济由于战争也陷入困境之中。
目的:集中力量战胜敌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城市粮食严重缺乏)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马克思的公有制学说)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马克思的计划经济学说、批评资本主义)
解说: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货币使得人们产生了拜金主义,所以为了消灭金钱对人的奴役,就要消灭货币,取消商品交换,还人类自由。所以,苏俄把商品交换被视作投机倒把,予以取缔。其实,拜金主义并不是货币的错,这就像大家爱玩手机,并非手机的错一样,而是人性和制度的错。货币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货币被取消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时,人们固然不会没有金钱崇拜了,但人们却更加崇拜取消金钱的权力。
④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解说:以上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义务劳动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评价:
①积极: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解说: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所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上,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本身就是空想,即使生产力发达了,也不可能成功实行。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1928年)
(1)原因:
①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解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反对,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工人罢工,布尔什维克把人们的反抗污蔑为反革命行为,予以镇压。
②直接: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解说: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对面的小岛上。那里驻扎的海军士兵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曾经参加过十月革命,十分同情农民和罢工的工人,曾经写信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和当地的党组织,却被拒绝,无奈他们只好通过武力的方式来引起布尔什维克的重视。兵变发生之后,他们发表宣言表示,只要布尔什维克改正错误的政策他们愿意放下武器。但迎接他们的却是三天的血腥镇压。后来被俘的人不是被枪毙就是被流放。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让列宁进一步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令人遗憾的是反思的人只是少数,多数的布尔什维克依然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正确的。这就为后来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埋下了隐患。
(2)内容:
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以自由支配。(标志和核心)
解说: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还可把余粮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或交换需要的工业品,允许农民个体经营自己的土地,允许市场的存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存在。
解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开始立足本国国情,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利用市场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新经济政策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是对资本主义的投降、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在苏共内部多数人并不理解,这为后来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埋下了隐患。
(4)作用
①政治: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理论: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解说: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给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灵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市场经济、引进外资面临着传统意识形态的挑战,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给我们提供了为改革开放辩解的思路。1986年9月29日,邓小平在同波兰雅鲁泽尔斯基的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3、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建立(1928~1936年)
引言:1928年,斯大林推行全盘集体化,是苏联模式开始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1)内容或特点:
①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集体农庄、国有企业)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解说:斯大林模式不仅仅是经济体制,还包括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政治上,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个人实行独裁和职位终身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盛行,学术问题政治化,思想意识一元化。
影响:
材料:2014年12月29日《学习时报》报道,2002年1月15日,普京在接受波兰记者采访时说:“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这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名字相关联。忽视这一现实是愚蠢的。”可见,普京对斯大林的评价一分为二,既实事求地地肯定了斯大林的伟大功绩,也点出了斯大林存在的某些问题。
①积极: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消极: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持续发展。
③政治: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材料1: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带有俄国和亚洲特色专制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新权贵的利益。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360百科
斯大林模式
材料2:早在1935
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时写的“莫斯科日记”中,就以一个正直作家的良心反映了苏联的现实。他写道,“苏联已经出现共产主义的特殊阶层和新贵族”,“他们正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阶层”,“他们把荣誉、财富、权力都攫为己有”!
——谢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失败》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材料1: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引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2: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1913年,俄国农业产值占58%,工业产值只占42%。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布尔什维克党的迫切任务。
材料3:1922年12月,病中的弗拉基米尔?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信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然而列宁的主张却被苏共中央拒绝。
答案提示: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际上孤立无援。②经济:苏联小生产者占优势,经济文化落后。③政治:斯大林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以及理论上的失误。④历史:俄国历史上长期的专制统治。⑤主观:苏联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本课重点】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原因、目的、措施和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措施、特点和影响;苏联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拓展】斯大林模式对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哪些?
①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过渡到直接过渡。
②所有制结构,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
③经济管理体制: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④分配方式上,从按劳分配为主到绝对的平均主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