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滑县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
地理试题(普通)
一、单选题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图中等高距为100m,完成下面1-2小题。
1.图中箭头正确表示河流集水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a和b的数值可能是( )
A.200 250 B.200 350 C.400 250 D.400 350
三叶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向阳、降水量800一1000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cm.最大根深可达120cm。下图示意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景区内广迁种植三叶草。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纯天然条件下,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最可能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图示区域( )
A.①、④两地的相对高度为l-3m B.较大的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C.③地可开发一个瀑布观景设施 D.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下图为某半球的俯视图,画斜线部分表示夜半球。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5.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为( )
A.23°26′S 135°w B.0° 45°E C.23°26′S 45°E D.0° 45°W
6.关于图中各地的描述错误的是( )
A.E、M、N三地全年昼夜等长 B.P地该日出现了极昼现象
C.E、F两地日出地方时相同 D.弧PM为晨线,弧PN为昏线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2时2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东经102度、北纬28.2度)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2019年1月3日到达月球预定地点。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位于美国旧金山(西八区)的中国留学生观看嫦娥四号发射实况的最佳时间是( )
A.12月7日10时24分 B.12月8日10时24分
C.12月8日11时24分 D.12月7日11时24分
8.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时,全球新旧日期的比例为( )
A.11∶25 B.25∶11 C.13∶35 D.33∶12
9.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A. B.
C. D.
北京时间2020年4月8日0时起,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76天的武汉市正式解封,武汉市正在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据此完成下面10-11小题。
10.武汉解封时,美国纽约(西五区)当地时间为( )
A.4月7日13时 B.4月7日11时 C.4月8日13时 D.4月8日11时
11.自武汉解封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充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B.南充的昼长逐渐变短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武汉解封时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12.下图所示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当阳光如③所示射入窗户时( )
A.我国恰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 B.北京正值昼长夜短
C.北极圈出现极昼 D.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版)规定: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应以下列哪一天的日照时间来判断住宅间距是否达标(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4.只考虑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中,相同高度的楼房,间距最宽的是( )
A.北京(40°N) B.哈尔滨(45°N ) C.广州(23°N) D.武汉(30°N)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图中A地的昼长是( )
A.8小时 B.12小时 C.16小时 D.20小时
16.假若此时④地昼长为11小时,则②地的昼长是( )
A.13小时 B.11小时 C.12小时 D.9小时
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地区的铁盖乡,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土地荒漠化严重。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瞄准这片荒地建立了光伏电站。光伏电站建成后,光伏板需要不定期清洗。几年后光伏产业园的草地植被得到了缓慢恢复,光伏板清洗次数减少,光伏发电量大增。据此完成下面17-18小题。
17.下列选项中与该公司在当地建立光伏电站原因无关的是( )
A.海拔较高B.当地需求量大C.降水较少 D.荒地较多
18.草场恢复促使该产业园区光伏发电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增多,光合作用增强B.地表比热增大,地温提升
C.沙尘减少,大气质量变好D.空气湿度减小,云量减少
19.下列关于岩石圈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地壳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岩石圈位于上地幔 D.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完成下面20-21小题。
20.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是( )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
21.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下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北半球低纬环流圈,S代表地面。据此完成下面22-23小题。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G处气压比F处低 B.G处因冷却形成高压
C.E处气温比H处高 D.H处因受热气流上升
23.下列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
A.G-赤道低压带 B.H-副热带高压带 C.②-东北信风带 D.④-盛行西风带
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24-25小题。
24.乙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热带雨林带C.热带草原带 D.热带荒漠带
25.图中( )
A.甲丁两地气候成因相似 B.乙丙两地气候成因相同
C.丙丁两地气候特征相同 D.乙丁两地气候特征相似
26.2020年8月22日上午8点台风“巴威”在我国台湾近海生成。能表示台风“巴威”的天气系统是( )
A. B.C.D.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27.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 B.②处云雨区范围比③处宽阔
C.①、④两地的风向大致相同 D.②地位于冷锋锋前,③地位于暖锋锋后
28.下面气压变化,最可能是乙处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9年2月13-14日,华北地区出现入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寒潮降雪过程。据悉,针对此次降雪过程,河北等省开展了人工增雪作业,以缓解华北地区春季的旱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我国华北地区春季旱情严重,其原因不包括( )
A.气温回升,积雪消融 B.农业活动需水量大
C.大风频繁,蒸发旺盛 D.春季降水少
30.华北地区3月寒潮危害要大于1月份,主要原因是3月份( )
A.寒潮强度大 B.为作物生长期 C.寒潮频率高 D.多发生沙尘暴
二、综合题
31.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9分)。
(1)图中位于高空的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
(2)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会由____流向____,(填序号)从而形成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
(3)在垂直方向上,由于近地面A地空气____(受热/冷却),引起气流的____(上升/下沉)运动,而B地正好相反;至此在A、B两地近地面和高空形成热力环流。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B两地近地面________________。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市的是____。
32.读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6分)。
(1)此时控制A地的气压系统是________;从气流运动状况看,B处为________。
(2)a、b两虚线处能形成锋的是________。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速最大的是________地,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图中②处的风向是________。
(4)图中A、B两地相比,昼夜温差较小的是________,c天气系统过境④地时,④地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
33.读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5分)。
(1)概述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3分)。
(2)说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A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3)东非高原的气候类型及其原因?(6分)
2020-2021年滑县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
地理试题(普通)参考答案
1.A2.C
1.河流集水方向应与等高线垂直,由高处流向低处。河流位于山谷中,山谷的等高线向高值凸出,因此图中a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大于300m,图示区域大致南高北低。图中箭头①垂直于等高线,沿坡度最大方向,从高处向低处流,表示河流集水方向,A正确;b地为闭合的等高线处,且与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中数值较小的相同,则为洼地,水应往中间流,而箭头②和③指向外边,因此B、C错误;箭头④大致由高处指向低处,但没有与等高线垂直,不是坡度最大的方向,D错误。故选A。
2.河流位于山谷中,山谷的等高线向高值凸出,因此a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大于300m,材料信息表明,图中等高距为100m,所以a应为400m,因此排除A、B;b地外围的等高线是300,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中较低值等高线相等,所以b地的海拔应小于300m,即200~300m之间,可能是250m,不可能为350m,因此C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
在a、b(a>b)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该等值线数值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等于a,要么等于b。当等于a时,闭合等值线内部为高值区,高于a;当等于b时,闭合等值线内部为低值区,低于b。
3.B4.D
3.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以知道②处位于山脊的阳坡,符合三叶草生长所需要的温暖,向阳、排水量好等特点,B正确;①处位于阴坡,③地位于山谷的阴坡,光照条件较差,不适合三叶草生长,A、C错误;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断,④地海拔为761米<④<762米,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不适合三叶草的生长,D错误。故选B。
4.读图分析,①低海拔高度为761米<①<762米,④地海拔为761米<④<762米,因此两地的相对高度为0-1米,A错误;溪流最可能发育在山谷之中,读图可知,该区域较大的溪流的流向为自东北流向西南,B错误;瀑布一般发育在陡崖处,③地附近河流没有经过陡崖,没有瀑布景观,因此不适合开发瀑布观景设施,C错误;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读图可知,此时溪流处等潜水位线向高处弯曲,可知溪流处潜水位较低,因此地下水从两侧向溪流处汇集,即地下水补给河流水,D正确。故选D。
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指示局部闭合等高线区域内的海拔。
局部闭合等值线内的地点海拔高度的判断适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即闭合等高线数值等于两侧等高线中较大的,则闭合区域高度大于该大值;闭合等高线数值等于两侧等高线中较小的,则闭合区域高度小于该小值。例如,如图中(数值单位:米)200<A<300,100<B<200。
5.C6.C
5.地球自转呈顺时针,中心点为南极点,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23°26′S;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结合图中0°经线位置可知,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45°E,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所以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26′S,45°E)。故选C。
6.E、M、N三地均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P地位于南极圈上,该日正好出现极昼现象;该日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早。F点位于较E点更高,日出的地方时更早,C错;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白天过渡到黑夜的为昏线,由黑夜过渡到白天的为晨线,所以弧PM为晨线,弧PN为昏线。C选项错误,故选C。
关于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在图中找时间: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②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点。
(2)学会在图中找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的纬度的位置看图中昼夜分布情况,太阳直射的经度位置找昼半球的中央经线。
(3)学会在图中判断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白天过渡到黑夜的为昏线,由黑夜过渡到白天的为晨线。
(4)学会在图中找经线度数:一般图中会给出某一条经线的经度,根据已知经度求其他经线的经度即可,这里需要注意图中相邻经线的经度差。
7.A8.C
7.题意表明,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2时24分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美国旧金山位于西八区,西八区比东八区晚16个小时,因此位于美国旧金山(西八区)的中国留学生观看嫦娥四号发射实况的最佳时间是12月7日10时24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8日2时24分,经计算,此时东六区区时8日0时24分,东六区及以东至东十二区为全球新日期的范围,占6.5个时区,旧日期的范围占17.5个时区,因此全球新旧日期的比例为13:35,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和120°E的地方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相差时区×1小时。其中“±”确定原则是“东加西减”,“相差时区”确定原则是“同减异加”。
9.B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沿赤道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不发生偏转。读图,图中横线是0°纬线,A图中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位置位于0°纬线以北,即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应向右偏转,越过赤道后应向左偏转,而图中物体越过赤道后仍然向右偏转,A错误;B图中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位置位于0°纬线以南,即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左偏转,越过赤道后,处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向右偏转,与图中运动方向一致,B正确;C图中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位置位于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左偏转,越过赤道后,处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向右偏转,而图中越过赤道后运动方向仍然向左偏,C错误;D图中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位置位于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左偏转,而图中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向右偏转,D错误。故选B。
10.B11.A
10.北京时间2020年4月8日0时起武汉市正式解封,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美国纽约(西五区)比东八区相差13个时区,比北京时间晚13个小时,故美国纽约(西五区)当地时间为4月7日11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材料信息表明,武汉解封时期为4月8日,此日处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直射点向北移动,逐渐靠近南充,因此南充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A正确;直射点向北移动,包括南充在内的北半球大多数地区的昼长逐渐变长,B错误;4月8日向7月初(远日点对应的时间)靠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C错误;武汉解封时,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没有极夜现象,D错误。故选A。
夏至日(6.22)至冬至日(12.2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缩短,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增长。冬至日(12.22)至夏至日(6.2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增长,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缩短。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直射点向观测点靠近,正午太阳高度增加,反之降低。
12.D
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太阳光都能照进屋内,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①②③正午太阳高度依次减小,据此判断①是夏至日,②是春分日或秋分日,③是冬至日。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出现在7月份,A错误。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昼短夜长;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B、C错误,D正确。故选D。
13.D14.B
13.根据太阳的移动规律,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房的影子最长,日照时间短,冬至日这一天若能达标,则其他时间都能达标,因此应以冬至日的日照时间来判断住宅间距是否达标 。故选D。
1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楼间距应该越宽,这样才能保证较低楼层的采光。四个城市当中,哈尔滨(45°N)纬度最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间距应最宽。故选B。
本题以楼间距与日照关系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需要熟练掌握地球运动相关知识。
15.C16.A
15.图中A地位于晨线上,此时正值日出。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因此,A地的地方时为4时,即A地4时日出,根据公式昼长=(12:00-日出时间)×2,即可求出A地的昼长为16小时。故选C。
16.南、北半球同纬度处昼夜长短情况正好相反。据图可知④地和②地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②地的昼长等于④地的夜长,故②地的昼长为13小时。故选A。
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纬线昼夜长短的状况相反如:
若40°N昼长为14小时(即40°N夜长为10小时),则40°S夜长则为14小时(即40°S昼长为10小时)
17.B18.C
17.黄河上游龙羊峡地区海拔较高,空气相对稀薄,太阳辐射较强;当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这些是建立光伏电站的前提条件,所以与在当地建电站有直接关系,A、C不符合题意;该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少,经济欠发达,当地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所以与建电站关系不大,B符合题意;建设光伏电站占地面积较大,当地荒地较多,可以满足用地需求,且不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与在当地建电站有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光伏发电主要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发电,光合作用增强、地温提升与发电量无关,A、B错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场恢复后,地表植被增多,沙尘减少,大气质量变好,清洗次数减少,发电日数增多,所以发电量大增,C正确;植被增多,空气湿度会增加,D错误。故选C。
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沙尘的产生量,进而影响光伏发电板的清洗次数,对发电量产生影响。
19.B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此判断,B正确;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因此岩石圈不是地壳,A错误;岩石圈跨地幔和地壳两个圈层,不只是位于上地幔,C错误;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为100~110千米,D错误。故选B。
20.A21.C
20.堂屋北侧的植被区和南侧的水泥地的热力性质不同,前者比热容比后者大。白天水泥地比植被区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植被区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上沉,形成高压区,风从有植被的高压区吹向水泥地低压区,形成穿堂风;夜晚水泥地比植被区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吹向植被区,形成穿堂风,这种由冷热不均形成的环流,属于热力环流,因此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是热力环流形成原理,A符合题意;“穿堂风”的形成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温室效应原理、热胀冷缩原理不同,排除B、C、D。故选A。
21.白天,水泥地比植被区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植被区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上沉,形成高压区,风从有植被的高压区吹向水泥地低压区,形成穿堂风,图中显示,植被区在北侧,水泥地在南侧,因此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22.D23.C
22.材料信息表明,该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北半球低纬环流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低纬度地区近地面由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构成,图中显示,H处气流上升,应为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是因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D正确;图中显示,G处气流下沉,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因气流聚集、重力下沉所致,不是冷却下沉所致,B错误;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气温和气压下降,图中G处和H处均位于近地面,海拔低,而F处和E处处于高空,海拔高,因此G处气压高于F处,E处气温低于H处,A、C错误。故选D。
23.材料信息表明,该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北半球低纬环流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由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构成,图中显示,H处气流上升,应为赤道低气压带,G处气流下沉,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②为低纬信风带,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北信风,因此C正确,A、B错误;图中显示,④气流位于低纬度高空,而盛行西风带位于中纬度低空,D错误。故选C。
四类气压带形成的原因: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所致;极地高气压带——极地地区大气冷却下沉所致;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受重力下沉所致;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所致。
24.B25.A
24.乙地区为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地区位于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综上,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故选B。
25.甲地区为开普敦,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乙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丙地为刚果盆地,为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丁地为地带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甲丁两地的气候成因都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成因类似,A正确。乙丙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丙丁两地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特征不同,乙丁两地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特征不同。故选A。
26.D台风“巴威”为热带洋面形成的低压气旋系统,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AB错误。地处北半球,受向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气流,D正确,C错误。故选D。
27.B28.A
27.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图中①地等压线由气压高处凸向气压低处,凸低为高,①地应为高压脊,其控制之下天气晴朗。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因素有大风、沙源、降水少,①地为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无大风天气,因此不会出现沙尘暴天气,A错误。②地位于暖锋锋前,降雨雨区比较宽;③地位于冷锋锋后,降雨雨区比较窄,B正确,D错误。根据近地面风向判读技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①地为东南风,④地为西北风,风向相反,C错误。故选B。
28.根据图文信息可知,乙处天气系统是气旋(低压)。低压系统过境前气压较高,过境时气压最低,过境后气压升高,因此曲线①符合,A正确。②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与①相反,是高压过境气压变化,B错误。③过境前气压较低,过境后气压升高,是冷锋过境气压变化,C错误。④过境前气压较高,过境后气压降低,是暖锋过境气压变化,D错误。故选A。
本题组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需要熟悉等压线的判断方法以及冷锋暖锋、高低压系统、锋面气旋与天气状况的相关知识。判断天气状况时,第一步判断气压场类型,即判断低压中心、低压槽、高压中心、高压脊;第二步根据气压场类型判断天气状况,即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附近多为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附近多为晴朗天气。
29.A30.B
29.华北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为土壤增加了水分,不会导致旱情严重,A正确。华北地区是我国冬小麦种植区,春季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导致旱情严重,B错误。春季大风频繁会导致蒸发强烈,土壤水分减少,旱情加重,C错误。春季降水少,雨带是7-8月份到达华北,D错误,故本题选A。
30.1月份比3月份冷,1月份的寒潮强度和频率要比3月份大,AC错误。3月份冬小麦返青生长,为生长期,寒潮危害大,B正确。寒潮的危害主要是针对农业来说,沙尘暴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本题选B。
本题考查华北春旱的原因,需要从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并且需要知道华北地区的农作物类型。
31.④ ⑤ ④ ⑤ 水平气压梯度力 冷却 下沉 冷热不均 B
32.高压 气旋 b ②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西北风 B 连续性降水或有雾
33.(1)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大致对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为广泛;
(2)热带雨林气候。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草原气候。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上升气流减弱,空气对流运动不旺盛,降水量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本题考查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气候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较低。
(1)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非洲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南北两侧及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撒哈拉沙漠和南纬20-30°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和南部好望角附近为地中海气候。所以非洲大陆的气候类型大体上是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据图可知,在各种气候类型中,面积最大的是热带草原气候;缺少温带和寒带气候。
(2)气候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回归线以北,纬度低,全年气温高;地处东南信风带,东南信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沿岸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基于以上原因,该地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3)据图可知,东非高原虽然地处赤道地区,但是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运动微弱,所以降水较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是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点睛】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都属于非地带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