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7 14:47: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杜甫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
中国传统
诗题意思是茅草屋被秋风吹破了。茅屋,指安史之乱时,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为,被。歌,古代的一种文体。
文题解读
歌行体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清钱良择《唐音审体》:“歌行本出于乐府,然指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其形式较自由。大抵模拟乐府诗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4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不料公元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背景信息】
【通读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háo
juàn

qī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zhuǎn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渲染了凄苦的氛围,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字有什么好处?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的威力之大,也使秋风富有强烈的感彩,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卷”字好。极富动态,写出了风的力度之大。
3.“卷”和“吹”哪个表达效果好?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怒号”,“怒号”二字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示例二: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
示例三: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三重”,狂风卷起层层茅草,“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
(答出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意对即可。)
5.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
“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及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6.诗中“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焦灼、苦痛、无可奈何的心情。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表现了诗人“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满心情,也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实。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写出诗人面对群童抱茅而长吁短叹,悲叹不已的情形以及破屋难修的无奈心情。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是却被一群顽童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地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用一个“老”字是否准确?
准确。用“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因此用“老”字准确。
群童为何抱茅?
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的原因——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的社会带给人民的贫困和灾难。
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
(1)不是,因为困穷。
(2)是结尾的伏笔。
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自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是激愤之词,是为了表达自己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愤懑心情,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从表达方式看,主要属于什么?
你怎样理解“归来倚杖自叹息”的“自”字?
叙事。
“自”显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则世风的凉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深广。
说说你对“归来倚杖自叹息”的理解。
“倚杖”写出诗人衰老的体态,照应“老无力”。
“自叹息”写出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态。
“叹息”有三层含义:
一叹老天无情毁屋;
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之苦;
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痛苦)。
或:一叹自己的苦;二叹周围人的苦;三叹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黑,深秋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昏暗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没有干的地方,但如麻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从安史之乱以来,睡觉的时间一直很少,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环境描写,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渲染了大雨将至、阴沉迷蒙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愁惨淡的心境。为下文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生活窘迫
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茅屋的残破、雨势之大和秋雨的细密连绵,营造了凄苦的氛围。更表现了诗人处境艰难。
第三节诗中开头两句景物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写傍晚雨来临之前的景色,渲染了凄苦(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愁苦)凄凉的心情,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作铺垫。
或: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凄苦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哀、悲凉、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
如:“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为什么要写“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这两句诗相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题材,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主题而言,似乎有些游离,其实,诗人的用意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同时又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请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进行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作者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关联起来抒写处境的句子是: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其中用了双关手法的词是:
长夜。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什么?
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值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漫漫长夜。
或:自经战乱以来,我(忧时念国),很少睡眠,在这漫漫的雨夜和潮湿的屋里,我如何才能捱到天明!
包含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石壕吏》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
“长夜”一语双关,既实指当天的情景(漫长的黑夜),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喜笑颜开,(而房子)在风雨之中岿然不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我)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抒胸臆。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广居“大厦”,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崇高理想。
体现了诗人包揽民生疾苦后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
写出这首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要赏析。
主旨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赏析:诗人触景生情,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贫寒之士。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安得……安如山”三句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个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察人间冷暖,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内容探究
给诗的每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第一小节:____________
第二小节:____________
第三小节:____________
第四小节:____________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屋破雨漏
乞求广厦
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一例。
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或: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
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国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①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②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③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④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以小见大,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课堂练习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前两节的层层铺叙,为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风怒号”三字,音响洪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
C.“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写出了诗人的衰老形态和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其中“倚杖”又与“唇焦口燥呼不得”相照应。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诗,诗人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解析】“倚仗”与“老无力”相照应。
C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要内容、主旨情感的把握和诗歌的表达方式。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并没有“叙述”,故错误。
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A
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泪洒衣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
【解析】夜雨屋漏导致“长夜沾湿”,非“泪洒衣襟”。因此B项有误。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济世情怀、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愁惨的心境(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1)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2)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两句诗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同时表露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化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慨叹世风之薄,表现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的诗句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15)诗中抒发诗人政治理想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9)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诗中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强烈渴望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1)中国古代许多文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心系天下,并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博大的胸襟,正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所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2)安史之乱时,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以博大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诗歌的主旨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开心呢。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_。
描写
肆虐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忧国忧民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