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精准预测02 辛亥革命110周年及英雄城市“武汉”(革命精神与抗疫精神)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精准预测02 辛亥革命110周年及英雄城市“武汉”(革命精神与抗疫精神)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7 09:2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热点二 辛亥革命110周年及英雄城市“武汉”(革命精神与抗疫精神)
【热点对接】
“敢为人先”与“众志成城”
11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110年后的今天,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隆重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康德说过,最好的纪念是发自内心的自省。每个人都知道,辛亥革命对中国来说意义是重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所以,在辛亥革命110年之际,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好好思考一下辛亥革命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作为中学生到底应该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的精神。
众志成城,激发无穷力量。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武汉遭受的疫情打击,比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大。在这场史无前例、惊心动魄的大考面前,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英勇奋战,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白衣战士逆行出征,挺身而出,把一个个重症、危重症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科研工作者不分昼夜,加紧攻关,积极开展溯源、研究工作,只为尽早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在抗疫战线上默默付出的公安干警、消防员战士、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工程建设者等,用无私与无畏筑起了抵御病毒的钢铁城墙。
【史实链接】
一、“敢为人先”的辛亥革命
  1.背景:
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中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2、为何首先爆发在武汉地区?
(1)武汉地区受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压榨下,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2)近代民族企业兴起较早,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
(4)革命在主动精神。(武昌首义精神)
3.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辛亥革命精神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为帝制自为者,天下攻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它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也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的精神内涵:
辛亥革命110年后的今天,为了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同时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我们当代青少年就是要学习和传承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澈的崇高精神,激励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而共同奋斗。
辛亥革命精神包括:
(1)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3)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4)无私无畏、前赴后继、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
(5)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
(6)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
三、武汉“抗疫精神”内涵
1、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
2、舍生忘死、众志成城、命运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
3、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
实质: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
②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彰显;
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表达。
【精准预测】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开始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反映(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具有民众基础
C.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D.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
2.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希望帝国主义保持善意的“中立”或授助中国革命。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仍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帝国主义用拥护和支持袁世凯破坏革命的行径,从未有过明确、坚决的表示。这反映了(  )
A.袁世凯企图窃取革命果实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强大
C.革命党人坚持共和的决心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3.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反映(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封建不彻底
B.辛亥革命已实现其政治目标
C.袁世凯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4.观察如表,这说明革命与改良的“赛跑”(  )
革命党革命救国 清政府改良自救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武昌起义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A.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B.武装起义是救国的主要方式
C.推翻封建帝制成为时代潮流
D.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5.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守旧者已经很难发出声音,到甲午后则基本上可以说失语了。清季出现的革命党人,虽仍以读书人为核心,但他们所言的“革命”,已经是与以前不同的革命了。材料中提到的“革命党人”(  )
A.已经有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使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转变
D.推动中国政治机构向现代的转型
6.武昌起义后,各地先后出现多种旗帜,最终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反映出(  )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增强 B.辛亥革命实现国家统一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近代国家特征开始显现
7.1912年2月12日,以隆裕太后名义发表的《清帝逊位诏书》说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据材料可知(  )
A.清政府要将行政权交全国国民
B.外国压力是促使清帝退位主因
C.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
D.全国拥护共和的人数已占多数
8.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作者意在(  )
A.否定辛亥革命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B.揭示辛亥革命的性质取决于其目标
C.反映孙中山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侵略
D.说明孙中山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利益
9.据记载,1912年中华民国国会选举所登记的选民共有4000多万人,比1909年清末新政时咨议局选举时的170多万人增加了24倍以上。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人的参政意识得到提高
B.民众的民主权力得到保障
C.辛亥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D.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
10.导致如图(《辛亥革命形势》)图中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B.地方督抚对革命的态度不同
C.清朝管控各地方式存在差异
D.南北方的群众基础差别较大
11.1919年,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毛泽东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聚合了各阶级的力量 B.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C.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12.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旧官僚、立宪派等都不再拥护清政府,列强也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崩溃,故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土崩瓦解,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情况,故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革命派与民众的关系,无法得出具有民众基础,故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大权的归属问题,故排除D。
故选:C。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始终抱有幻想,甚至在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破坏革命之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明确、坚决的反对,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D正确;
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B与题干中“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希望帝国主义保持善意的‘中立’或授助中国革命”不符,排除;
C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
故选:D。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可以看出革命不彻底;
B.辛亥革命失败了,材料体现不出实现了政治目标;
C.袁世凯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D.材料没有体现出辛亥革命是否缺乏群众基础。
故选:A。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背景来分析。
【解答】A.信息反映的是在辛亥革命之前,资产阶级不断的进行起义,而亲政府不断地进行改革,反映出清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所以不得不运用改革手段来应付革命危机;
C.这不是材料的主旨;
C.材料信息看不出时代潮流;
D.选项中的社会共识表述不准确。
故选:A。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由材料可知,“革命党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他们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中国政治机构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故D项正确;
辛亥革命并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B项错误;
甲午战争使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追求制度变革的表现,故C项错误。
故选:D。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十八星旗”带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五色旗”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家的统一;
C.材料信息看不出深入人心;
D.选项中开始显现说法不准确。
故选:A。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可以体现出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C正确;
A项材料中是“统治权“而非“行政权“;
清政府受到中外的压力,没有明确国外压力为主,B项错误;
D项缺乏统计数据。
故选:C。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的意思是认为辛亥革命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否定辛亥革命在反封建重要作用;
B.从材料中“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从辛亥革命的目标来分析,辛亥革命并不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选项体现了材料的意思;
C.材料没有体现出孙中山反对西方资产阶级进行的侵略;
D.作者的意思并不是强调孙中山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
故选:B。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1912年中华民国国会选举所登记的选民共有4000多万人,比1909年清末新政时咨议局选举时的170多万人增加了24倍以上”可以看出,民众参政的意识明显提高了;
B.材料中选举人数的增多并不能说说明民众的民主权力得到保障;
C.辛亥革命并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D.选项表述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故选:A。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由题干中的图片可知,宣布独立并建立革命军政府的省份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更为发达,更易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故A正确;
由史实可知,地方督抚的态度并不是决定独立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
由史实可知,清政府管理地方的方式都是一致的,不存在差异,故C错误;
南北方群众基础是建立在南北方经济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故D错误。
故选:A。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实际上是从理论上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从行为上并不赞同他们的斗争方式,并没有强调辛亥革命聚集了各阶级的力量;
B.材料信息没有强调辛亥革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C.从材料中“:“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材料并没有强调辛亥革命传播共和的思想。
故选:C。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来进行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革命的功用和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可以看出当时材料中的言论是要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B.材料体现不出二次革命的特点。
C.材料没有反映出亚洲觉醒的特征。
D.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企业改革的失败。
故选:A。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