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20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20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7 16:25:48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登飞来峰》练习
课前预热: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
2、
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
3、
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练习:
(1)
默写《登飞来峰》
(二)问题解答:
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
“不畏”如何理解?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登飞来峰》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课外拓展: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完成下面题目。
1、
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登飞来峰》练习
课前预热: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
【答案】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哲理: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为了看到更多的事物和更新的世界,我们也要让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使眼界不断扩展。
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课后练习:
(1)
默写《登飞来峰》
【答案】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问题解答:
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
“不畏”如何理解?
【答案】既指天上的云雾,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借景抒情;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登飞来峰》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
内容上:《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与《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境界和大无畏的精神!
写法上: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说理。
课外拓展: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完成下面题目。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案】“只缘”是“只是因为”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苏轼是想表达“人们没有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即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只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的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而“自缘”是“自然是因为”的意思,诗人王安石要表达的是“之所以不怕浮云遮住眼目,自然是因为站得高,才看得远,即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自然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新知导入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
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
背诵王之涣《登鹳雀楼》
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意思: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哲理: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为了看到更多的事物和更新的世界,我们也要让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使眼界不断扩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并学以致用。
朗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新知讲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正面写高
侧面写高
读懂诗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字面是指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奸佞的小人,指当时保守势力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
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课堂总结
《登飞来峰》这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飞来峰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他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一起背诵——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
1、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是“只是因为”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苏轼是想表达“人们没有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即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只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的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而“自缘”是“自然是因为”的意思,诗人王安石要表达的是“之所以不怕浮云遮住眼目,自然是因为站得高,才看得远,即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自然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了”。
拓展提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
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
“不畏”如何理解?
?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既指天上的云雾,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借景抒情;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内容上:《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与《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境界和大无畏的精神!
写法上: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说理。
登临诗阅读注意事项
登临所见——景物
登临所感——情感
愉悦赞美之情
孤寂感伤之情
感悟人生之情
怀古咏史之情
结合意境
知人论世
感怀身世之情
作业布置
《登飞来峰》练习
课前预热: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
?
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
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练习:
默写《登飞来峰》
??
(二)问题解答:
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
“不畏”如何理解?
?
?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
3、《登飞来峰》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
课外拓展: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完成下面题目。
?
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
?
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
?
?
板书设计
描写景物—
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
踌躇满志
登飞来峰
登临诗阅读注意事项
登临所见——景物
登临所感——情感
愉悦赞美之情
孤寂感伤之情
感悟人生之情
怀古咏史之情
结合意境
知人论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登飞来峰》
单元
5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并学以致用。
重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王之涣《登鹳雀楼》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引入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并学以致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停顿。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读懂诗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读读,背读,补充笔记读思考,讨论笔记
明确目标完成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完成目标2
一、背诵默写《登飞来峰》完成下面题目:
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
“不畏”如何理解?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二、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完成下面题目:1、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
做练习
目标3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这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飞来峰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他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阅读登临诗注意:登临所见——景物登临所感——情感:或赞美歌颂;或孤寂感伤;或感悟人生;或感怀身世;或怀古咏史等等需要我们:结合意境,知人论世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