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3-29 09:2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课型:新授 主备:马莉 审核:张书祥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阐述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学习重点和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食物中的 、 和 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 ,由 物质变成易吸收的 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2.酶是 细胞产生的、具有 能力的一类 ,也称为生物 。
3.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咀嚼和搅拌的过程是 性消化。
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的过程是 性消化。
4.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有 ,但能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和脂肪酶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5.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 系统的过程叫做 。
二、合作探究
探究1:下面是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所做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如右图所示:
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并充分搅拌;
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清水,并充分搅拌;
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mL唾液,不搅拌。
将三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的颜色的变化。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1、2两号试管可形成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其中实验组是 号试管;2、3两号试管 (选填“可以/不可以”)形成对照实验。
(2)结果发现,1号试管不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 。而2号试管和3号试管中的馒头可能变成 色。
(3)设计3号试管这种处理的目的是证明 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A.咀嚼 B.唾液 C.温度 D.pH
(4)由此可知,淀粉在人的消化道的 部位就开始被消化。但消化淀粉的主要场所是 ,并最终被分解成 。
探究2:
1、 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内表面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扩大了吸收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很薄,仅由 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
2、甘油、脂肪酸等由脂肪转化而来的物质大部分被 吸收,其余的营养物质直接进入血液。
探究3:
1.各消化器官都能消化哪些营养物质。
口腔:
胃:
小肠:
2.各消化器官都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胃:
大肠:
小肠:
三、清疑解惑
1.细嚼馒头感到有甜味,原因是 ( )
A.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 B.物理性消化
C.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D.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2.肝脏病人厌食油腻食物的主要原因是 (  )
A.脂肪的胃排空时间长  B.肝脏影响了脂肪酶的分泌
C.胆汁分泌不足     D.脂肪不易被消化
3.人体内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各不相同,胃能够吸收的物质是 ( )
A.无机盐 B.葡萄糖 C.维生素 D.氨基酸
教(学)后记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小肠绒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