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圆的认识(一)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教材第2页和第3页“试一试”)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及画法,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字母表示。
2.理解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3.培养观察与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及画法,并能准确表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圆形实物、细绳、教用圆规
学生准备:剪刀、细绳、三角板、圆规、直尺、硬纸板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观察下图,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集体回答:它们都是圆形。
[教师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一)]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圆。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问题1情境图)
图1
图2
图3
师:如图1,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从公平性上考虑,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师:如图2,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也不公平。
师:以上两种方式都不公平,那怎样才可以公平呢?为了使游戏公平,你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如图3公平。
教师追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大家与小旗的距离都相等就公平了。
师: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学生思考,指名学生回答)
2.画圆。
师:你能动手画出一个圆吗?(学生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反馈,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画法1:是用手直接画出来的。
画法2:是用圆形卷笔刀画出来的。
画法3:三角尺或直尺上正好有一个圆,是照这个画出来的。
画法4:是用细绳捆着铅笔一起画出来的。
画法5:可以用圆规画。
……
教师对学生画圆的方法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方法,并重点介绍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借助实物画圆。把一个圆形物体固定在纸上,用铅笔沿圆形边缘描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方法二)系绳画圆。将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铅笔上,用铅笔将细线拉直并绕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方法三)用圆规画圆。
教师规范画圆的步骤:①把圆规两脚分开;
②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
③将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让学生用圆规画圆,并指导不会的学生)
教师归纳: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没有端点。(教师板书)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一个画好的圆)
圆心:圆中间的一点是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半径:连结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如线段OA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如线段BC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圆的各部分的位置。
学生观察并认识圆的各部分。教师指名学生在用圆规所画的圆上指认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标记出来。
4.体会圆的特征。
(1)探究圆的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指名学生画出它的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师:刚刚我请同学在这个圆上画了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你还能画出多少条不同的半径和直径?这些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操作并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①一个圆里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②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③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2)探究圆的大小、位置与什么有关系。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最下面的图,组织学生观察,并动手画出类似的两组圆)
教师提示:①以同一点为圆心,画出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
②以不同的点为圆心,画出三个大小相等的圆。
师:观察这两组图,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
①第一组两个圆的半径不同,画出的圆的大小也不同;第二组的三个圆的半径相同,画出的圆的大小也相同。(教师归纳并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②第一组以同一点为圆心的两个圆的位置相同,第二组以不同的点为圆心的三个圆的位置不同。(教师归纳并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探究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试一试”)
师: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呢?(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学生说一说)
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①分别用纸板做成教材第3页最上面的3个图形。
②分别将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滚一滚,想办法描出滚动过程中A点留下的痕迹。
③课件出示学生绘制的痕迹。
师:从绘制的痕迹你看出了什么?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形呢?(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
圆形车轮的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同一个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所以车轮运动起来就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边上的点到中心的距离不相等,所以车轮滚动起来不平稳。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1~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同圆的半径都是相等的。当人们围成圆形时,表演者就处于圆心的位置,那么每个人与表演者的距离就是相等的,可以让每个人看得都很清楚。
第2题:略(指名学生板演)
第3题:4
dm 2.5
m 1.2
cm 3.6
dm
4.16
m
第4题:骑上这样的自行车会上下颠簸。因为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化。(即轴心到车轮边各点的线段长短不一)
第5题:左图:4
cm 8
cm
中图:3
cm 6
cm
右图:4
cm 2
cm
第6题:(答案不唯一)细绳法 实物画圆法
第7题:圆形井盖的边缘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无论井盖怎样旋转也不会掉到井中,水滴落到水里形成涟漪,也就是形成波,波向水面各个方向传播的速度是一样的,所以涟漪是圆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有什么收获与感受?
圆的认识(一)
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没有端点。
2.圆的圆心、直径、半径通常分别用字母O,d,r表示(如右图)。
3.同圆或等圆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d=2r或r=。
4.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
5.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6.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的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
1.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正确圆的表象。
引导学生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的不同点,认识到圆是由一条曲线构成的封闭图形,获取对圆的感性认识。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
从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方式比较公平,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圆的本质特征以及圆与正方形的不同。在画圆的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想办法画圆和用圆规画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使学生对圆形成理性的认识。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看图,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长方形的长是( )cm,
长方形的宽是( )cm,
长方形的面积是( )cm2。
分析:由图可知,长方形中有两个整圆和一个半圆,长方形的长是两个圆的直径加上一个圆的半径,就是2×6+6÷2=15(cm),长方形的宽是圆的直径,即6cm,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5×6=90(cm2)。
解答:15 6 90
解法归纳: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长是半径的2倍,半径长是直径的。
追溯古人对圆的认识之路
石器时期的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可靠的资料,只能从考古发掘出的石器的形状上发现他们对于圆的一些认识。如山顶洞人的骨针磨得很圆,中间部分是较规则的圆柱。在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出土了4个木筒,上下基本平直,弧度一致,其中有一件两头缠着藤蔑类的圆箍多道,是很规则的圆柱。新石器时代,手工纺纱已经发明,陶纺轮大都是与圆有关的立体形状,如圆柱、圆台、圆饼等。由于纺线的需要,在圆形轮的中间要插一根带钩的细棍,所以纺轮中间都有一个圆孔。从这些出土文物中,我们认识到,古人对于圆的特征已有初步的把握,并在生产与生活中进行了应用。这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对于圆形特征的“元认知”,不是起源于对“几何圆”的认识,而是在圆形物品的制作过程中逐步发现与完善的。从古人对“圆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发现,把一些物品的面做成圆形,是应用了圆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把这些圆形物品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圆区别于其他图形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