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 
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 
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 
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猜一猜趣味导入。 
(一)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一猜的游戏吗? 
生:喜欢 (齐声回答) 
师:那么,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上的食物,有你喜欢的吗?请举手来告诉我它的编号,老师不看屏幕,看看老师能不能猜中你的心思? 
生:(积极举手)8,15,13….. 
师: 我猜你最爱吃的薯条….,老师都猜对了吗? 
生: 猜对了! 
师:那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生齐答“想”)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就可解开这里面的奥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仔细看大屏幕,红果子,黑点子,咬一口,甜丝丝,打一水果。 
生:草莓 
师:瞧这草莓多漂亮啊!老师想把它们分给今天上课表现最好的几名同学,你认为怎样分公平呢? 
生:平均分 
(1)出示例1 
老师是想把 颗草莓分给1名学生,应该怎样分呢? 
(2)生读题,师生交流,每盘分2个,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追问:6颗草莓分完了吗?(生答:分完了) 
板书:摆3盘,刚好分完。 
(3)师提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能说说这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 
?列除法算式: 6 ÷ 2 = 3(盘) 
 ( ) ( ) ( ) 
(4)2人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老师刚才少摆了一颗草莓,那把这些草莓每2个给一名同学,7个草莓能分给几名同学? 
师:请大家利用学具摆一摆,同桌说一说。 
师: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剩下一个草莓没地方摆了。 
师:这一个草莓没地方摆了,也就是剩下1个,多了1个。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师: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展示) 
师:这是咱班同学的想法。请大家仔细看看,你同意用哪种表示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7÷2=3(不把多余的草莓表示出来行吗?怎样想的) 
7÷2=3剩1(能清楚地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7、2、3分别表示什 
7÷2=3多1 么?)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需要把剩下的一个草莓表示出来,后面两种表示方法都对,只不过在数学上规定这样表示: 
7÷2=3(盘)……1(个) 
师: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三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余数是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小结: 摆 3 盘,还剩1个,我们把剩下的个数叫余数,如上面的除法算式中的“1”就是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二)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师:很好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的正方形。大家看好,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不同数量的小棒(8-16之间),请你们用手中的小棒一个一个地摆出这样的独立的正方形(出示下图),并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巡查) 
摆的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正方形的活动,列举出了这样的有规律变化的许多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除法算式中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最后又举出了一些例子进行验证。看来动手做一做、写一写,举例说一说,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数学、发现规律的好方法。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师: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下面的图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谁来猜一猜?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几种情况?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师:题目什么意思? 
师:□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师: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余数小于除数 
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板书 
 
 6 ÷ 2 = 3(盘) 余数<除数 
 
 
 
7÷2=3(盘)……1(个) 
 反思 
  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本课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在教学中,我选用例题让学生动手平均分小棒,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规律,——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分得的每份数量少,也就是余数比除数小的原理,加深了认识。通过动手操作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经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少,使学生对两者关系有本质理解。另外本节课的比赛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但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逻辑性不强。首先,让学生分小棒的时候,虽提示摆正方形的隐含条件,即每份需要4根小棒,但是有的学生会摆正方形却不会列算式。其次,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把握好时间,比赛环节和摆小棒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最后没有时间讲授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的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及教学时间,将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