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目录
2014年6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认识更大的数
线与角
乘法
整理与复习
运算律
方向与位置
除法
生活中的负数
数学好玩
可能性
总复习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5.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6.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3.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5.学生将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6.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7.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8.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要求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从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之后,组织学生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单元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因此,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一定实际情境下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改写所带来的方便。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加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 10课时。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 法:引导发现法。
学 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 ?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2:
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3: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五、当堂训练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数一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知识,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对较大数产生兴趣
3、为以后数的读写与比较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 法:指导练习
学 法:练习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你能用计数器拨出任意一个大数字吗?
二、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十进制计数中,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注意不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就不是10。
三、精讲点拨
练一练
第4、5题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抽象的程度提高了。学生先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再借助计数器来试试,最后数数。
第6题解本题时,先借助计数器,让学生从计数器上拨出每个数,看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7题可先在计数器上把这个数拨出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四、当堂训练
教材第5页第7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动脑,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体会到了“满十进一”了解到了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六、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 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 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 4600 8000 10000 3215 509 5009 701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
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学习
1、展示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赤道长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读出上面的数据。
三、反馈交流
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8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序表:
…
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四、精讲点拨
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
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在上表的下方依次把学生分类的数据板书出来。如: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1
1 2
2 9
6
1
1 5
5
3
0
1
3
8
8
0
8 3
3
2
1
0
4
1 0
0
0
0
7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9
7
3 0
0
0
0
9
6
4
指导:1265830000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13820000。
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这个0呢?
同桌之间交流。
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
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
小组交流。
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
五、当堂训练
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40076 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
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7页第1题
板书设计:
…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
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人口普查(写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 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就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 40080500 370600 1459032700
提问:你读得又准又快,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
提问:请你说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表。
二、自主学习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四十四、一千三百八十二、六百七十八,怎样写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呢?
学生讨论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在刚才总结出的数位顺序表上写出上面三个数。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数,检查一下写得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总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小结:按照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来写,只要在后面添写四个零。
练习: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写数。
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三千二百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谈话:我们已经会写整万数了,老师在说一个数,看谁会写。
板书: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指名板演:103245
学生板演后,教师可以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三、反馈交流
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四、精讲点拨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的一个也没有怎么办?在数位上表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度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么样写的。
学生探究下面三个数的写法: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
五、当堂训练
写出下面各数。
七百万零六十 二十七万零八百零五 五亿零四十八万 七万五千零八十 六、课堂小结
提问:含有两级的数怎么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的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写数与读数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7页第2题
口答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它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它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位数是9位,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1
1 2
2 9
6
1
1 5
5
3
0
1
3
8
8
0
8 3
3
2
1
0
4
1 0
0
0
0
7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9
7
3 0
0
0
0
9
6
4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人口普查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大数的意义,巩固多位数的读、写法,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2、经历多位数的读写练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说出大数的意义。
会正确读写较大数。
教 法:组织练习,质疑解难。
学 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填一填。
①、四百二十,四百四十,四百六十, ,五百,五百二十,
, ,五百八十。
②、二十万二千,二十万, , ,十九万四千, 。
(2)、读出下列各数。
43200432 读作: 4020000 读作:
8000080 读作: 700254800000 读作:
指名读一读,并说一说应该怎样读数。
(3)、写出下列各数。
三百零五万八千 八千二百万八千
写作: 写作:
二百三十万七千四百 六百万零五百八十
写作: 写作:
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议一议:较大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指导练习
(1)、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一题。
①、学生练习本上给每个数分级,然后读出这些数。
②、请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50230 读作:四十五万零二百三十
30017600 读作:三千零一万七千六百
350609000 读作:三亿五千零六十万九千
(2)、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2题。
①、学生练习本上尝试写出这些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②、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四百零五万六千 写作:4056000
七百万二千零三十 写作:7002030
(3)、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
自主汇报,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1)、读出下列各数。
造卫星每小时飞行28440000米。 火箭每小时飞行16200000米。
读作: 。 读作: 。
(2)、写出下列各数。
三十六万零四百只。 写作: 。
二十万五千只。 写作: 。
七万五千零八十只。 写作: 。
(3)、连线。
七百零七万零七百 七百万零七百零七 七百零七万零七
7070007 7070700 700070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国土面积(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 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吗?
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
北京 13820000人 天津 10010000 人 香港 6780000人
澳门 440000人 大陆 1265830000人
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
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
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
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10000000000=100亿
9600000=960万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国土面积(较大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 法:创设情景,质疑引导。
学 法:探究体验,归纳发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三、精讲点拨
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当堂训练
教材第9页第2题和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就是把原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万”字;
2、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把原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亿”字。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 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 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第九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 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 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板书设计:
数学阅读(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 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学 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练习题3)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结合练习册,教师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15页第5题。
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单元所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线与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都加强了操作活动的练习,使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直线、射线与线段;掌握线段的量度与表示方法。
(2)、理解与认识平面上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能画平行线与垂线。
(3)、理解与认识几何角的特征;会运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与画角。
(4)、平移——能辩认移动的方向(上下左右);能确定移动的距离(几格)。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与平行线,垂线、角等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4、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5、建立角的各种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6、辨认各类型的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四、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
2、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 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 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
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
学生说完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两条直线。
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线段。
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二题。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
有( )条
(2)
有( )条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 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学 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自主学习
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反馈交流
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精讲点拨
1、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五、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平移和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永三角板和支持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教学的价值,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 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 法:观察发现,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见过的汽车行驶的痕迹是什么样的?对,车轮的印是互相平行的。就像这幅图里的一样。
出示延缓18页“看一看”左图。
请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吗?
出示第18页“看一看”右图。边指图边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自主学习
1、移一移。
(1)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准备2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提问: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AB说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2)出示第18页小鱼图。
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三、反馈交流
1、折一折。
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继续学习。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是什么?
用长方形张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请学生汇报折纸情况。
2、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画一画。
你会画一组平行线吗?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启发:怎样画平行线更准确、美观呢?我们要用三角尺或直尺画平行线。
四、当堂训练
1、第20页“实践活动”。
2、思维训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过B点画直线A的平行线。
五、课堂小结
提问:平行线由什么特点?
怎样画平行线?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移和平行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 法: 创设情境,引导归纳。
学 法:观察思考,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五、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六、布置作业:练一练 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角的度量(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 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 法:体验感悟,发现应用。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名演示。
三、当堂训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量一量练一练2的∠3、∠4的度数。
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五、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六、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 测量角的方法: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角的度量(专题练习)
⒈填一填。
⑴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叫做( )。
⑵小于90度的角叫做( ),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叫做( )。
⑶直角( )度,平角( )度,周角( )度。
⑷1周角 =( )平角 =( )直角。
⑸度量角的大小时,要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 ),零刻度线对准角的( )。
⑹一个三角板,有一个锐角是30度,另一个锐角是( )度。
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⑴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⑵锐角都小于钝角。 (???? )
⑶两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 )
⑷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读内刻度线。 (???? )
⒊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⑴ ⑵
( ) ( )
⑶ ⑷
( ) ( )
⒋写出每个钟面的时间,并量出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的度数。
⒌量出下图中各角的度数。
∠1= ,
∠2= ,
∠3= ,
∠4= ,
∠5= 。
⒍先估一估下面各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⑴ ⑵
估计( ) 测量( ) 估计( ) 测量( )
⑶ ⑷
估计( ) 测量( ) 估计( ) 测量( )
⒎观察下面的图形,你能根据给出的角的度数,判断出其它角的度数吗?
∠1=55° ∠6=90°
∠2= , ∠3= ,
∠4= , ∠5= 。
其中,哪两个角相等?∠ =∠
第七课时 角的度量(二)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 法:指导操作,引导发现法。
学 法: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 ,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画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 2、3。
五:专题练习设计:
⒈谁说的正确?
⒉用量角器画出下面各角。
40° 75° 125° 95°
⒊ 用三角板画出下面各角。
30° 135° 60° 120°
⒋用一副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角?在下面试着画一画。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 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二(画角)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教 法:引导回顾,组织练习。
学 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合作。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 单元复习
一、填空
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2.周角=( )度 直角=( )度
1个周角=( )个平角=( )个直角
3.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
4.3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10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二、判断
1.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
2.一个20度的角,透过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是100度。( )
3.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105度的角。 ( )
4.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是平行线。 ( )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
三、选择题
1.可以量出长度的是( )。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 图中有( )个锐角。
A.1 B.2 C.3
3.角的大小与( )有关。
A.两边张开的大小 B.两边的长短 C.顶点的位置
4.下列几个角用一副三角尺就可以拼出的是( )
A.80度 B.120度 C.170度
5.下图中( )是周角
A. B. C.
四、操作题
1.过c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平行线。
.C
—————— L
2.过a点画直线L的平行线。
.a
___________ L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第一阶段月考试卷?????????
一、填空(17分)(每空0.5分,共17分)
⑴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都是(????????);个、十、百、千、万……都是(?????????).
⑵ 、四十万里有(???????)个一万,(??????)十万;八个一万是(????????),七个十万是(?????????)。
⑶从个位起,万位是第(????????)位,千万位是第(??????)位,第七位是(?????)位。
⑷ 比39999多4的数是(????????);比400010少5的数是(????????)。
⑸ 用5、7、6和3个0组成最大的六位数是(??????????),组成最小的六位数是(??????????)。
⑹ 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可以画(??????)条射线。
⑺ 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最短。
⑻ 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就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和(??????)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⑼ 小于(???????)的角叫做锐角;大于(?????)而小于(??????)的角叫做钝角。
⑽ 时针与分针成90°是(????????)时或(??????)时;时针与分针成180°是(??????)时;时针与分针成锐角是(?????)时、(???????)时或(???????)时。
⑾ 我们学过的角从小到大依次是:(??????)角、(??????)角、(??????)角、(??????)角和(??????)角。
二、计算。(51分)
1、直接写出得数。(每个1分,共12分)
35×28=???????????67×52=?????????18×19=???????????49×27=????????
16×22=???????????35×25=?????????18×41=???????????28×17=?????
16×18=???????????24×15=?????????45×13=???????????23×11=?????
2、读出下列各数。(每个1.5分,共9分)
123878000???读作:??????????????????
2095002400??读作:??
1203894000??读作:?????????????????
7043009000??读作:??
100257042???读作:?????????????????
?13220004900?读作:??
3、写出下列各数。(每个1分,共6分)
三十九万四千二百二十一????????写作:?????????????????
八十七亿三千万八千二百六十????写作:
三十三万四千九百三十三????????写作:?????????????????????????????
六亿零九十万三千七百八十??????写作:
七十万五千六百四十一??????????写作:
五百亿六千万六千??????????????写作:
4、列竖式计算。(每个2分,共12分)
324×18=??????????????????215×23=??????????????107×54=
209×22=??????????????????138×43=????????????????215×14=
5、用简便方法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125×13×8??????????????????????????????25×17×4
254+478+146??????????????????????????126+234+74+66
25×19×4????????????????????????????(25×125)×(8×40) ??
125×8×8 ??????????35×39+65×39 ?????????? ??45×(200+2)
三、操作画图题。(16分)
1、量出下列各角的度数。(每个2分,共6分)
2、按要求画出下列各角。(每个2分,共6分)
140°????????????????????????95°?????????????????????????115°
3、过点A作直线CD的平行线。过点O作直线DF的垂线。
四、解决问题。(每题4分,共16分)
1、星星服装厂3个月共生产服装156套。照这样计算,这个厂全年共生产服装多少套?
2、从兰州到西宁的硬座火车票是39元。旅行团有40人,准备2000元钱够吗?
3、明星小学共有16个教学班,每个班48人,全校共有学生多少人?如果每人交12元勤工俭学费,全校共收入勤工俭学费多少元?
4、小明的作文本有45页,每页能写123个字,他写完整个作文本一共能写多少个字?
5、学校组织植树劳动,平均每人植树4棵。一班有学生42人,二班有学生38人,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
6、看表,回答问题。
苹果 桔子 梨
箱数 13 16 23
每箱重(kg) 24 13 16
(1)苹果和桔子一共多少千克?
(2)梨比桔子多多少千克?
(3)苹果每千克3元,桔子每千克2元,梨每千克5元,请问苹果、桔子、梨各买10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7、小明每分钟走78米,大剧院到学校的路程是小明家到学校的3倍。
(1)小明14点钟从家里出发,经过15分钟走到了学校,请问小明家离学校多远?
(2)小明家到大剧院的路程是多远?如果小明14点从家出发,
什么时间能够到达大剧院?
第 一 月检测分析
总分
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最高分及姓名
最低分及姓名
90分以上人数
60-89分人数
60分以下人数
未及格学生姓名
试卷情况 难
易
度
失分方面
存在的问题 教的方面的问题
学的方面的问题
整改措施
第三单元 乘 法
一、单元要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体育场(估算)、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课时划分 10课时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 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 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幻灯设备
教学方法: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 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三)精彩展示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 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 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四)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5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3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
(五)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质疑探讨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 精彩展示
(1)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 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板书设计:
体育场
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课文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三、精彩展示
(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四、测评反馈
(1) 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1) 计算25×4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课文第40、41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 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3、 第三关:神奇的9。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 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 了现规律并归纳: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 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A:不相信!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C:感到迷惑。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 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 测评反馈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板书设计:
有趣的算式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第三关:神奇的9。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归纳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二、乘法估算练习
三、数学游戏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 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算盘等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交流反馈
学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 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 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 幻灯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2) 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 算筹计算。
(1)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 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3、 算盘。
(1) 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 计算机。
(1) 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 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演变
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2、 算筹计算。
3、 算盘。
4、 计算机。
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测评反馈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 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 测评反馈
1、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
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
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四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二、花圃中的乘法
三、观察与思考:
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整理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一)(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方法:反馈,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复习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1、认识较大的数
2、线与角
3、乘法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填空(26分)
1、70的14倍是( ),106与80相乘,积是( )。
2、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 ),线段有( )个端点。
3、136×42的积是( )位数,积的个位是( )。
4、( )、( )都可以无限延长,其中( )没有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_??°è??_???_???__???_???_
5、当两条直线相交成( )时,这两条直线( )。
6、在计算89×4×25时,可以先计算( ),再算( ),运用的定律是( ),这个定律用字母表示为( )。
7、85×25的积是( )位数。125×80积的末尾有( )个0。
8、3时整,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 )度,是(?? )角。
9、在○里填 “>”“<”或“=”。
180×5 190×6 460×30 46×300
10、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0×( )<281 600×( )<4600
( )×700<2830 ( )×30< 920
二、判断(6分)新- 课-标-_???_ -一 -网
1、一个20度的角,透过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是100度。 ( )
2、一条射线OA,经过度量它的长度是5厘米。 ( )
3、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是平行线。 ( )
4、因数的中间有0,积的中间也一定有0。 ( )
5、右图中有3个角 ( )
6、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 )
三、选择(4分)
1、( )比直角大而比平角小。
A、锐角 B、钝角 C、周角
2、与480×40的积相等的算式是( )。
A.48×40 B.24×800 C.480×400
3、角的大小与( )有关。_w___W_w_._x_K_b__1.c_o_M_
A、角两边张开的大小 B、角两边的长短 C、角顶点的位置
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40倍,积也( )。
A、不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