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沪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场”《数苹果》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数苹果、数三角形,掌握一组一组数、分类数的计数方法。?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立分类数数的模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数苹果、数三角形的计数方法与策略。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选择适当的计数策略和方法计数。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法】
谈话引入法,演示操作法
【学法】
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数数,从1数到100
同学们,会数数吗?从1数到100,你准备怎么数。
一个一个的数
两个两的数
五个五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二十二十的数
五十、一百
一百
方法还真多,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数的快固然好,有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
探究新知
探究一:数苹果。
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苹果图,提出问题:想要知道多少个?怎么办?
出示学习要求:
(1)在苹果图上圈一圈,分一分,表示出你是怎么数的.
(2)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你的方法。
2、用算式记录每种方法。
全班汇报
(1)?一个一个数 1×50=50(板书)
(2)两个两个数 2×25=50(板书)25表示什么?
(3)五个五个数? 5×10=50(板书)
(4)?十个十个数??? 10×5=50(板书)
(5)沿斜线数 1+3+5+7+9+9+7+3+1=50或( 1+3+5+7+9)×2=50(左上角)
2+4+6+8+10+8+6+4+2=50或(2+4+6+8)×2+10=50(右上角)
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说说你的理由。
对比几种数的方法。
交流:你最喜欢哪种数的方法?为什么?
小结:不盲目数,先发现其苹果的特征,再分组数。
探究二:数三角形。
我们从数苹果的活动中获得了这么多启示,接下来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数三角形。
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怎样才能一个不漏的把它们数出来?
出示学习要求:
先独立数一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后组内交流数的方法。
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数三角形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边长为1cm的正三角形的总和如下:
:1+2+3+4=10
:1+2+3=6
总和:10+6=16
边长为2cm的正三角形的总和如下:
:1+2+3=6
:1
总和:6+1=7
小结:在数正三角形时,按规律,有序的计数,先按边的长短分类去数,再按三角形的方向分成向上、向下两种,这样数的好处是不遗漏、不重复。
巩固练习。
数4×4正方形,有了数三角形的经验,怎么数正方形?
1、学习要求:
(1)先独立思考,把数的方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数法。
全班汇报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怎样列式?
16+9+3+1=30(个)
交流:算式中的16、9、3、1,各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分类数:
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有( )个
边长为2cm的正方形有( )个
边长为3cm的正方形有( )个
边长为4cm的正方形有( )个
合计一共有( )个
3、小结:
同学们真聪明,数的真棒。这节课我们从数苹果开始,一组一组地按顺序去数,当我们面对比较复杂的三角形和正方形时,可以用分类数的方法来计数,这样数起来又快又准确。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