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38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38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0:1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中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许多优秀的中医人才正在尽自己的努力继承、发展并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医学这个瑰宝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情境导入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一小步”突出了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含民族自豪感。
题目解说
本单元定位
必修下第三单元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本单元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我们必修上以 “劳动光荣”为主题的第二单元同属于这个任务群。
实用类文本一般指的是除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之外的强调实用功能的语篇,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有四类:科普文章,演说词,新闻,社科文。
本单元主要选择了 “知识性读物”这类文本,聚焦于介绍性较强的科普文章和比较浅显的学术论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
1.学习 介绍科学发现过程和成果、展现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的知识性读物,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硏究的兴趣和热情。
2.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
3.尝试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思考问题,借鉴课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4.把握知识性读物的特点,学习文章说明事物、阐释事理和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这类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尝试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
屠呦呦其人——名字的由来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宴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 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获得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屠呦呦其人——主要成就
瑞典举行2015诺贝尔颁奖典礼
国王为屠呦呦颁奖
2015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
屠呦呦其人——主要成就
写作背景
2011年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本文根据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写作背景——资料链接
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该奖项于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资料链接
青蒿素并不来自青蒿
有一种野草叫青蒿,青蒿素的含量微乎其微。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青蒿长相和我们涮火锅吃的蒿子杆极其相似,叶子很难分别,只是茎杆不是滚圆光滑的,而是棱形杆状。另一个分别就是我们吃的蒿子杆有淡淡的清香,而青蒿则基本无香气。黄花蒿结籽,细叶羽状,茎杆较细,株高一米左右,最关键的是其香气有点类似苦艾的味道,但比苦艾好闻。
“感动中国”屠呦呦颁奖词
2016 年,屠呦呦被评为2015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给她的颁奖辞是: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整体感知——标注重点字词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由引言以及各小标题所领起的部分组成,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讲述获奖事由及自己团队的研究经历,呼吁国际合作,推动中医及传统医学的研究。
第二部分包括“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
叙述屠呦呦团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历程。
第三部分包括“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
阐述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上的成果。
第四部分为“中医药学的贡献”总结全文,
概述几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表达“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的观点,呼应文章的开头,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概述提取青蒿素一事
介绍科研的关键里程
中医药学的贡献
提取
传播
超越
发现
个别
一般



整体感知——内容结构图示
课文研读——引言部分
1.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团队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 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 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 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课文研读——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2.为什么作者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① 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 写“523 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 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课文研读——从分子到药物
3.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 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 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 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4.作者为什么把“几个报告”和自己的报告并提?
课文研读——影响世界
谈及对传播青蒿素的贡献时,作者肯定了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片面强调自己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反映了作者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课文研读——发展与超越
5.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① 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② 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
③ 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④ 可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
观点一:同意。较之科研过程的枯燥,具体的描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感人。比如,可以选取青蒿素在中国和在非洲的两幅治疗画面,描写疟疾肆虐的场景、病人的痛苦和企盼、服用青蒿素后的变化等,突出细节刻画。也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同时描写其他药物和青蒿素的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为此付出的医疗成本。这样写,把实用文本的严谨和文学作品的感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突出“发现之美”,更好地突出青蒿素研制者的治病救人的情怀,更好地体现青蒿素的研制对医学的贡献。
6.有人说,本文对青蒿素治病救人的具体描写太少,影响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观点二:不同意。首先,本文是一篇获奖感言,对举世瞩目的奖项,人们更关注获奖者的研究过程,作者更应该去表现严谨的科学精神。从接受研究任务,到发现、提取青蒿素,再到普及和超越,这是一个严谨的科研过程,表述要严谨简洁,让读者(听众)清楚地了解研制的艰辛和意义。其次,文章开头已有对科研背景的叙写,后面也专门用一部分内容写中医药学的贡献,没有必要再通过具体的画面表现研究的意义,反而是像本文“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这种谦虚更感人。
7.请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简要分析。
  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明确】“广泛”表示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上的应用范围之广,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一疗法的认可程度之大;“减轻”是作者留有余地的说法,避免了说词的绝对化,这使用词更加准确而严密。
赏析文本的说明方法
8.以下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表达效果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 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明确】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具体的数字让发现青蒿素的艰难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人们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物的不易,也更能表现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
9.文中说“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请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
【明确】句子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作者以青蒿素的发现和人们熟知的奎宁的发现作比较,通过这个比较,说明青蒿素的发现和奎宁的发现一样,都得益于中医药学,突出了中医对人类的贡献,并引出下文对中医作用的介绍和国际合作的呼吁。
10.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最后一部分看,中国医学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中 国 医 学 的 贡 献 药名(治疗方案) 治疗病症
青蒿素 疟疾
砒霜 白血病
石杉碱甲 老年痴呆
活血化瘀 心血管疾病
芍药苷 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保健运动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主题总结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主题总结——人文精神探究
1.在屠呦呦身上凸显出了科学家应该具有的哪些品质
提示: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研究不辍,并勇敢地做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的志愿者。
主题总结——人文精神探究
2.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屠呦呦及其团队通过海选战术,用5年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研究过程历尽千辛万苦。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纵观这一科研过程,屠呦呦及其团队所具有的这种科学家精神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启迪意义
主题总结——人文精神探究
观点1:科研路上没有坦途。
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和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密切相关。屠呦呦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尽管屠呦呦已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但她和她的团队没有因此停下探索的脚步。从他们身上读懂科学家精神,也就懂得了科学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
主题总结——人文精神探究
观点2:要勇于担当,肩负历史使命。
我国青蒿素研究处于世界前沿,对改善公共健康大有裨益。屠呦呦团队在这方面的长期投入,亦如南仁东之于天眼FAST工程建设、黄旭华之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其初心所愿,皆为国计民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
写法探究
第一,主旨明确,立意高远。在对事实的陈述中,洋溢着科学家的执着和奉献精神。
第二,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首尾呼应。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研究的过程和遭遇的困难,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中医药学对世界巨大贡献,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彰显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语言严谨、朴实、准确,充满了理性的力量。
主题总结——人文精神探究
《屠呦呦传》是201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屠呦呦传》编写组。书中大部分内容为首次披露,许多关于她生活、成长、爱情细节的小故事让读者读起来饶有兴趣,相信读者能从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一位“中国的居里夫人”。
请大家自主选择一部介绍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比如《时间简史》《社会科学二十讲》等)向全班同学介绍,请撰写演讲稿,要求:重点突出,有条理,语言准确简洁,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布置
感谢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