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5 猜数游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5 猜数游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28 11:1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时 猜数游戏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6的加减法。(教材第34页)
二、教学目标
1.在猜数游戏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有关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棋子、圆片。
学生准备:棋子、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写一写6。(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开火车。(课件出示算式)
2+1=    1+2=    3+1=
1+3= 4+1= 1+4=
2+3= 3+2= 5-4=
3-2= 4-3= 5-2=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大家会计算有关6的加减法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二、学习新课
1.探究6的加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问题“想一想,双手有多少个棋子?”及情境图)
(1)教师一只手拿4个棋子,另一只手拿2个棋子,然后将两只手的棋子合在一起。
学生先说一说演示的过程,再猜一猜手中棋子的个数。
(2)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示范性地提出问题:一只手拿4个棋子,另一只手拿2个棋子,一共有多少个棋子?
让学生模仿,学习正确地提出数学问题,既要包括已知信息,又要包括问题,叙述要完整。
(3)教师追问:怎样列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求两只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棋子,就是把左、右两只手中的棋子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列式为“4+2”或“2+4”。
(4)探讨计算方法。
师:你能说一说怎么计算吗?(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对于不同的算法,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总结:
(方法一)摆一摆,数一数。
所以4+2=6。
(方法二)记大数数小数。
所以4+2=6。
(方法三)利用已学知识计算。
想4+1=5,再添上1就是6,所以4+2=6。
2.探究6的减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问题“猜一猜,左手有多少个棋子?”及情境图)
(1)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双手中一共有6个棋子,然后双手分别握住一些棋子,接着摊开其中的一只手,让学生数一数,知道这只手上有3个棋子,猜另一只手上有几个棋子。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演示的过程,再让学生说一说整个过程,并相应地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6个棋子,一只手里有3个棋子,另一只手里有几个棋子?
(3)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一说“6-3”的结果是几。
有的学生可能直接说出“6-3=3”,这时引导学生说一说“3”是怎么算出来的。
(4)让学生结合圆片摆一摆,或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解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教师总结:
(方法一)圈一圈。
摆6个圆片,用虚线圈起3个,没圈的3个就是“6-3”的得数,所以6-3=3。
(方法二)划一划。
一共有6个,用表示去掉的部分
所以6-3=3。
(5)根据刚才的游戏过程,同桌合作进行猜数游戏,学习其他6的减法。
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要引导学生将过程表述完整,并提出问题,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根据学生的猜数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其他的减法算式。
3.探究6的组成。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问题“分一分,填一填。”)
(1)师:把6个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你打算怎么放?有几种放法?(学生两人一组合作,一个人动手分,另一个人在表格中或用算式进行记录)
教师强调:当6个棋子都放在一只手里时,另一只手里一个棋子也没有,用0来表示。
(2)教师归纳并板书:
6 0 1 2 3 4 5 6
6 5 4 3 2 1 0
4.6的加减法的应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问题“说一说。”及情境图)
(1)6的加法的应用。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左图。
①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
(2)6的减法的应用。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图。
①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算式,全班交流订正)
(左图)5+1=6或1+5=6 6-1=5或6-5=1
(右图)3+3=6 6-3=3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4题:3 6 0 6 5 6 4 6
第5题:(画一画略)6 1 2 2 3 3
4 4
3.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6题。(学生同桌两人合作玩对数游戏,教师引导每名学生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4+2=6 2+4=6 6-3=3
6 0 1 2 3 4 5 6
6 5 4 3 2 1 0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多样化的、有意义的、探索性的。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始终用活动引导学生操作、思考,指导学生说清楚操作的过程和提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不仅会计算有关6的加减法,更要理解其内涵。
2.一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实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完6的加法和减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分一分,填一填”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和巩固有关6的加减法,并学会合作交流,互帮互助。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李叔叔准备将一根木头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分析:可以运用画示意图法分析锯的次数与锯成的段数之间的关系。
……
发现:锯的次数比锯成的段数少1,即锯的次数=锯成的段数-1。
解答:6-1=5(次)
口答:需要锯5次。
解法归纳:在锯木头问题中,锯的次数比锯成的段数少1。
相关知识阅读
算筹
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算筹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材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算”,筹算传入日本后被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被珠算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