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22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22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8 23: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状况如何?
“平时能用稀粥和咸菜勉强果腹,至于吃肉,过年能有一点都是烧了高香。”
——“30后”张奶奶
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状况又是如何?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阅读P97-98,找找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完成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
20世纪50、60、70年代一片灰色、蓝色的海洋

夏天的确良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绿色的军装是那个时代最美丽的服装
80年代最时髦的喇叭裤
90年代的着装,绚丽多彩。

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单一,很多地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住房拥挤,设施简单。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人均住房面积扩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20世纪60、70年代,人们最主要的出行工具是自行车和公交车。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出租车,私人小轿车数量也越来越多。
现代出行方式
城市公共交通
自助出行
长途出行
家庭出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生活方式
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我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通信
中国的互联网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通信的变化
思考: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
(1)改革开放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人民的思想解放,生活观念不断更新进步。
(3)科学技术的推动。
课堂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
日常生活的变化
观念的变化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通信方式的变化。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当堂检测: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
A.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D
2.下列符合“文革”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
A.名牌服装争奇斗艳
B.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穿解放装,千篇一律
D.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C
3.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
A.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