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单元
第9课
陈情表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A.
历职郎署
B.
则刘病日笃
C.
臣具以表闻
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D.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3.下边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陛下:臣民对皇帝的尊称。陛指宫殿台阶,陛下本意为侍立于宫殿台阶之下的侍卫。称皇帝为陛下,表示臣民不敢直接与皇帝对话。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
“公”“子”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先大母
C.
吾妻来归
D.
墙往往而是
5.下列各项中的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
妪,先大母婢也
D.
其制稍异于前
二、语言表达
6.根据例句,仿写两句话,组成排比句。
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什么?
孝心是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孝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有光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项脊轩志》一文中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请从文中再举一例,用自己的话作点评。
三、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描写自己孤苦无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申诉自己未敢违逆君命,但又不能离开祖母的进退不能的两难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抒写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情深意重、感人至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一片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中起到承上启下,使行文思路陡转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脊轩志》中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0.下列对课文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一种公文,常用来陈述衷情。
B.“孝廉”是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C.“秀才”是考生在科举考试中通过第一级别“乡试”考试后获得的功名。
D.“东宫”,指的是太子,因太子居东宫。还可以用“春宫”来指代太子。
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李密因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时不能应征,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
B.文中陈述本人遭遇不幸,处境艰难,当时官府登门征召,而祖母疾病日重,自己进退两难,从而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和祖孙相依为命的苦衷,最后乞求终养。
C.是写给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的,是为了达到“暂时不就小职而最后任大职”的目的。
D.文章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13.把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4.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泷冈阡表①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②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③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有删节)
[注]
①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阡(qiān)表:墓碑。阡,墓道。②矧(shěn):况且。③剑:抱。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B.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C.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D.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皇考:对已死的父亲的敬称,意同先考,只是更显庄重,皇并无皇家皇室之意。
C.卜吉:安葬。丧俗中,葬地和葬日皆由卜筮来决定,若吉,方能行事,故称安葬为“卜吉”。
D.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父亲在公堂审理刑事案件“屡废而叹”,表现了他在执法中既怀仁德之心,又严格依法办事。
B.欧阳修父亲为人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奉养父母很孝顺,在父母去世后还常涕泣感念;对孩子寄予厚望,叮嘱夫人把自己留下的话将来要告诉孩子。
C.欧阳修母亲在年轻时就失去了丈夫,她在贫困中抚养教育欧阳修,常把丈夫生前事讲给他听;在他为官后仍不忘教育他为官处世的正确态度。
D.欧阳修能够成为宋朝名臣、文学家,是与他经受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炼、父母尤其母亲的身传言教分不开的。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②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19.文章通过母亲的叙述来表现先父的德行,这样写与作者的直接叙述相比,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②。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③。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④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
①孺人:大夫的妻的封号,明代为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
②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③洒然:整齐貌。④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B.先妣:指过世的母亲。“先”,表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
C.来归:指嫁到我家来。“归”是女子出嫁的意思。
D.中夜:即夜晚,指晚上的任意时间。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儿模糊。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24.从文中概括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2.【答案】C
【解析】 C项,名词用作动词。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3.【答案】D
【解析】“婢”“妾”不是女子谦称,而是轻视妇女。
4.【答案】A
【解析】 A项,古今义相同,修补。B项,古义:对已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义:在前边,与“后”相对。C项,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D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5.【答案】C
【解析】 C项为判断句,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6.【答案】 (示例)(孝心是)江革负母逃难、行佣供母的情怀 (孝心是)杨香不顾安危、力搏猛虎的勇敢 (孝心是)田世国亲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任选两句即可)
【解析】浏览语段,可以知道本段文字主要围绕“孝心”,所仿的句子是“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内容应包括人物、事例和评价。此类事例有: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曾参啮齿痛心、仲由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郯子鹿乳奉亲等等。
7.【答案】 (示例)如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逸事。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8.【答案】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3)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9.【答案】 (1)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2)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3)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10.【答案】 C
11.【答案】 C
【解析】 C项,“秀才”本指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文中指优秀人才,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12.【答案】 C
【解析】 C项,并非要任大职,而是“辞不就职”。
13.【答案】①出生才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去,不幸去世。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
②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守候和应接叩门的童仆。
14.【答案】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提出先尽孝后尽忠。以理喻人,明确提出陈情目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5.【答案】 A
【解析】 原文标点应为: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16.【答案】 D
【解析】 D项,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17.【答案】 A
【解析】 A项,“在公堂审理”错。
18.【答案】①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
②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他人,节约俭朴,才能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
19.【答案】 ①以此为依据,追念和表彰父亲的仁心惠政;
②在表现父亲德行的同时,颂扬母亲的贤惠和节操;③弥补了自己对父亲没有直接了解的不足。
【解析】[参考译文]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没有不如此的。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能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我因此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你一定要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先父年幼丧父,努力读书。咸平三年考中进士。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冈。太夫人姓郑,她的父亲名讳是德仪,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太夫人恭敬、俭约、仁爱又有礼仪教养。从我们家道中落以后,她就用俭约的原则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许花费过多,她说:“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他人,节约俭朴,才能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后来,我被贬夷陵,太夫人言笑如常,说:“你的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
20.【答案】 B
【解析】 “入学”作“(有光)与从兄有嘉”的谓语,所以“入”前不能断开,排除C项。“意恋恋”作“有光”的谓语,“意”前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21.【答案】 D
【解析】 D项,中夜是半夜子时。
22.【答案】 D
【解析】 D项,“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但作者感情并不模糊。
23.【答案】 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孺人。夜半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有:期,益,追,茫然。
24.【答案】 母亲是一位勤俭,勤劳,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劳动妇女。
【解析】[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过了一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过了一年生淑顺;又过一年,生有功。先母多次攒眉蹙额看着各女佣说:“我因为孩子多而受苦。”有一个老妇人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多次怀孕了。”先母举杯喝尽,失声变哑,不能说话。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逝世。各个孩子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由于母亲逝世,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带出两个孩子对画工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大姐(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孺人不需担心家里吃食,却终日劳苦,好像形势危急,未来难料。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鬟做成炭团,一颗挨一
颗晒在台阶下面。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整整齐齐。待佣仆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都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都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就会在学塾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熟练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死后十一年,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她死后十二年,我补上了生员。她死后十六年,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定下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孺人。夜半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