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单元
第10课
兰亭集序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B.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例句中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贤毕至
A.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齐彭殇为妄作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当其欣于所遇
B.
仰观宇宙之大
C.
不能喻之于怀
D.
亦将有感于斯文
5.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B.
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
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
《归去来兮辞并序》选自《陶渊明集》,作者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语言表达
6.请联系作者心境,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句扩写成50字左右的文段。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以内)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②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系统就会迅速起作用。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或病毒呢?于是科学家设计出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的疫苗,③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来袭,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激活,并全力投入战斗。
三、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还乡的畅快心情。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其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2)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注】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
黾勉(mǐn
miǎn):努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B.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C.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D.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古:指诗文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后成为诗体之一。陶渊明、李白等均有拟古之作。
B.桑榆: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后喻指隐居田园。
C.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D.先君:已故的父亲。先,用来尊称死去的人。
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②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15.分析“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阮小咸诗集》序
[清]梅曾亮
江宁郡城,其西北包十余山,林壑深远,而秦淮、清溪之水萦带其下,其迹虽或存或湮,或而清淑之气犹足以沾溉人物。故士生其里,多跌宕自标异,或真朴无文饰,有六朝人余习,其衣冠言动,与南城人风气固殊也。以余相知,若严君小秋、汪君邺楼、车君秋舲、陆君香筠、汪君平甫、方君慎之及小咸,所居相去率不过一二里。而诸君皆多文酒之会,时相与携榼访胜,极乎山砠水涯,欢吟醉呼,穷日夜,披林莽,逐星月而归,以为常。小咸虽与诸君倡和相得,而终岁授徒,于文酒之乐不多与也。
及余自京师归,北城诸君凋逝殆尽,慎之亦久客不能归,独君年已七十,尚授徒如故。余因叹年未甚耄老,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乃未几而君亦旋卒,君之子肇星以诗稿属序。余读之,清婉恬适,如君其人,不以其不得志于有司【注】也而有怨词,有矜气,真德人之音也。昔与君及邺楼、香筠同肄业于尊经书院,夜归,市户皆静闭,独吾三四人履声满街。读君诗,忽忽不觉为数十年事也。
咸丰二年九月序。
(选自《柏枧山房文集》)
[注]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意为科举未考中。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B.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C.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D.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一种文体,送别赠言的文章,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本文是一篇赠序。
B.六朝:一般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时期南方的六个朝代。
C.耄老:指老年。
D.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小咸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清贫的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一生默默无闻,最后老死于乡里。
B.作者从京师回到乡里后,大部分朋友已然离开人世,物是人非,作者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常、悲欢离合的感慨。
C.阮小咸虽然年逾七十,依然教徒如故,闲暇之时自己独自出游,仍然把持着寂寞自守的情操。
D.阮小咸去世之后,作者为其诗集作序,感慨阮小咸的作诗和做人如出一辙,不因科举失利而自怨自艾,而是仍然能有端庄之气。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咸虽与诸君倡和相得,而终岁授徒,于文酒之乐不多与也。
②乃未几而君亦旋卒,君之子肇星以诗稿属序。
20.文中是如何侧面衬托阮小咸的人物形象的?试举例说明。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21.下列对课文中语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长吏:指县丞、县尉,是县吏中职位较高的官吏。
B.尝从人事 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C.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也指父母及兄弟或内外亲属。
D.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出征的士兵。
2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本文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陶潜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了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24.把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2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中的“三径”“松菊”有何特殊用意?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A项,“趣”同“取”,取向;B项,“悟”同“晤”,面对;D项,“畔”同“叛”,
背叛。
2.【答案】B
【解析】 A项,怀抱:古义,心怀;今义,胸前,抱在怀里。C项,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D项,其次:古义,是两个词,“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3.【答案】B
【解析】 B项与例句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名词用作动词;C项,使动用法;D项,意动用法。
4.【答案】B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5.【答案】D
【解析】 D项,作者是东晋诗人。
6.【答案】 (示例1)我独自站立在船头,尽享着这归途的惬意:船儿飘飘摇摇地前行,如小鱼般轻灵自在;风儿凉凉爽爽地拂来,吹得我衣袂飘飘,神清气爽。
(示例2)回家的船儿轻快地向前摇荡着,船桨和水嬉闹着,发出欢快的声音。微风吹拂着我的衣服,抚摸着我的脸颊,感觉好不惬意!
7.【答案】 (示例)我在不经意间抬起头,那薄暮时分的南山层峦耸翠,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山中雾气缭绕,仿如人间仙境;空中盘旋的飞鸟啼声婉转悠扬,大概是在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吧,我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了。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词语。注意几个要求:描写景物,生动,表达“悠然”之情,字数要求。
8.【答案】①人体遭遇这种入侵就会感染 ②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或“细菌”或“病毒”) ③将其注射到人体中
9.【答案】 (1)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2)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3)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10.【答案】 (1)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2)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3)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11.【答案】 D
【解析】 原文标点应是: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12.【答案】 B
【解析】 B项,“桑榆”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13.【答案】 C
【解析】 C项,“性刚才拙”非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
14.【答案】①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厚。
②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15.【答案】 ①运用比喻,形象地将苏轼的学问日益长进比作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②表现了作者苏辙对兄长的欣赏崇敬之情。③引出下文效法兄长追和陶渊明,也写出了一些和诗的事实。
【解析】[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甘薯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厚,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16.【答案】 A
【解析】 “追念”的对象是“昔时同辈”,不能断开,排除B、C。“老寿如君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17.【答案】 A
【解析】 A项,本文是书序。
18.【答案】 C
【解析】 C项,
独游的人是作者。
19.【答案】①阮小咸虽然也和大家一起唱和,但是他一年到头要教授学生,所以没有过多参与赋文饮酒的乐趣。
②然而过了没多久,阮小咸就很快去世了,他的儿子阮肇星把他的诗稿给我要我作序。
20.【答案】 ①写江宁郡城那种明朗纯净的气息足以沾染浇灌出杰出人物,以环境侧面衬托阮小咸形象。②写自己“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衬托对阮小咸的怀念。
【解析】[参考译文]
江宁郡城,它的西北有十多座山,林木茂密,沟壑纵横,深不可测,秦淮河和清溪的河水如同带子一般环绕在林壑之下,水流的痕迹虽然有时明显有时湮没,但是那种明朗纯净的气息还足以沾染浇灌出杰出人物。所以士人生在那里,大多都放纵不羁,标新立异,也有人为人纯真,不喜伪装自己,有六朝遗留下来的风气,这里士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和南城之人的风气非常不同。就我所相识的,如严小秋、汪邺楼、车秋舲、陆香筠、汪平甫、方慎之及阮小咸,他们居住的所在相互距离都不过一二里。而大家常常举行赋文饮酒的聚会,常常一起拿着酒杯拜访胜景,在山水之间极尽欢乐,喝醉了,快乐地大声呼喊,尽情享受白天和黑夜,拨开树木在深林中往来,直到天上出现了星星和月亮才回家,这些都习以为常了。阮小咸虽然也和大家一起唱和,但是他一年到头要教授学生,所以没有过多参与赋文饮酒的乐趣。
等到我从京师归来,北城的诸多朋友大都已经不在人世,方慎之也客居他乡不能回来,只有阮小咸已经年过七十,还像原来一样在教授学生。于是我感叹道,自己还没有他那么高龄,辞官返乡后,却只能独自游览山城孤寺,没有什么人跟从。每当看见意气风发的少年同游之人,我都会回忆起当年的同辈之人,现在也很远了,追忆不起来。而像他这样的君子能够甘于寂寞,洁身自守而又能够做到长寿,真是幸运啊。
然而过了没多久,阮小咸就很快去世了,他的儿子阮肇星把他的诗稿给我要我作序。我读了之后,觉得诗作清新婉约恬静安适,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并不因为科举未考中而生怨气,或矜夸自傲,这真是有道德的人的品质啊。想当年,我和他以及汪邺楼、陆香筠一同从尊经书院肄业,一天晚上回来,街市上大门都静静地关闭着,只有我们三四个人的足音响彻了大街。读着他的诗作,感觉到不知不觉就过了数十年啊。
咸丰二年九月写下这篇序言。
21.【答案】B
22.【答案】 D
【解析】 D项,征夫:指的是行人。
23.【答案】 D
【解析】 D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上文接二连三的反问中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24.【答案】①世事的一切跟我的志趣相违背,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②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
25.【答案】 “三径”
是隐士住处的代称。这里作者用其来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松菊”是托物言志,借松菊的意象寄寓自己的隐逸情趣,表现了作者的清高人格。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作者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径中的松菊,又使他欣慰自己本性的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