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祝福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诡秘寒喧 乌云笼罩 惴惴不安
B.
蹒跚
形骸
宽宏大量
安分耐劳
C.
淘箩
祭祀
异乎寻常
走头无路
D.
驯熟
烟蔼
逆情悖理
寻死觅活
2.下列各项中,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吮吸(shǔn)脊梁(jí)
朱拓(tà)
百无聊赖(lài)
B.讪讪(shàn)埋怨(mái)俨然(yǎn)
少不更事(ɡēnɡ)
C.间或(jiàn)
干瘪(biě)谬种(miù)沸反盈天(fèi)
D.正月(zhēnɡ)驯熟(xùn)炮烙(pào)踌蹰(chóu)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
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
"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
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D.
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鉴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普通市民比较陌生,我市相关部门加大了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以便顺利推进登记工作。
B.
一座城市全民阅读的水平,能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城市的软实力,也是衡量其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C.
在今年我省的中高级人才洽谈会上,一些民营企业用高额年薪等优厚待遇,来吸引那些担任过大型企业主管岗位的应聘者。
D.
告别破旧平房,住进宽敞新居,是棚户区居民几代人的梦想,今年启动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将实现他们多年的夙愿。
5.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 。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
④①③⑤②
B.
⑤②①③④
C.
④⑤②①③
D.
⑤②③①④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
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她身上这件脱了线褪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不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6.请简要分析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上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花,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0.第一段文字开头写雪夜的寂静,其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文中“总算”一词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一段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上面两段文字看,“我”是怎样一个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位母亲,白天在富人家里做女佣,晚上回家与4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主人得知女佣的情况后,曾邀请她和孩子一起住过来,给她们腾出一个房间,一切免费。母亲谢绝了。其实母亲知道,主人家,光洗手间就十几个,最小的洗手间,也比她家的房子大,她不知道在贫穷与富有的巨大落差前,对一个4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有一天,主人要在家里请好多客人。就与女佣商量说,今天您能不能晚点回家,我这里缺人手,现找来不及,只好麻烦您了。
女佣说,行啊,就是有点担心我的儿子,他晚上一个人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这好办,您现在就去把他接过来,晚饭和客人一起吃就行了。
女佣把儿子接过来时,客人正陆续抵达,她没领儿子从正门进来,走侧门把他藏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她从主人厨房里拿来一个盘子,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香肠和面包,这是她在回家路上特意给儿子买的。
孩子从来没见过这么气派和华丽的房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大理石洗漱台上摆放的那些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瓶瓶罐罐,屋里好闻的气味让他幸福到简直要晕倒了。女佣告诉儿子说,妈妈带你来参加宴会,你是小孩,不能和大人一起吃,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你一个人准备的单间。
孩子想把餐盘放到洗漱台上,但他个头太矮,够不着,只好放到了马桶盖上,他坐在漂亮瓷砖铺就的地面上,一边唱歌,一边吃着这些平时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
很快,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里,主人没发现孩子的身影,就去问女佣。女佣支支吾吾地说,我一直在忙着,没时间照看他,也许,他是在外面的草坪上自己玩吧。
主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离开宴会大厅,把整幢房子的所有房间都找遍了,最后在一个位于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了孩子。
主人问,你怎么能在这里吃东西呀,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孩子答,妈妈说,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我准备的单间,今天的香肠太好吃了,我好久没吃过了,对了,你是谁呀,你愿意陪我在这里吃这些美味吗?
主人强忍泪水点了点头。此刻,他想起了当初随父母来纽约的经历,那时他们也很贫寒,也经历过十分艰辛的时期。
回到宴会大厅,主人对客人们说,很抱歉,朋友们,我现在必须得去陪一位特殊的客人,请大家慢慢享用吧,我不能和你们共进晚餐了。说完,他装了满满两大盘子孩子爱吃的佳肴,端到洗手间里,他模仿孩子的样子,也把餐盘放到马桶盖上,也坐在地上,然后对孩子说,这么好的一个单间和美食,你一个人独享就可惜了,来来来,让我们一起吃晚餐。
主人和孩子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唱歌,也聊了很多话题,他让这个4岁的孩子坚信,他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勤劳、最伟大的母亲,他不但应该为她感到骄傲,长大以后还要为她做些事情,而孩子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母亲是佣人。
客人们发现主人端走两大盘子食物后,再也没回来,觉得蹊跷,便去寻找,当他们看到情同父子的两个人坐在地上,围着马桶盖吃东西的场面,被深深震撼了。大家纷纷端着酒杯和美味赶过来,很快把洗手间挤满了,大家给孩子唱了好多好听的歌曲,表达了太多美好的祝愿,这些都让这个孩子确信,他的母亲是最令人尊敬的母亲,而他,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很多年后,这个孩子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买下了拥有几间洗手间的大房子,进入上流社会。每年,他都会以匿名的方式捐很多钱给穷人,但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或接受采访,他对始终不理解的朋友们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一位富人和太多的富人,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4岁孩子的自尊。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前半部分以女佣为主,后半部分以主人为主,但他们都围绕着孩子。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主题的表现起着微妙的作用。
B.文章开头写女佣谢绝了主人的邀请,没有和孩子住在主人家里,是因为女佣嫌主人家的洗手间太多了也太大了。
C.女佣把孩子藏在洗手间里,为了让孩子不乱跑影响主人宴客,就从主人厨房里拿来餐盘、香肠和面包让孩子吃。
D.主人在洗手间里和孩子吃东西唱歌,还聊了许多话题。那些话,都是主人编述的善意的谎言,包括对孩子母亲的评价。
E.这篇小说虽然在语言叙述上较为平实朴质,但读来却很感人,甚至叫人心酸落泪,细究来,叫人感动不已的是女佣那颗做母亲的心。
15.“洗手间”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说中的女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孩子在多年后成为了一个成功人士,有事业有房子进入上流社会。请探究一下孩子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18.选出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是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
B.“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采用的是身体描写的手法。
C.祥林嫂“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站着”的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D.作者笔下的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是形成祥林嫂性格的典型环境。
19.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用的是什么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20.丧夫失子,祥林嫂经受过多次打击,但精神被彻底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的祭祀活动。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21.参照下面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插图,结合你对祥林嫂的了解,为这幅图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5个字。
22.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适当增删字数和标点符号,但不能改变原意)
这是小说《祝福》中记叙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后对人们讲述她丈夫如何害伤寒死去以及儿子如何被狼叼去吃空了五脏的悲惨遭遇中的一段。
2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鲁迅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尽管他身体单薄,但单薄的身体拥有巨大的能量,一颗心澎湃着血的浪潮。有人将他的文章称为“匕首”“投枪”,对黑暗的专制社会,给予坚决的反击。因此中学生多读鲁迅就会让自己变得血气方刚。同时,鲁迅不仅不与龌龊的现实同流合污,对内心的阴暗也大胆地解剖,鲁迅的很多杂文,就说出了真心话,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孩子。
所以,中学生多读鲁迅就会让自己更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是现在的中学生都把时间浪费在网游上,不愿花在读书上,而读鲁迅的学生就更少了。
①中学生多读鲁迅,不一定就会让自己变得血气方刚。
②。
③。
四、作文
24.小说《祝福》中的外貌描写生动传神,对祥林嫂进行了精心的刻画,请对小说的外貌描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性文字。
25.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喧-暄。C项头-投。D项蔼-霭。
2.【答案】C
【解析】A项“脊”应读“jǐ”。B项“埋”应读“mán”。D项“炮”应读“páo”。
3.【答案】A
【解析】A项高山仰止: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后形容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正确。B项倾巢而出:出动全部力量(多含贬义),
错误。C项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错误。D项刚柔相济:指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错误。
4.【答案】B
【解析】A项主谓倒置,可改为“普通市民对《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比较陌生”。C项搭配不当,可去掉“岗位”或将“岗位”改为“职务”。D项语意重复,可删去“多年”。
5.【答案】A
【解析】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话是总说,应放在开始,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①③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⑤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②与后文衔接。
6.【答案】特点:冷清、萧索。作用:①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②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做铺垫。
7.【答案】 (1)说明她局限于自己的苦难中已经很久了,一直未能主动地从痛苦中解脱,这种痛苦使她越来越封闭,以致忽略了外界的一切,尤其是能让自己感到舒畅的事物。
(2)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同情心的缺失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8.【答案】 结构: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所写的不幸遭遇及她面对不幸时的反应,进而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内容:点明振青嫂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鲜明、生动、饱满。
9.【答案】 最后一段是作者美好的想象,它借助振青嫂的心理活动传达一种希望,用具体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让想象与现实形成对比,反衬以振青嫂为代表的不幸者的恶劣的生存境遇。
10.【答案】 表现祥林嫂的死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反应,突出了社会环境的冷漠。
11.【答案】 这是“我”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的角度来想的,意思是祥林嫂本来就不该存在,现在终于不存在了。用这个词隐含着“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2.【答案】 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这样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13.【答案】 “我”是一个有同情心但又软弱、冷漠的知识分子形象。“我”对祥林嫂的死是同情并愤慨的,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又是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是一个“苟活者”的状态。第一段所写的“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和第二段所写的“懒散而且舒适”等,正表现这一点。
14.【答案】 AE
15.【答案】 洗手间在小说中,贯穿全文始终,起着暗线的作用。
给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和发展提供着一个场所。
象征着富贵和成功,对主题起着很好的彰显作用。
对人物的形象的刻化、结构上的完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6.【答案】 这是一位在贫寒和艰辛中用爱呵护孩子的母亲形象。
自尊自强:不随便接受别人帮助,不私占别人财物,不给别人添麻烦。谢绝主人邀请,自己给儿子买食物,将儿子从侧门带入藏在洗手间。
爱护孩子:不让孩子独处,和孩子相依不离;给孩子营造快乐的环境,不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维护孩子的自尊。
勤劳善良:别人有困难就帮助别人。
17.【答案】 文中孩子的成功,原因有如下:
其一是母亲和家庭的爱,要使孩子自尊自信自强,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二是全社会的爱,给贫寒家庭的孩子一个平等、友爱和尊重的社会环境。
这样的两种爱,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拼搏精神,同时传递给孩子爱他人的善良和爱心。不仅使孩子在事业上成功,在做人上也富有爱心。
文中孩子的成长和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管是家庭还是全社会,都应该给贫寒家庭中的幼小的孩子一个友爱温暖快乐的成长环境,不仅要激励孩子在逆境中发愤图强成功成名,造就一番事业;而且还要给孩子一个感恩助人的美好心灵善良人格。
18.【答案】C
【解析】祥林嫂并没有主动、自觉反抗封建礼教的觉悟。
19.【答案】用的是反衬手法,写庙祝执意不允许,来突出祥林嫂捐门槛的“自觉性”,从而反映她受毒害之深,控诉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及作用。祥林嫂“捐门槛”属于“自觉性”,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她受到毒害之深,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20.【答案】丧夫失子以后,她仍顽强求生,说明她精神并未完全垮掉。捐了门槛以后,满以为可以赎清自己的罪过,获得做“人”的资格,但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似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从此她不再有任何希望。祭祀以后特别害怕的心理变化就是证明。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个性化解读能力。答题时要切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21.【答案】(示例一)那木刻般的面孔,像被死神重重地击了一拳,在寒风中没有丝毫的抽动;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楚和对生命的无奈。
(示例二)那双眼,那双眼啊,本想睁开来看看这最后的世界,看看将自己推向深渊、推向死神铡刀下的愚昧而冷漠的人们,但那双眼皮却怎么也抬不起来!
22.【答案】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向人们讲述了她丈夫如何害伤寒死去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她儿子如何被狼叼去吃空了五脏的悲惨遭遇,这是小说《祝福》中记叙祥林嫂的一段。
23.【答案】②中学生多读鲁迅,不一定就会让自己更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③并不是所有的中学生都把时间浪费在网游上,而不愿花在读书上
24.【答案】小议《祝福》中的外貌描写
《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的下层劳动妇女。文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不多,文字也颇为平淡,初读并不以为如何;然而倘静下心来,静静体味一下那平而又略有些拗口的句子,便不由暗暗称赞起作家构思之"巧"!
且看作者对祥林嫂外貌的三次白描:
先是初次来鲁家;二次是再到鲁家;三次是祝福之夜将死之前。
其中,第一、二次描写情形颇为相近。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白",然而不同的却是祥林嫂"双颊上的红"!通过衣着、面色,我们首先了解到了祥林嫂的身份、地位以及她生活的辛劳。之后,在阅读完祥林嫂二次归来的故事后,我们便逐渐懂得了作者在描写祥林嫂外貌及她"双颊上的红"的消失,这唯一的一点儿变化--就是这仅仅的一点儿变化,暗示了我们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巨变,以及这些惨变在她的心中刻下了怎样的痕迹!在《祝福》以后,巴金在《家》这部小说中也曾用过类似的双对比方式描写梅的外貌。这里所说的双对比是过去与现在,不变与变的双对比,这样写不仅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突出人物性格、暗示情节。
到了第三次外貌描写,作者几乎运用了纯白描的方式,一点一点勾画出将死之人的辛酸。且看"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祥林嫂死前的淡然与潦倒,还告诉了我们她早年的悲哀早已消尽--不是时间冲淡了一切,而是因为过多的悲哀已经使我们的主人公麻木,甚至淡然。看这部分的外貌描写,很容易使我想到《故乡》中成年的闰土,他们同样拥有一张"木刻似的脸",同样为生活辛劳,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只是祥林嫂比闰土更惨罢了!
鲁迅的文章是激进的,鲁迅的悲哀是深沉的。这深沉的痛楚,一点一滴都裹在他那"无情"的文字下面,裹在那近乎白描的描写当中。
【解析】写作时要抓住文本中关于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对表现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的作用,以及表现小说的主题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25.【答案】她在砍门槛的时候,心里想的什么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有这么几个答案:一,她憎恨鲁四老爷一家对她的鄙视;二,她憎恨柳妈对她的欺骗;三,她憎恨老天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四,她憎恨自己为什么做下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这四点中必取其一或取不止一。
这个情节到底加的好不好?可从这显而易见的四点原因上去分析。对于电影这一与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样式而言,视觉冲击是影响观众的最重要方式,电影语言是一种以视觉——是直观视觉而非抽象间接视觉——为主要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加这一情节大大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所以我认为在增强电影的表现力这一层面上,加这段情节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电影毕竟改编自小说,应该基本忠实于小说的感情思想基调。如此一改,小说中懦弱的祥林嫂一下子变得勇敢和强硬起来。鲁迅想塑造的不是与封建实力斗争失败了的看似悲剧其实是喜剧的人物,而是被封建文化彻底影响从而连如何反抗都不知道的看似悲剧实质上也是悲剧的人物。所以如此改编在这个意义上又是欠妥当的。
然而,电影的编导人员完全有决定自己的电影的思想含义的权利,他们可以完全忠实原著,也可以稍加变通,这是他们的自由。所以在改编的电影中出现那一幕也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这是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解析】这则作文训练实际上是影评写作中的情节合理性的评论。写作时要依据文本,评判祥林嫂做法的合理性,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