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祝福》习题练习四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祝福》习题练习四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3: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祝福
习题练习四(附答案)
一、选择题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我很sǒng(竦)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着了芒刺一般。
B.
我在极短期的踌chú(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C.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ǎi(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D.
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f?i(沸)反盈天的。
2.选出书写无误的一组词语(

A.
寻死觅活
相形见拙
磨拳擦掌
B.
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
咀嚼赏鉴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D.
宽宏大量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3.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间或一轮(偶而)歆享(喜爱、羡慕)
C.
沸反盈天(满)窈陷(幽远)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折罪(抵作)素不相识(向来)
4.下列句子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
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
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祝福》揭露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B.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之后,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这个吃人的罪恶的世界。
C.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而且还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导致人生的悲剧。
D.
虽然祥林嫂在不断的抗争中表现出了最大的韧性,但在她经历了辛酸和血泪之后,她所追求的当奴隶的时代却始终没有到来。
6.选出标点运用无误的一项(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①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②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
①;②。B.
①,②。
  C.
①;②:D.
①,②:
7.下列各句,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直到十几天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以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B.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
C.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D.
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8.下列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文字与表现人物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精神麻木,不复有生的欲望)
B.
(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迷信神灵,在无知和虚幻中获得安慰)
C.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悲痛之极,丧失了生的勇气)
D.
(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希望破灭,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9.指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选入课本的鲁迅的几篇小说发表年代的先后顺序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
B.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得名于宋朝的朱熹。
C.
“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
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10.“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句中的“如此”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2)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能否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放着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13.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对塑造鲁四老爷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练习。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
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
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
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
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
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
喝:“一角
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
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
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4.第3段中写到“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她是出来乞讨的,为什么要拿出身份证来?从小说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身份证对描写人物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15.第一次向人们乞讨的这个女子,有两次流泪:“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这两次流眼泪的原因是一样的吗?
16.三年后,第二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女子的几次笑,表现了这个女子的性格发生了哪些变化?
17.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死去,作者为什么却以“人,又少了一个”为标题?
三、语言表达
18.语文论坛以“我最喜爱的课文”为主题向网友征集感言。请仿照示例,以《祝福》为内容,写几句感言。要求:保留示例中加点的词语,内容中肯恰当,不超过60字。
初读《范进中举》,让人忍俊不禁;再读,既为范进喜,也为范进悲,喜他终于中举,悲他为了地位发疯;多次阅读,发现范进其实就是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的一个缩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把下面6个句子排列组合成一段话,只填序号即可。
①当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甚或就是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他们或自己。
②深入了解作品内涵、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固然是鲁迅作品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
③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支撑,把学生引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中来。
④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人们……他们是否至今都还“健在”。
⑤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他那种认识生活、剖析生活的方法。
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用一句话归纳照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1.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很少有笑容,而照片中的祥林嫂却满面春风地出现在鲁镇,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00个字。
四、作文
22.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
(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竦”应为“悚”。
2.【答案】B
【解析】A项“拙”应为“绌”,“磨”应为“摩”;C项“鬼”应为“诡”;D项“宏”应为“洪”。
3.【答案】B
【解析】“歆享”的“歆”这里指神享用祭品
4.【答案】B
【解析】A项“究竟”意为结果、原委;C、D项的“究竟”用在问句里表追究。
5.【答案】B
【解析】A项,“揭露……面貌”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位置互换。D项,成分残缺,在“血泪”前加“流尽”之类的动词。
6.【答案】C
【解析】这句话分别介绍了两手所拿之物,呈并列关系,应用分号隔开,最后一句是总结,所以前边用冒号
7.【答案】B
【解析】B项是一个连续问,每个问句后都应该用“?”。
8.【答案】C
【解析】C表现祥林嫂“失望无望,麻木地面对人世的冷漠”的精神与心理状态。
9.【答案】A
【解析】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共收1918年至1922年间的14
篇作品,《孔乙己》发表在“五四运动”之前,发表的年代比《一件小事》要早。《祝福》出自《彷徨》。
10.【答案】“如此”指的是鲁镇上各家各户“祝福”的盛况。揭示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不难看出,“如此”指代上文的内容,这里需要概括回答。对这句话的作用,要紧扣作者强调的三个“如此”和一个“自然”理解。
11.【答案】(1)祥林嫂陷入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临死亡。(2)祥林嫂怀疑魂灵的存在,问题即将被证实,内心产生希望。
【解析】理解这两句话的含意,重点是揭示其关键词语的隐含意思:为什么像是“木刻”的?为什么“忽然发光了”?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12.【答案】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解析】此题考查变式句与常式句的区别。文中画线的句子为变式句,把定语提出来,放在后面,是为了突出强调。如果改为题干中的常式句,就没有强调的意味了。
13.【答案】这是一个保守、反动的理学监生的书房。大红的“壽”字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言行不一,对鲁四老爷起到嘲讽批判的作用,有力地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保守和反动。
【解析】这是典型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因素,也是人物性格的外在反映。结合书房的特点和鲁四老爷的性格特征分析即可。
14.【答案】①拿出身份证来是为了向人们证明她并不是一个职业的乞讨者,完全是生活所迫,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才出门乞食的。②作者巧妙地借助于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了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她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女性。这就和眼前刚刚遭遇不幸、羞涩、自尊的女子以及后来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没有羞怯、没有自尊的职业乞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是侧面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和对小说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要注意拿出身份证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5.【答案】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不同的。前一次,“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的心灵上的痛苦而流泪;“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则是为自己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的泪。
【解析】乞讨者的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如何分析,要注意流泪的特定环境。
16.【答案】三年后,第二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女子的几次笑则表现出这个女子已经沦为一个职业的乞丐。“笑嘻嘻”“阴森森地笑”表现了她在
经过三年的乞讨生涯之后灵魂的麻木和自尊的丧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人物性格的变化需要通过人物先后语言、动作、神态等变化来表现。
17.【答案】人是以物质和精神的形式同时得以存在的。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已不复存在了。作者以“人,又少了一个”为题,正是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小说的标题往往暗示作者的创作意图。答题时要注意题干的暗示,中年女人并没有死去,却少了一个人,可见作者以此为题是有深意的。
18.【答案】 (示例)初读《祝福》,觉得祥林嫂愚昧可怜;再读,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精神麻木,缺乏同情心;多次阅读,发现《祝福》就像一幅生活速写,从中可以看到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19.【答案】 ②⑤③④①⑥
【解析】 ②③⑤句是观点,应该放在前面,且根据“固然”“但是”“因此”这些关联词语的关系,应排为②⑤③;①④句是举例,⑥句是总结,根据表达的内容,应排为④①⑥。
20.【答案】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祥林嫂在鲁镇吸引众多游客。
【解析】画面中最前面的两个人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和阿Q,他们面带笑容向身后的许多游客介绍景点。游客们面带笑容看着他们,有的还拿着手机录像。
21.【答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生活在辛亥革命后,那时的中国是封建落后的,祥林嫂再次守寡后,儿子又被狼叼走,受尽了人们的白眼和羞辱,因此,很少有笑容。而照片中的祥林嫂生活在新时代,衣食无忧,受人关怀,因此满面春风。
【解析】分析比较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与照片中的祥林嫂精神状态的不同,可结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和照片中的祥林嫂所生活的时代,分析人物在不同时代中人们对她的不同态度。不同的态度致使人物的境遇、心情不同。
22.【答案】 (示例)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
不良
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受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解析】 做这一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审题。要落实每一条写作要求。运用比喻、排比描写肖像,在描写肖像的过程中深化提升。如鲁迅的头发根根竖直,可以反映出他倔强的性格和傲骨精神;写鲁迅的眼睛可以与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相结合;描写鲁迅的嘴唇时则可以反映他犀利而不失幽默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