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习题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2.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黜恶(chù)
虑壅蔽(yōng)鸣琴垂拱(gǒng)浚其泉源(jùn)
B.塞源(sāi)
极天之峻(jùn)以为度(dù)
戒奢以俭(shē)
C.殷忧(yīn)
木之长(chánɡ)惧满溢(yì)
弘兹九德(zī)
D.谬赏(miù)
忧懈怠(dài)奔车朽索(xiǔ)载舟覆舟(zǎi)
3.对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B.
虽董之以严刑
(状语后置句)
C.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宾语前置句)
D.
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5.下列各句中“见”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
冀君实或见恕也
B.
诚恐见欺
C.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宋代的王安石及其领导的“王安石变法”,当时人和后来人都有不同的判断和评价,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大致来看,对其人品、学术水平等,当时人和后来人中多数人是肯定的;而对其变法的看法,则分歧很大。
从南宋到清末的700多年间,学术界和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大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北宋亡国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先进性,进而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的重新评价与高度赞赏,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长久的影响,而且在政界也有重要影响。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中讲道:“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汉朝王莽所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确实想通过一系列的兴利除弊措施改善民生,特别是通过“农田水利法”,在全国掀起一场古代罕见的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田。同时,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改革变法富国强兵,保证国家政权长治久安。从孙中山的讲话可以看出,他的“民生主义”思想,某种程度上受到王安石“新法”的影响。在清末民国时期,学界政界很多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带动下,政界很多人士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王安石的“新法”。仅1935、1936年两年,各类报刊就发表了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他们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非常欣赏,并尝试在制定政策时对某些变法思想有所借鉴。
清末民国,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传播到西方国家。担任过美国农业部长和副总统的华莱士,自述从20世纪初就深受中国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表现出来的“三不足”(天变不足惧,祖宗之法不足守,流俗之言不足恤)精神和气概,对现代许多政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曾引用“三不足”称赞他。据研究,“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其实,王安石批评汉儒的“天人感应论”、人君过失导致天象异常灾变之论是“蔽而葸”;批评“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的说法是“固而怠”,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但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不加区别地笼统否定前人。比如,他对夏商周三代也是推崇备至,多次公开主张“法先王之意”。“三不足”之说,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但确实反映了他不畏艰难、果断变法的改革家风范。
(摘编自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宋朝至现在,大多数人都肯定王安石的人品和学术水平等,但是对其变法看法不一。
B.从南宋至清末,学术界与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要为宋亡负责。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受到了王安石“新法”的影响的。
D.王安石对“天人感应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进行批评,并提出了“三不足”。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等手法,突出清末民国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重视与肯定。
B.文章先阐述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看法不一,再肯定其变法的目的、影响及精神风范等。
C.文章在论证王安石变法所产生的影响时,大体上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论述的。
D.文章列举两年各类报刊发表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的实例,论证其变法的作用。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末民国,中国面临的局势使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
B.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等被借鉴到了民国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
C.王安石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法,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
D.“三不足”之说,虽然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家风范,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也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为人处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也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辨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的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地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们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第二天朋友们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上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作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作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的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還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20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是因为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21岁考中进士到他46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25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成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就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还位居太守,政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祐三年(1058),朝延任命他为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题目为编者加,有改)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仅因为他不会圆通机智地为人处世,仪表邋遢,不重衣食,把精力全部倾注在内在思想上。
B.这篇传记采用了对话的方式描写传主,如朋友与胖太太之间的对话等。
C.传记特意写韩琦这个人物,是为了更好地写王安石,对传主人物起一定的衬托作用。
D.作者在最后一段列举王安石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是对传主的客观评价。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一定来历或根据,又能让读者看出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除了表达他对注重外表装扮的人的鄙视之外,更是意欲借此表达他对韩琦曾经对自己误解的憎恨。
D.文章采用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些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一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
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11.宋朝朱弁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这里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
三、语言表达
12.仿照下面画线句的句式,另外选取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个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
善纳忠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假如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要想事业兴旺,就必须广开言路,察纳忠言。
13.下面是五类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导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5)近日闻尊夫妇喜添千金,弄璋之喜,明珠入拿,增辉彩悦,衷心祝愿贵千金聪明灵秀。(祝贺词)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
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①,孤飞自可疑。
雁
[宋]王安石
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
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
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
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②。
[注]①矰缴(zēng
zhuó),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也泛指短箭。②野人,村野之人;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诗开篇交代雁离群北飞的背景,“独”照应标题“孤”,“念”字隐含同情心。
B.崔诗颔联写孤雁找到另一失群的雁,赶忙呼唤同伴到寒塘栖息,期盼它不要迟疑。
C.王诗颔联用“空渚”“冷云”营造的氛围来渲染雁南北飞迁途中的孤苦,极有感染力。
D.两诗尾联有惊人相似处,“逢矰缴”“堕野人机”表现了诗人对雁前途命运的担忧。
15.两诗写雁,颈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十渐不克终疏(节选)
魏 征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①。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③,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④,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擢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于左: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⑤。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有删改)
注 ①贻厥孙谋:为传留给子孙作打算。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贻,传留。厥,他们的。②垂拱岩廊:安静地坐在朝堂。岩廊,高峻的庙堂。③大拯横流:大力把天下从祸乱中拯救出来。指李世民青年时便参加反隋斗争,夺取天下。④时方克壮:那时正是壮年。⑤晋武焚雉头之裘:晋武帝时,有太医给皇帝进献了一件雉头裘,武帝认为是“奇技异服”,在殿前烧毁,并下令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
B.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
C.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
D.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鼎”是新王朝定都建国的意思。相传禹铸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宝,此后“鼎”便成为拥有政权的象征,后世因此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B.“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只能用于臣子对皇帝。
C.“陛下”原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在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来泛指男子20岁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善始者多、克终者寡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谈了君臣当初之志,接着文笔一转,提出渐不克终的问题。
C.文章第三段从言、行两方面论述,二者不统一。“听言”超过了前代圣明君王,“观行”则赶不上一般帝王。
D.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善始克终的方法和途径,言语恳切。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
(2)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21.作者写作此“疏”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文后题目。
22.下面对课文中“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B.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C.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D.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3.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
B.“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
C.“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D.“竭诚则吴越为一体”中的“吴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
24.下列对课文一、二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B.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
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
2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6.第二段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七、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
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C项,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2.【答案】A
【解析】B项,“塞源”中的“塞”应读sè;C项,“木之长”中的“长”应读zhǎng;D项,“载舟覆舟”中的“载”应读zài。
3.【答案】C
【解析】C项,非特殊文言句式,反问句。
4.【答案】C
【解析】 C项,古今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兄弟子女等)。A项,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项,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D项,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5.【答案】A
【解析】 A项,用于动词前,表示对自己如何,指代我。其他三项都表示被动。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并提出了‘三不足’错,“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并不是王安石提出的。故选D。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论证其变法的作用”错,文章列举报刊发表论述王安石的文章,是为了论证人们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他的“新法”。故选D。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被借鉴到了民国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错;因果倒置,是因为欣赏所以尝试借鉴。C项,“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错,原文并没有说明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原文是“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D项,“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错,原文是“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故选A。
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仅因为”分析过于绝对,从原文看,“怪人”还表现在为政方面,如他虽政绩斐然,堪称能吏,但屡次拒绝朝廷的提拔。故选A。
10.【答案】A
E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文章中这句话并非批评王安石;C项,王安石的评论不一定是针对被误解的事情,也并非为了表达憎恨。D项,“抒情”分析不正确,全文没有运用“抒情”手法。故选AE。
11.【答案】同意。这里的“不近人情”并不是“不通人情”的意思,而是不谙人情世故,不为日常生活小节所牵制,是一种专注的治学状态。如王安石在洗澡之后,不知道袍子已经被换,吃饭只知道吃自己面前的菜,等等,这些部表现了他心无旁骛的特点。(如不同意,能自圆其说亦可)
【解析】此题考核探究能力,此题允许有不同看法,但应要求学生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平时对人物生平事迹的了解来谈,力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答题时先明确观点,如同意。然后结合文中“王安石在洗澡之后,不知道袍子已经被换,吃饭只知道吃自己面前的菜解释”等内容分析这里的“不近人情”并不是“不通人情”的意思,而是不谙人情世故,不为日常生活小节所牵制,是一种专注的治学状态。
12.【答案】 (示例)假如当初齐威王没有听取邹忌的巧妙劝诫,又怎能出现“诸侯来朝”的繁荣景象呢?假如当初马谡能虚怀若谷,认真听取王平的建议,何至于痛失街亭,被斩谢罪呢?
13.【答案】 (1)“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2)“尊称”改为“称呼”;(3)“全部”改为“全都”;(4)“48元”改为“若干”;(5)“弄璋之喜”改为“弄瓦之喜”。
【解析】 (1)“莅临”,是含有敬辞的书面语,特用于上级对下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用于此处不当;(2)“尊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句中导游说的是自己,不当;(3)因是广播稿,故“全部开放”中的“全部”与“全不”音同,会造成误解;(4)这是招领启事,不能涉及具体的金额;(5)“弄璋”是中国民间对生男的古称,生女孩以“弄瓦”称。
14.【答案】B
【解析】B项,“崔诗颔联写孤雁找到另一失群的雁,赶忙呼唤同伴到寒塘栖息,期盼它不要迟疑”对颔联内容的分析有误。孤雁从寒塘上空飞过,看到塘中自己的影子,以为还有另一只失群的雁,惊喜之下想飞下寒塘去呼唤,发现是自己的影子,故而迟疑。这联叙事,极写雁的“孤”与“苦”。故选B。
15.【答案】①崔诗以景衬情。关山洲渚,冷月低云,营造一种孤寂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雁孤寂愁苦之情;②王诗借形象(物象)传(衬)情。诗人用暖在窝里的鸡与游在池沟里的肥鸭子来反衬雁漂泊倦飞的痛苦之情。
【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本题是一道对比阅读题,要求分析两诗写雁,颈联有何不同。这是对描写物象手法的考查。崔诗“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的意思是: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这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淡的昏暗中飞行。“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
“低”字,一个“冷”字。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所以崔诗以景衬情。通过关山洲渚,冷月低云,营造一种孤寂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雁孤寂愁苦之情。王诗“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的意思是鸡窝里的鸡能长久的温暖,池沟里的鸭子能吃的饱长的肥。这里明显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暖在窝里的鸡与游在池沟里的肥鸭子来反衬雁漂泊倦飞的痛苦之情。
16.【答案】(1)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17.【答案】 D
18.【答案】 B
【解析】 “只能用于臣子对皇帝”错。
19.【答案】 D
20.【答案】 (1)然而受命登基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的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
(2)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
21.【答案】 君王在平定天下之后,出现了追求浮华、轻小远贤、逸豫享乐、贵珍奇而轻五谷的现象。(“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用自己的话把“反之”内容表述清楚即可)
【解析】参考译文
我看自古以来帝王创立国家,都想万代相传,把帝位留给他们的子孙。所以帝王安坐于朝堂,向天下布告政事。述及应遵之道,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论及人物,必然尊崇忠良而轻视奸邪谗佞之人;言及制度风尚,则会摒弃奢侈、靡费而倡导节俭、简约;谈及物产,则会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然而受命登基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的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不是因为高居天子的尊位,握有邦域的富饶,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掩盖,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损害而造成的吗?俗语说:“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所言确实不错啊。
陛下,您刚二十岁,便拯救乱世,平复天下,开创帝业。贞观初年,您那时正是壮年,抑制着自己的爱好,诸事节俭身体力行,邦域内外康泰安宁,于是国家进入了繁盛平和的大治时代。论功则商汤、周武也不能与您并列,论德则距尧、舜并不算远。我自从被提拔到您身边,已经十余年,每在殿下侍奉,多次见到圣明的旨意。您常常许诺仁义之道,信守而不放弃,俭约之志,将始终不渝地保持。一句话可以兴邦治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昔日圣言在耳,我怎会忘掉?而近年以来,昔日志向稍见乖违,敦朴、俭约之风逐渐不能坚持到底。现谨以见闻所及,列之如下:
陛下在贞观初年,淡泊无为,少私寡欲,清净的教化,能够远播边疆。再考察今日,这种风气逐渐衰落。听您的言论是远远超过前代圣明君王的,论事实却还赶不上一般君主。为什么这样说呢?汉文帝、晋武帝都不是上等明君,但汉文帝能辞谢千里马,晋武帝能焚毁雉头裘。现在您却从万里之外寻求骏马,从国外搜购珍奇之物,被道路上的人嗔怪,被异族轻视,这是逐渐陷于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一。
22.【答案】 B
【解析】 原文标点为:“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3.【答案】 D
【解析】 D项,“吴越”这里指的是像吴越这种世代为仇的国家。
24.【答案】 D
【解析】 D项,“直接明了”错误,这里作者用比喻手法言明君民之间的利害关系,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
25.【答案】①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明智的人呢!
②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水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26.【答案】 ①对比论证。善始与克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进行鲜明的对比。②比喻论证。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27.【答案】生活需要坚持不懈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持之以恒,绝不放弃;抗争到底,绝不妥协;坚持不懈,永不懈怠。坚持仿佛是一把利剑,只要你不断的锻造它,磨砺它,它就可以为我们披荆斩棘,可以助我们逆风飞翔,可以带我们翻山越岭,可以帮我们获取成功。
古人曾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为一名学生,尤其是一名高中生,我们每天过着朝五晚十的生活,每日沉浸在学习的苦海里,每月挣扎在难题的试解里,每年奋斗在成绩的排名里,这是何等残酷,何等辛苦啊!可是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会中途放弃,还是有很多人会甘当逃兵,还是有很多人会中途退场。
梦想是要奋斗的,成功是要努力的,幸福是要拼搏的,在学习的生涯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叶扁舟罢了,可能小小的一个浪花就会让我们葬身大海,永无翻身之日,也许只要一个小小的风暴就会让我们迷失轨道,永无出头之日。但是那又如何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倘若我们连这一点勇气都没有,连这点志气都没有,连这点坚持都没有,我们又有什么骄傲的资本,什么自豪的本钱呢?
试问,如果我们不继续坚持,不继续奋发,不继续前进,那我们这些年的付出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那我们的这么多年的心血到底值不值的呢?那我们这么多辛酸到底有没有用呢?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战役,更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如果我们有一点的胆怯,有一丝的懈怠,有一秒的退缩,我们就会失去主动权,甚至会失去姓名,沦为战争的牺牲品。而且我们的这种死亡是令人唾弃,令人不屑,令人瞧不起的,因为我们是逃兵,是懦夫,是胆小鬼。
坚持是一种勇气,坚持是一种毅力,坚持是一种精神,坚持是一种财富,坚持是一种成长,坚持是一种收获。这个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也没有白白得来的硕果,要想有所成,要想有所就,我们就必须脚踏实地的不断去奋斗,不断去寻求,不断去战斗。只有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才会酿造成功的佳酿,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坚持,才会取得辉煌的成果。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坚持就一定不会成功!王安石曾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所以,少年啊,请振作起来,请坚强起来,请强大起来,请坚持起来吧!
【解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主要强调做事情需要尽力。“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强调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题干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选取其中意思相关的语句分析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结合①②分析,可以从坚持、尽力等角度立意,如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坚持自我,成就自我等。结合④⑤分析,可以从人生态度角度分析立意,如做人需要有豪迈的精神;怀揣一颗积极进取的心;生活的进取与悠闲等。结合③⑤⑥分析,可以从处事角度分析立意,如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生活需要豁达等。
行文结构:如确定标题“让坚持谱写华章”。开头可以用优美的语句来写“坚持”,呼应标题,如“坚持似星点般的花火,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持似尖尖般的花苞,使春雨滋养静待花开”“坚持似一杯清茶,使心平静自如”等。然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如坚持似冰天雪地里的一片冬日阳光,一团火使人感到无比温暖;坚持是黑暗无边的点点星光,似一股沙漠中的清泉,使人看到生命的希望;坚持是大海茫茫的一盏航灯,使人走向成功,获得辉煌人生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坚持可以为我们披荆斩棘,可以助我们逆风飞翔,可以带我们翻山越岭,可以帮我们获取成功;蝴蝶的美是它日以继日的努力,古树的美是它日夜不断的吸取,成功的光彩是它背后留下血泪所铺洒的辉煌,让坚持之笔谱写人生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