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6课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同的一项是( )
A.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
戍卒叫,函谷举
C.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
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
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
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①②⑦B.
③④⑤
C.
①⑤⑦D.
④⑥⑧
4.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不能容于远近
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下列各项中,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人勿附于秦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
吾祖死于是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⑩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21)“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22)江南,安慰着诗人。
(23)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运用排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
B.文章前六段多次写到江南的“寂寞”,然后在第⑦段中笔锋一转,“就在这时,杜牧来了”,用反衬的手法写杜牧给江南美景带来了神韵。这里的“寂寞”指的是当时扬州的萧条。
C.“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
D.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7.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8.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三、语言表达
9.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两千多年后,在恢复重建的秦阿房宫遗址内,一部大型史诗乐舞景观剧《阿房宫赋》再现秦王统一六国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
②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短暂辉煌过后
③让观众穿越历史,重温两千多年前大秦王朝的荣辱兴衰
④他留给后人的,除了“兵马俑”的举世震惊
⑤还有对三百里阿房宫的无限遐思
10.用现代汉语,依照下列句式描写一个景物片段。要求:①造六个句子,围绕一个中心;②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解释的特点。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往今来,东方和西方的思想家都在思考着宇宙和人的关系,__①__,从源头开始就有非常大的不同。马克思曾称古希腊是人类文明健康的童年,__②__
,称为中国古代健康的童年。健康并不是讲当时没有战伐、__③__,而是指人们的思想比较贴近自然。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全诗语言平白质朴,沉郁顿挫,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13.诗人的情感中体现在尾联的“寂寥”上,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怎样表现的。
五、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人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绝,秦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杜牧《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刮脂油,亏老先生下手!”这首明民歌辛辣地讽刺了官僚豪绅巧取豪夺的丑态。其大意若借用《阿房宫赋》中的话说,那就是:官僚豪绅搜刮民脂民膏,已经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乙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抵御
D.佐当寇之韩、魏
寇:入侵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把“不赂者”分为两种类型,他们虽然因为策略上的某些错误招致灭亡,但都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B.苏洵先用事实论证,再用假设推理,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坚持用武力才能救亡图存,很有逻辑力量。
C.乙文从各诸侯国着笔,指出山东诸国如不惜代价去“厚韩亲魏以摈秦”,那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
D.苏辙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败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文章末尾戛然而止,含不尽感慨。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
知
出
此
而
乃
贪
疆
场
尺
寸
之
利
背
盟
败
约
以
自
相
屠
灭
秦
兵
未
出
而
天
下
诸
侯
已
自
困
矣
至
于
秦
人
得
伺
其
隙
以
取
其
国
可
不
悲
哉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苏洵在中认为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__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后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唐才子传·杜牧》)
[注]
①薄施尘露:
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B.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C.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D.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博士,古代所说的博士专指在太学中的任教者,其职能职责与现代的博士基本相同。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D.贤良方正,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
2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东都。
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推荐了他,让他参加了正科考试。
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因其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和杜甫的风格相似,被后人称为“小杜”。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2)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24.文中说杜牧“刚直有奇节”,请结合文意和杜牧的作品加以分析。
阅读课文,完成文后题目。
25.下列对课文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6.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文体,特点是“铺采摛文”,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B.“四海”与六合、九州一样,都是对一片广大区域的泛指。
C.妃嫔媵嫱,各有等级,这里指秦国王侯的宫妃。
D.“族”是古代的一种严酷刑法,是指一人犯死罪而牵连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
2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B.第一段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
C.第二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一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四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卒章显志。
2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29.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结尾要提到“后人”?
六、作文
30.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往往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述,以警喻当朝及后人。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如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就是如此。
请选择上述所学课文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1)文章不能偏离所选课文的内容。(2)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A、C、D和例句都是判断句,
B项是被动句。
2.【答案】B
【解析】 A项,“暴”应读“pù”;C项,“为”应读“wéi”;D项,“洎”应读“jì”。
3.【答案】C
【解析】 ②古义为“祖辈父辈”;③古义为“到了……地步”;④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古义为“它的实际数目”;⑧古义为“旧事”。
4.【答案】B
【解析】 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5.【答案】D
【解析】 A项,介词,引进对象;B项,“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介词,在;D项,与例句中皆是“比”的意思。
6.【答案】B
【解析】B项,“当时扬州的萧条”错,从引用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看,扬州当时是繁华的。从全文看,“寂寞”应是指江南佳妙处尚无诗歌高手吟咏,其情趣韵致正苦苦等待善解妙悟之人。
7.【答案】①杜牧的诗和江南的美是和谐统一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便于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情韵,与文中的抒情、议论协调统一,形成本文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③借杜牧的诗句充分展现杜牧的才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④借杜牧的诗句充分说明杜牧对江南的了解,为文题“杜牧的江南”提供了充分的证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文学作品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可以从诗词本身表达的内容、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的作用等角度加以分析。如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等。引用、化用杜牧诗句使得文章内容更为具体,别致突出文章的神韵感,增强文章的审美韵味,进一步突出美感,也使得文章具有文化厚重感;化用杜牧的诗句,使得文章更为具体,增强文章的特殊情趣,展现杜牧的才能以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和独特的创作才能,也照应文章标题“杜牧的江南”;借用诗句写出江南的特征,如“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写出江南的美妙。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8.【答案】①杜牧让长久沉寂的江南重新显现灵秀和浪漫。(或:江南因为缺少了杜牧而减少了神韵)。②杜牧读懂了多少人无法懂得的江南的美,并用自己的诗句定格再现了江南的婉约、繁华、神妙,让美丽的江南在岁月中留存。③长久失落的杜牧在江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杜牧的生命情感和江南融为一体。
【解析】题干是“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由此可见,这是一道信息概括题;又因为这句话在文首,所以解答此题,需要回到文本,将全文划分层次,并找出每一层次表达作者观点、情感、议论的句子,然后选择关键词进行概括。如根据文中的句子“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江南,安慰着诗人”“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即可概括组织答案。
9.【答案】②④⑤①③
【解析】统览各句后可知,这些句子是围绕“秦始皇的阿房宫”来叙述的,并且这五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写两千多年前,一是写两千多年后,前者包括②④⑤,后者包括①③,而②④⑤按照先后顺序应排在①③前,各句之间的小顺序根据语意很容易排列出来。
10.【答案】 (示例1)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奇的宝镜,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
(示例2)雷电豪雨图:墨黑的帷幕张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泪水滂沱了,那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七色的拱桥架起了,那是云端的彩虹。
(示例3)白雪松梅图:像雄狮,吼醒黎明,那是西风的颂歌;像明镜,晶莹璀璨,那是冰凌的盛典;像精灵,若即若离,那是飞雪的欢舞;像梨花,千树万树,那是落雪的严妆;像鹤顶,高洁超卓,那是红梅的芳姿;像战士,威武庄严,那是青松的身形。
【解析】 考查选用句式,兼顾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题目要求的三个要点是:景物片段、现代汉语、特定句式。第一点是内容限制,后两点是形式限制。根据示例,六个句子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但具体对象可随意。
11.【答案】 (示例)①可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②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中国的春秋战国之交 ③没有杀戮
【解析】 ①前一句谈“都在思考着宇宙和人的关系”,后一句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可见应该填转折的关联词语,前一句是“东方和西方的思想家”,后一句是“从源头开始”,可见话题应该是“东西方文明”;②前一句谈“古希腊是人类文明健康的童年”,后一句是“中国古代健康的童年”,可见话题应该是“中国的春秋战国之交”,自然的推断,应该填关联词语“那么”;③和“没有战伐”并列或更进一步,自然填“没有杀戮”。
12.【答案】D
【解析】D项,“沉郁顿挫”错误。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诗的前半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的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故选D。
13.【答案】①前面两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阳光和煦,积雪消融,芳草青葱,马声洪亮,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和眼前春风杨柳的青弋江,景色美丽,离人忧愁,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②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写友人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但自己的心情却像飘摇的旗帜一样,空虚无着,怅然若失,凸显了自己的寂寞惆怅。③尾联直抒胸臆。说两人同到宣州,却不能一同回京,独身回去的诗人会在良辰佳日倍感寂寞,将寂寥之情推向高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的情感中体现在尾联的‘寂寥’上,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怎样表现的”,需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寂寥”的。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尾联直抒胸臆,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抒发了惜别之情。
14.【答案】 (1)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5.【答案】 D
【解析】 寇:名词,入侵者、来犯者、敌人。
16.【答案】 B
【解析】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坚持用武力才能救亡图存”错。根据原文“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可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坚持用武力才能救亡图存”以偏概全。
17.【答案】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解析】 首先找到标志性虚词,如“矣”多放于句末,后面应断开;“而”多作连词用,多放句中,其前后有时应断开;“可不悲哉”是固定用法,前面应断开;最后再找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它们在句中多作主语和宾语,再找出动词和动词性词组,它们在句中多作谓语,根据句子结构特点进行断句。最后可断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8.【答案】 ①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得分点:“再”,两次;“连”,接连;“却”,使……后退)
②任由弱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秦国,那他们(韩魏)怎么能不屈服并归降秦国呢?(得分点:“委”,抛弃、放弃;“区区”,形容小;“当”,抵挡;“虎狼”,名词作状语,如狼似虎的;“安”,怎么;“不折而入于秦哉”,不屈服并归降秦国呢)
19.【答案】①相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②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为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解析】参考译文
乙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弱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秦国,那他们(韩、魏)怎么能不屈服并归降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20.【答案】 D
【解析】 “论列”
为动词,其后应有支配的事物,故与“大事”组合为一个动宾短语;“切”
是形容词,应描绘事物的某种状态,其前应有主语。
21.【答案】 B
【解析】 古代博士本为博学之士的通称。汉以前为君主的参谋或顾问,汉以后为执教于太学、传播经典学说的学官。另外,古代对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亦称博士,犹后世称人师傅。
22.【答案】 B
【解析】 B项,“一起推荐了他”理解不对,是吴武陵向崔郾推荐了杜牧。
23.【答案】 (1)侍郎您凭借着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声望,为明智的君主选拔人才,我怎敢不效绵薄之力!
(2)读书人中大多说杜牧粗疏放达,不拘泥于细节,然而我尊敬地依照您所指教的,不敢再改变。
24.【答案】 杜牧的“刚直有奇节”体现在敢于议论朝廷的大事,敢于严厉指斥弊端。他的散文《阿房宫赋》、诗歌《过华清宫》等,都是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佳作。
【解析】[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擅长写文章。当初考试没有及第时,来到京城,当时的主考官是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报告说:“侍郎您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声望,为明智的君主选拔人才,我怎敢不效绵薄之力!刚才遇见十几个文人进士,眉飞色舞,非常高兴地在一起读一卷文书,看他们读的文书,竟然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于是拿出文卷朗诵它,崔郾听了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求您给予这个人状元。”崔郾说:“已经有人了。”吴武陵说:“如果不行,就请求及第第五名。如果还觉得不行的话,就请求把见到的赋返还。”吴武陵的言辞面容激动严厉。崔郾说:“读书人中大多说杜牧粗疏旷达,不拘泥于细节,然而我尊敬地依照您所指教的,不敢再改变。”后来崔郾又举荐他为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举荐他做江西团练府巡官。又做了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被任命为侍御史,多次升迁到左补阙,历任黄、池、睦三州的刺史,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杜牧刚强正直,有奇异的节操,敢于议论朝廷的大事,指斥弊端尤其严厉。死时五十岁,临死前自己撰写墓志铭,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大多焚烧。他的诗作感情豪迈,言语大多惊人。认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把他们称作“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25.【答案】B
【解析】原文正确标点为:“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6.【答案】C
【解析】C项,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27.【答案】A
【解析】A项,本文旨在向唐朝当政者发出警告。
28.【答案】 ①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蛟龙?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②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玉,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是(他们)经过了多少代,从百姓那里抢来,堆积如山。
29.【答案】 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提到后人是为了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30.【答案】例文:
别被自己打败——《阿房宫赋》读后感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贪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克杰、陈希同、胡长清。他们一个个落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隆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解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时,考生要细读材料、细读题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本题要求从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中选择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注意是选一篇,不要综合立意,另外文章不能偏离所选课文的内容。考生要熟悉课文内容,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不能偏离文章的观点。《过秦论》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苏洵的《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写作方法:先概述课文内容,引出作文观点,然后按议论文写法作文。
立意:1.得人心者得天下——《阿房宫赋》读后感。2.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3.居安思危。4.戒奢以俭。5.别被自己打败。6.论仁义精神。7.苟且偷安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