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5月考前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5月考前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4:2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前两句写傍晚,天晴风歇,春寒的威力折损了,“折”字体现天气变化之大。
B. 上片后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描绘一幅淡墨素彩的画面,凸显梅花凌寒不凋的形象。
C. “绝胜”总结上片,言景物极美,“愁亦绝”育人之极愁,美景衬哀情,更显愁深。
D. 这首词借“梅”表达春夜倚楼之人思念远方之人的孤独寂寞之情,词调清婉含蓄。
15. 请赏析结尾三句妙处。
【答案】14. B 15. ①运用反衬。以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反衬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雁“知人倚、画楼月”,雁成了情感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增强了抒彩。③以景作结,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①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②时。
[注]:①漫:空,徒;一说莫,勿。②玉枕:玉制或玉饰的枕头,这里用为瓷枕的美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以“新月”起笔,暗点离愁主题,“又”字既状时间之长,亦透出苦涩。
B. “南飞”二字独成一句,语音短促且戛然而止,浓郁的秋思,令人过目难忘。
C. 下片强化了热切的盼望与冷清的结局间的矛盾,最终又回到残酷的现实中。
D. “还是”二字点出了主人公在秋意深重之时“凉生玉枕”的无限凄冷和幽怨。
15. 前人评此词“回环曲折,悱恻渐深”,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在本词中主人公几经波折,把难以派遣的忧愁苦闷逐层深入表现出来。
(1)由月下闻笛、大雁南飞念及行人,可是大雁已归行人未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2)由盼而未归转而期待梦里相逢以解相思,可梦中不知路在何方,倍加伤感怅惘;(3)由梦中寻而未得退而等待短信慰藉离情,可猜想信会迟迟不到,最终孤枕难眠,难以排遣的幽怨悲凉溢于言表。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南飞’……浓郁的秋思”错。诗人抒发的是由“秋思”引发的离愁别绪,而不是“南飞”引起的秋思。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上片写因月下闻笛、暮天见雁勾起对远人的怀念。下片诉好梦难成、佳音不来之幽怨,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怀念之情。
(1)“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借新月写盼望团圆之情,借“长笛”声托出离别之怨。月里环境的凄清,笛子声声的哀怨,撩拨思妇心头阵阵的离愁别绪。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倚楼观雁”,大雁南飞,浓郁的秋思,引动思妇的惆怅,由雁及人,大雁已归行人未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漫”字道出了一种盼归的徒然惆怅。
(2)“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写梦,“梦佳期”是美好的愿望,但是梦中的景象偏是关山路遥,两情阻隔;“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写盼书信,“应迟”,只是一纸短笺的期盼也是徒劳,写思妇那种越思越恨的心情。总之,这几句写思妇由盼而未归,转而期待梦里相逢以解相思,可梦中不知路在何方,倍加伤感怅惘。
(3)“还是凉生玉枕时”由梦境回到现实,陪伴自己的,惟有单调的玉枕与刺骨的凉意罢了。一个“凉”字,语意双关,写玉枕,写秋夜,更写尽了思妇心头的凄梦悲凉。
可见,思妇由梦中寻而未得退而等待短信慰藉离情,可猜想信会迟迟不到,最终孤枕难眠,难以排遣的幽怨悲凉溢于言表。
综上分析,在本词中主人公几经波折,把难以派遣的忧愁、苦闷逐层深入表现出来。
黑龙江省哈三中202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四首(其四)【注】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清军入湘,王夫之抗清兵败,投奔南明桂王(永历帝),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不以国事为重,依然大搞党争。王夫之极为愤慨,上书劾奏而与奸人结怨,后北走桂林投奔瞿式耜。本诗应是作者在南明永历政权军中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触物起兴,诗人从夜半风声起笔,继以“嘶”“惊”“壮”“鸣”等词,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
B. 五、六句言国家没有李广般英勇善战的将军,即便是现去培养也定是遥遥无期;国势衰微,北征计划也受阻。
C. 七八句同开头的热望形成鲜明对照,以眼前视觉形象凄清迷茫,反映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对抗清前途的看法。
D. 全诗在叙事、抒情中夹有议论,体现了诗人的识见与思考,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颇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15. 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诗的前四句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体现了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
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表达了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赏析能力。
B.“国家没有李广般英勇善战的将军”表述错误,国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内部争斗不断,没办法识人用人,表达的是对权臣弄权的谴责。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
中间四句写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眼前的视觉形象萧条、凄清、迷茫,反映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这种凄凉的客观现实同开头的主观热望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四句写诗人起衣彷徨,风鸣马嘶催人搏进的夜晚对于锐意进取者是“良夜”,但河汉西倾、天色将明,诗人以国忧未释而异常焦灼,心中抱负得不到施展而愤懑不平。
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西山兰若试茶歌(节选) 刘禹锡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注】①鹰觜:茶名。②宿酲:醉酒过夜仍然精神困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始二句,僧房、青竹、新茶几个意象的呈现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
B.见客人到来,主人振衣而起,亲自采茶,表现了主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C.茶香刚刚入鼻,便使昨夜的酒意消散了,以夸张手法表现茶的清香。
D.从采茶、炒茶再到品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唐代制茶的大致过程。
15.请对“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这两句进行赏析。(6分)
14. D【解析】“品茶”不是制茶环节。
15.①运用比喻:以松涛比喻茶水的鼎沸声,以白云比喻茶的雾气,以花比喻茶的泡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炒青烹煮以后的美妙效果。②运用拟人:“徘徊”以拟人手法,表现了茶的泡沫在茶碗中的动态效果。③视听结合:先写听到的煮茶的声音,再写看到的茶的雾气和泡沫,使人如临其境。(每点2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届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①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②。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③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④,相对永登楼。
注:①彭城:今江苏徐州。②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③素娥:嫦娥,此处指月亮。④王粲: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写出了《登楼赋》。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直接点出作者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
B. “去年东武今夕”“岂意彭城山下”两句虚实结合,“岂意”表现兄弟相逢的惊喜。
C.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两句写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引发作者的无限惆怅。
D.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明月有情还可爱,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15. 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写了本词回赠其兄。比较这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14. D 15. ①相同点:都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或彼此相思或彼此牵挂)②不同点:本词表达了作者与兄长久别重逢的喜悦,短暂相聚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担忧。“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表达作者与兄长久别重逢的喜悦;“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接表达了作者与兄长久别重逢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作者只怕会同王粲一样,面对着不得志的现实,却只得登楼望月,抒发壮志难酬的忧愁。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人的美好祝愿和旷达的情感。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冲刺模拟(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 故名。④莫:即“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照应题目,描绘了一幅孤城风雨图,集市中人家以蔬菜简单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小城生活的喜爱。
B.颔联触景生情,先写远景,浩荡江水迤逦山岭,看去像一双属玉鸟;再写近观的白鹭,“身闲心苦”则是诗人借鹭自喻。
C.颈联从邻舍行为写至自身想法,化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成语之义,含蓄表达了想求仕进、有所成就的态度。
D.本诗写景淡雅风致,用语清新奇峭,抒情含蓄委婉,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15.有评家认为此诗尾联“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了不凡心境”,请结合诗句对尾联思想情感作简要分析。(6分)
14.C; C项“表达了想求仕进、有所成就的态度”一说有误,“我适临渊不羡鱼”意思是并不羡慕鱼美可口。诗人反用成语之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15.①前一句写世事瞬息万变,人生也多无常,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生命虚无的伤感;②后一句写宁愿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表达了归隐之意;③但因为能将生命寄托在读书做学问的时光中而显平静洒脱,达观不俗。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冲刺模拟(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③,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巩:今河南巩县。洛:洛水。这里的巩洛,即巩县洛河注入黄河处。②伊:伊水,《水经注·伊水》中有“伊水出南阳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③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 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淡;落日余晖闪烁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故《唐诗别裁》中说:“寒树句画本,夕阳句画亦难到。”
C. 颈联动静结合,静写伊水岸边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动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从流飘荡处境相合。
D. 结构上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以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15. “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这句话与尾联的含义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6分)
【答案】14. C 【解析】C.“乘风北上”错,“雁初晴下朔风”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顺北风南下,句子中的方向理解错了。故选C。
15. ①诗人感觉自己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身不由已,表现出宦游的伤感。②诗人觉得自己既非巧者,又非智者,只是无所求的无能者,面对衰颓的国势,借自嘲表达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情。③诗人觉得辜负分别时朋友对自己的期望和嘱托,表达悲慨和愧疚之情。(每点2分)
【详解】首先理解《庄子》“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这句话的含义,意思是,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而自由遨游的人。然后结合尾联理解,“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意思是,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由此可知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叶扁舟,借扁舟之不系,轻轻带出“心”字,表达自己宦游的伤感和无能为力的无奈,以及辜负朋友期望的惭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