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月。
人从未比在太空行走时显得更为渺小或更为伟大。
——〔美〕蔡斯:《视野》
卡尔萨根
宇宙的边疆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与说明顺序
2、合作探究掌握解说词的特点,明确其中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
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等。
解说词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请归纳一下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从说明顺序上看,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介绍的。
第一部分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星系;
第三部分介绍恒星;
第四部分介绍行星和太阳系;
最后回归到人类的家园。
由远到近,空间顺序
宇宙
星系
恒星
太阳系
地球
2、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1)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4)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完成下面的表格。
3、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①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它是一个无限永恒的时空。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只是它的一个地方,而绝不可能是“典型”的。
②宇宙真空中,广袤、寒冷、荒芜而又一片黑暗。
③“整个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
④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必定有许多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
⑤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对人类的认识: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的;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4、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
强烈的议论和抒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
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5、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文中又说宇宙是无穷的,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疆,文题是否矛盾?
有,
是暂时的;没有,是扩张的;
人们每探索一步,边疆就扩大一步;
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不矛盾,目前所探测到的最远世界是总星系,总星系的半径是100亿光年,也是目前我们心目中宇宙的大小,但100亿光年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然是天文学之谜,因此,文题仅指目前人类所探测到的宇宙的范围。
6、语言探究
赏析下面的句子
(1)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运用比拟、象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这样的道理: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作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开发、利用。同时也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运用拟人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7、《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这两篇文章分别属于学术著作和科普作品,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①表达方式方面。《自然选择的证明》以举例论证(举例说明)为主。作为学术著作,内容学术性强,有理论高度,作者在论述时,运用举例子阐述观点。如“拿鸟类来说,……”“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鸫类,……”。
《宇宙的边疆》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本文作为科普文章,为了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感染观众,运用了议论和抒情。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②语言风格方面。《自然选择的证明》作为学术著作,本文用词准确,表达严密,表述严谨。如“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这类确凿的观点,说得非常肯定;“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中的“极为可信”,强调了可信的程度,但仍不是定论,语言表述非常严谨。
《宇宙的边疆》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毫无干涩、枯燥、板滞之感,而是很直观、形象。这与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无关系。如“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这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形象地揭示了恒星种类各异的旋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