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1)

文档属性

名称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5:2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七课
习题练习四(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屠呦呦兴高采烈地回到北京,满以为胜利在望,不想一连串儿的麻烦在等着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不可用于人类。有人背着屠呦呦,把不知从哪弄来的、带有挥发性的东西喂给猫狗吃,让军代表看猫狗食后抽风的模样,以证实屠呦呦所制药物的危害性。有人还就相信了这种诽谤。
①接着有人贴出大字报
②公开声称屠呦呦实验工艺有问题
③烧毁很多设备
④首先是在屠呦呦中午离开实验室时
⑤实验室内莫名其妙地着了一把大火
⑥青蒿提取物有毒
A.
③①②⑤⑥④   
B.
④②①⑥③⑤
C.
③④⑥⑤①②   
D.
④⑤③①②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时间最长、接受最早、影响最深的教育。(     ),因为家庭教育对孩子青少年时期的“三观”的形成有着__________的定位作用。
家庭教育的技巧并非__________,无章可循。关键是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要精心营建一个高质量的家庭。和谐型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孩子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孩子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孩子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专制型家庭往往扭曲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__________或逞强霸道行为。在溺爱放任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孩子成为青少年生活时期的主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为人父母万万不可以任何借口忽视或放弃家庭对孩子的定位作用。抚育孩子成长是每位父母__________的责任,父母虽不能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但父母完全有能力奠定好孩子通往未来的根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接受最早的教育。
B.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C.
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D.
根据调查数据,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接受最早、影响最深、时间最长的教育。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庭是孩子心智健康成长的乐园,也应该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B.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应该是孩子心智健康成长的乐园
C.
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
D.
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举足轻重 高屋建瓴 畏葸不前 义不容辞
B.
不可或缺
高屋建瓴
望而却步
在所不辞
C.
举足轻重
高深莫测
望而却步
在所不辞
D.
不可或缺
高深莫测
畏葸不前
义不容辞
5.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贪婪(lán) 湮没(yīn)遐想(xiá)
撒手人寰(huán)
B.
惊诧(chà)
杜撰(zhuàn)
踪迹(jī)刨根究底(páo)
C.鄙视(bǐ)
威吓(hè)栅栏(zhà)
冷嘲热讽(fěnɡ)
D.
浩瀚(hàn)
怪诞(dàn)漆黑(qī)
争妍斗奇(yàn)
6.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暇 瑕疵 高深莫测 困惑不解
B.
波澜 谰言 五采斑斓 截然不同
C.
冲刷 神密 微乎其微 汹涌不息
D.
漫游 欣慰 自明得意 奇形怪状
7.选出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

A.
遐想:胡思乱想。
B.
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
C.
浩瀚:(书)广大;繁多。
D.
畏葸:畏惧。
8.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
②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③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
④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
⑤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
A.
①④③⑤②
B.
③②⑤①④
C.
①④③②⑤
D.
②③⑤①④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吴有训: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胡家尧
1897年4月26日,吴有训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在私塾求学期间,由于先生是一位比较新派的人物,他受到了西学启蒙教育。1916年7月,他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学习。在这期间,他有幸在物理学家胡刚复的引导下接触到与X射线有关的基础知识。1921年,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
芝加哥大学是美国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物理学家康普顿在这里任教,吴有训来到芝加哥大学后拜康普顿为师,在他的指导下从事X射线问题的研究。
康普顿提出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由于实验证据还不充分,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当时着手进行这一实验的科学家很多,吴有训此时恰好在实验室跟随康普顿进行研究工作,他用非凡的实验才能,设计出最佳实验配置后,陆续使用多达l5种不同的样品材料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无一不与康普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他的工作得到了康普顿本人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他把吴有训所获得的15种物质X射线散射光谱与他自己的那张石墨散射谱,一并收入了他的专著《X射线与电子》中,作为其量子散射理论的主要实验证据。
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另一项重要证明工作,就是用实验消除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X射线专家杜安尼及其助手克拉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质疑。此外,吴有训在发展康普顿散射理论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他用精确的实验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比率问题,第一个对这一比值进行严密的定量测量。
1926年,吴有训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谢绝康普顿教授的挽留回国。1928年8月,他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邀请到清华任教。当时,我国的物理学科研究还处于草创时期。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进行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物理研究的先河。但即便是具备当时国内最好研究条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仍然不能满足吴有训开展实验的要求,他只好改变研究方向,以物理理论研究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1930年10月,吴有训在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论单原子气体全散射X射线的强度》,这是中国物理学家最早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之一。以此为起点,吴有训对X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强度、温度对散射的影响和散射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吴有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自1926年起,吴有训辗转任教于上海大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前后长达20余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而且他的教育实践也为后辈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吴有训虽然倡导学术独立,但他决不自我封闭,而是极力促进科学的交流。正是由于吴有训等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高水准研究工作,引起国际科学界同行的注目,促成了当时许多国际大师级物理学家来华访问讲学。1935年7月,现代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狄拉克应邀来华;1937年初,国际物理学界哥本哈根学派领袖、丹麦物理大师玻尔应邀赴清华作了有关原子结构方面的报告。这些大师的演讲,使清华师生增长了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
此外,吴有训亦重视国内校际及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他本人曾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外校兼课,也组织学生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参观学习。这些活动和措施,对清华物理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积极推动恢复研究院和留学考试,亲自参加研究院的教学指导,并主持留美入学考试,大批优秀青年学子因此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其中汪德熙、胡宁、吴仲华、黄家驷、杨振宁、洪朝生、何炳棣、李政道等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
(摘编自龚明俊《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
9.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0.吴有训因为哪几个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11.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吴有训在培养后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关于进化论的讲演
[英]赫胥黎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
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象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
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
1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下列各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豆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质与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相似。
B.“豆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质和人类的进化过程都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的特点。
C.因为“豆秆”与人类的文明史发展过程十分相似。
D.以一个儿童故事开头符合科普文章语言平实的特点,使这篇科学演讲更生动,更能吸引听众。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棵豆子”表面看起来是无生气、简单的,可是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就会表现出十分惊人的活力,茁壮长大。
B.作者认为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
C.“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象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句话暗含了作者对科学探索的态度:科学是严肃的,不可用诗意或想象。
D.本文运用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把要说明的对象生动准确地解释出来。
14.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三个画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15.按照要求,品味选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①文中加线的词语“大部分”“仅仅”有什么作用?
②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述上有什么区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作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16.下列对李济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他还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B.他有正直的人品和对考古学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
C.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D.他为中国考古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人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
E.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18.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语言表达
19.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反物质”作出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爱因斯坦的工作使一种称之为反物质的新型物质成为可能。
②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
③反物质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湮没,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④反物质由反粒子组成。
反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的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在那青涩的年代,是恩师郑重的交代为我们纠正了偏离的航向,是老师有劲的双手托起我们灿烂的明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四、作文
21.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请以“我们眼中的人类“为题,写一篇600—800字的作文。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首先”一词看,④在最前面,这就将A、C项排除;先是实验室着火,然后才会“烧毁很多设备”,故⑤在前③在后,又因为④中提到“实验室”这个信息,可见⑤③紧接④后。这就排除了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属于句式杂糅,应改为“调查数据显示”或“根据调查数据”;“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之间有层递逻辑关系。
3.【答案】B
【解析】注意句间的逻辑顺序,C、D两项表述过于直白,不如借助比喻手法,增强形象性和说服力。
4.【答案】D
【解析】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向前。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5.【答案】C
【解析】A项,“湮”应读yān;B项,“迹”应读jì;D项,“妍”应读yán。
6.【答案】A
【解析】B项,“采”应为“彩”;C项,“密”应为“秘”;D项,“明”应为“鸣”。
7.【答案】A
【解析】A.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8.【答案】B
【解析】先说鲤鱼,再到“我”。标志性的词语有“鲤鱼们的一生”“它们……意识到……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超过了它们的……”等。
9.【答案】①设计最佳实验配置,使用多种样品进行散射实验,证实了效应的广泛适用性;②用实验消除了美国哈佛专家及其助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质疑;③用精确的实验第一个对康普顿散射光谱的相关能量比率进行了严密的定量测量,发展了康普顿散射理论。
【解析】解答类似题目要找到相应的阅读区间,就本题来说阅读区间集中在第3段,第4段,第5段,抓住这几段筛选即可。
10.【答案】①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研究的先河;②理论研究方面:是中国最早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物理学家之一,对诸多物理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③教育实践方面: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并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教育经验。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审清题干中“哪几个方面的突出贡献”,答题时意味着要答清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几个方面,二是突出贡献。分析全文可概括出三个方面:实验研究方面,理论研究方面,教育实践方面。然后写出相应的贡献即可。
11.【答案】①推动国际交流,使清华师生增长了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②推动国内校际及研究机构间的交流,推进了清华物理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③推动恢复研究院和留学考试,使优秀青年学子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中“培养后辈”这一关键词,然后回到原文找到相应区间加以概括。抓住第7段最后“使清华师生增长了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第8段最后“这些活动和措施,对清华物理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第9段中“他积极推动恢复研究院和留学考试,亲自参加研究院的教学指导,并主持留美入学考试,大批优秀青年学子因此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12.【答案】D
【解析】“符合科普文章语言平实的特点”错误。
13.【答案】A
【解析】B项原文说“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C项“科学是严肃的,不可用诗意或想象”错误;D项原文没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4.【答案】句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已经长成的植物(这株豆子)比喻作巧夺天工的大厦,把这株植物(这株豆子)的凋谢比喻作大厦的倒塌,既准确地解说了植物(这株豆子)的生长与凋谢过程,又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非常生动而形象。句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植物由胚芽开始的成长过程比喻作一把折扇逐渐打开的过程,又比作不断向前展宽的河流,准确地解说了植物生长的循环表现,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使听众、读者能听易懂。句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宇宙状态”比喻作“所有的战士都依次”“阵亡”的“斗争的一幕”,准确地解说了“宇宙状态”这一抽象概念,揭示了宇宙永恒而持续不断发展进化的特点,采用的喻体生动形象,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科学实验表达效果。
15.【答案】①两个副词从范围上起了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②第一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的特点,简洁地说明了鲤鱼与我们生存的两个空间。第二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的特点,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述了鲤鱼“科学家”对另一空间世界的否定。
16.【答案】B
【解析】这不是他的贡献。
17.【答案】BE
【解析】A项关于去河南、山西和山东的原因,原文并无表述。C项张光直没有在安阳接受过训练。D项这句话是想说李济去了台湾之后,他在中国考古学界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因此说“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不准确。
18.【答案】①他被称为“学阀”的原因:他崇高的学术地位。他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独特的个性。他相当固执,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甚至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可恶”。②他“迷人”的原因:他杰出的贡献。先后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以及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人格力量。对事业充满热爱,并一直为此而努力,对真心为学的人会给予最大的帮助;对故园充满热爱与眷恋。
19.【答案】(反物质是)一种由反粒子组成,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将会湮没,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的新型物质。
20.【答案】①“交代”改为“嘱托”;②“有劲”改为“坚实”;③“高足”改为“学生”;④“斧正”改为“指出”;⑤“鼎力”改为“全力”。
【解析】“交代”一词比较普通,难以与前面的“郑重”搭配,可改为“嘱托”,以示尊重。“有劲”是口语化表达,应改为书面语。“高足”是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用于学生自称不妥。“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用在此处不合语境。“鼎力”是敬辞,表示请托或感谢,用于此处表示自称不妥。
21.【答案】我们眼中的人类---来自一只小蚂蚁的观察
  
我是一只每天生活在胆战心惊中的小蚂蚁,为什么说生活在胆战心惊中?因为从我一生下来,人类一看见我们,就想尽办法把我们至于死地。我到今天也没有看见,一个看见我们却不把我们至于死地得人。我曾经想过,人是不是最可怕、最恶毒的动物呢?希望不是,是因为我想总有一天,人类会觉得把我们至于死地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他们知道自己错了就会立即改正,永不在犯这样的错误(我也不太肯定,人类不在把我们至于死地。)我们也会原谅他们,而不是跟他们斤斤计较。
  
我也有一段生活是在快乐中度过的,就是一些好心的小朋友们天天给我们带来好吃的东西,比如说:面包、饼干、蛋糕等等……好吃的东西。我们非常感激和喜欢这些小朋友们,他们天天给我们好吃的东西并且跟我们一起玩耍,虽然这些小朋友们平常跟我们在一起,在我们眼里是庞然大物,但我们一起相处的时候,他们在我们的眼中就变成了跟我们一样小的动物。终于有一天,这种幸福里我们而去,这些小朋友们搬家了,他们再也不能陪我们玩耍、给我们那种美味了。
  
原来的生活又回来了(胆战心惊中的生活),我讨厌人类。假如,有一天,一位神仙来到我们蚂蚁住的地方,我就会向他提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就是请神仙把我们把我们蚂蚁变成人类,让人类变成蚂蚁。我为什么这么想呢?因为我们也想让人类来感受我们的痛苦。
  
有一次,我得好朋友胖胖(它长得很胖,我们就叫它胖胖。)告诉我。在人类的校园里生活太痛苦了(它生活在校园里)我问它为什么?它说:“校园里的孩子,见到我们就要把我们拿起来拈死或着踩死。”我们连逃跑的来不及。
  
我们太恨人类了,人类就不能不把我们至于死地?还有别的小动物?请给我们一个和平、安宁的家园吧!
【解析】要以动物的角度写人类。带点科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