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八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唐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次高峰, ① 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 ② 建筑物的保存极为艰难。日本人曾断言,中国 ③ 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人们 ④ 到日本奈良去。 ⑤ 梁思成始终有一个信念,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存在。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不再免遭轰炸所作出的努力。
B.
近3500多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C.
成都锦里民俗休闲街,是首座成都市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它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D.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梁思成建筑奖是为了激励我国建筑师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设计创作、提高我国建筑设计水平而设立的,是中国建筑师的______成就奖。
(2)由于价格一泻千里,多年来习惯了轻松赚钱的经销商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______危机。
(3)评论认为,在领导人换届后,新华社首次如此详细______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是新一届领导人新作风的再次展现。
A.
终身 营利 披露
B.
终生 盈利 披露
C.
终身 盈利 透露
D.
终生 营利 透露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抱厦(xià) 翘起(qiào)翘首(qiáo)
言简意赅(ɡāi)
B.
屋脊(jī)帷幕(wéi)埋怨(mán)
砖石墁地(màn)
C.
接榫(shǔn)
点缀(zhuì)辍学(chuò)
凤毛麟角(jiǎo)
D.哺育(bǔ)
门槛(kǎn)穹窿(qiónɡ)
洗洗涮涮(shuàn)
5.下列词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居高临远
卓尔不群
能言善变
B.
聊以慰藉
斩钉截铁
回长荡气
C.
卧心尝胆
毕恭毕敬
凌风出尘
D.
惊天动地
义愤填膺
拔木转石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6.下列对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从中国人民在长期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考验,而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7.关于选文最后一段“可译性”的理解和论述,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和对比法。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不同民族创造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尽管形式可能不同,但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
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但都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只不过西方建筑体系很早将砖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C.中国建筑往往采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不同,但是其“内容”是相同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梁思成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陇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画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360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800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花窗这样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2.下列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给人的美感。
B.“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感受。
C.“欲扬先抑”在文中的意思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
D.“‘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互不和谐,相互减色。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但是语言却华丽生动,这种语言读来使人感到亲切,作者就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使读者欣然接受他的观点。
B.选文采用排比、设问、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内容上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C.作者先谈了音乐、绘画方面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问题,接着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谈建筑的重复与变化问题,因为作者的重点是要谈建筑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问题。
D.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
14.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________极不相同的体形,________极不相同的情感,________极不相同的问题,________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5.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法”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6.选文主要使用了一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并说明它的好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解决 表达 构成 创造
B.表达 解决 创造 构成
C.表达 解决 创造 构成
D.构成 表达 解决 创造
18.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是什么?
19.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梁思成: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建筑学界一代宗师。1961年,他撰文教导清华学生“求学问需要精,但是为了能精益求精,专的更好就需要博。”“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
1901年4月于日本出生时,其父梁启超流亡日本。梁启超给他取名“思成”,希望他多思而事业有成。
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一家回国,先住天津,后搬至北京。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求学期间,梁思成才华出众,爱好广泛,对音乐、美术、体育都有浓厚兴趣,还是学生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中,他是清华“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等社团的中坚分子。一次,梁思成和同学进城宣传被拘,他与其他人一起坚持斗争,迫使军阀政府派一名参议员当众道歉,在军乐队护送下凯旋回校。由于他具有冷静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同学誉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1923年梁思成于清华毕业,1924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建筑,开始了作为建筑家的光辉生涯。梁思成出生后在学校和家庭里都受到深切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外求学时,他看到外国博物馆收藏着不少被帝国主义掠夺去的我国文物珍宝,看到许多西方国家对古代建筑文物都有妥善保护并有专门机构进行长期而系统的研究,而仅有的几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著作都是外国人写的,深感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写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动荡岁月里,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他们的同仁,以简陋的交通工具,奔波于穷乡僻壤与山峦沟壑中,从事艰辛的古建筑踏勘与测绘调查,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开拓性的工作。他坚持调查研究,从总结匠人抄本经验起步,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法,记录整理古代建筑遗产,成为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克服种种困难,历经数年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著作,迄今此书仍以其选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炼而独树一帜。同时他还用英文撰写了《图像中国建筑史》等。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历史学家的翘楚。
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培养、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才,他经常说“君子爱人以德”,并以满腔热情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普遍爱戴。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他对文化的理解并非狭义的限于某些学科,而是涉及到更广更深的领域。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建筑师的认识领域要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是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他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认为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形成“半个人的世界”,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在建筑系课程设置上,他有意识地加强专业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认为学术修养要博精结合,“‘专’不等于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牛角尖’里”。“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门学科,就有必要对和它有关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否则想对本学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
梁思成先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结出了丰硕成果,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就是对先生最好的汇报。
(选自《梁思成: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为学生运动领袖,梁思成有冷静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同学们誉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这与他才华出众、爱好广泛有关。
B.梁思成能与同仁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式,记录整理了古代建筑遗产。
C.梁思成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深厚的人文素养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D.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熏陶,深厚的人文素养为梁思成有所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他对广大学子在求学修养上提出的要求。
E.
梁思成用英文撰写的,迄今仍以其选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练而独树一帜。
21.如何理解“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学家的翘楚”这句话的含意。
22.请简要概括梁思成为中国的近代建筑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三、语言表达
23.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可欣赏。不仅“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的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针对下面材料中相关方面所谓“保护性拆除”的说法予以驳斥,要求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波未息,网友又爆料重庆蒋介石行营被“保护性拆除”。针对公众的质疑,相关方面回应称,正在进行的拆除性施工,是文物保护项目的一部分,是对旧址的“保护性拆除”。
四、作文
25.请你模仿本文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就你所熟悉的某一地域的建筑,以“××民居(如北京、山东、四川等)”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科学小论文。
答案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解析】A项,“不再”与“免遭”否定失当,删去其一;B项,“近3500多年来”自相矛盾,应删去“近”或者“多”;C项,语序不当,“首座”应移至“成都市”后。
3.【答案】B
【解析】“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适用于人或是物;“终生”,一生,多就事业说,只能用于人。“营利”简单讲就是经营赚钱,即经营后获得的所有利润,不扣除成本等资费。“盈利”是填平成本等资费后,获得的纯利润。“披露”指公开发布,公开发表;也指对某事或某人的揭发,是主动性质的、带有检举性质色彩。“透露”指的是对某事或某人的公开,有时是被动的,即无意的公开。
4.【答案】D
【解析】A项,“厦”应读“shà”;B项,“脊”应读“jǐ”;C项,“榫”应读“sǔn”。
5.【答案】D
【解析】A项“变”应为“辩”;B项“长”应为“肠”;C项“心”应为“薪”。
6.【答案】B
【解析】A项将概括的范围由建筑而无限扩大。C项仅仅是比喻性的描写,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D项缩小了概念的范围,不仅仅是木材结构。
7.【答案】A
【解析】A项,结合文本最后一段内容分析可知,这一段没有运用对比法来论证。“这许多例子说明”干扰性较强。
8.【答案】C
【解析】原文是说中国建筑和西方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然后出现砖石结构,所以C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A项答题区间在第二段第三句“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选项说“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扩大范围。B项由第三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激活发展活力”“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妨害城市发展”可知正确。C项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二句“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选项说“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混淆是非。D项“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误,全文只在末尾说“是意义重大的”,并没有关于“根本原因”的议论,选项属无中生有。
10.【答案】C
【解析】“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错误,文中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分析了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以第三段为例,本段分析了“制度弹性”这个概念的正反两面,即“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以及其反面的动态发展,即“过于注重……”;但是没有分析正面的动态发展。
11.【答案】A
【解析】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可以抓住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几个主体段落的起始句和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等,这些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读全文,作者是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并列来谈的,并未谈及前两者跟后者的关系,所以A项的说法无中生有。
12.【答案】C
【解析】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
13.【答案】C
【解析】A项,语言“华丽生动”错误,这里应该是浅显易懂,朴素如话家常;B项,“设问、夸张”错误;D项,“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错误,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14.【答案】“千篇一律”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变化。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辨证统一体。
15.【答案】“特征”是中国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的很鲜明的表面化的标志,而“文法”则是中国建筑遵循的规则和惯例,是内在的规律。
16.【答案】作比较。把中国建筑和中国的文章作比较,具体生动,易于读者理解。
17.【答案】D
18.【答案】中国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19.【答案】 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害,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解析】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不难判断。第一句“对……抱有敌意”这显然是将金星当作人来写了,第二句中的“小飞船”“触了点礁”“漏了些水”“拨正航向”“弃船”是一连串比喻。
20.【答案】DE
【解析】D项,“也是他对广大学子在求学修养上提出的要求”有误,文中无据;E项,“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古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迄今仍以其选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练而独树一帜”错误,原文“历经数年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著作,迄今此书仍以其选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炼而独树一帜。同时他还用英文撰写了《图像中国建筑史》等”。
21.【答案】“翘楚”原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李约瑟的评价高度赞扬了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理解“
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学家的翘楚”这句话的含意,首先要解释“翘楚”的含义,即杰出的人才;“中国建筑学家”是说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研究方面的成就。
22.【答案】①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并培养、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才。②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他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后学者。③他的“理工和人文结合”的教育思想改变了建筑系课程的设置,“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清华学子,使后来的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
【解析】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到文中相应的位置去筛选信息,如在本文第6段,“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培养、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才”;第7段“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等;
23.【答案】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 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24.【答案】(示例1)这是冠冕堂皇的托词和借口!实际上是借保护之名,行毁坏之实。(对偶)
(示例2)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既然拆除,何来保护?(反问)
25.【答案】陕北民居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因而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一头连着炕,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窗外贴有窗花,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解析】①应注意观察当地的房屋建筑的风格特色,可以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②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结构要有条理;③语言应简洁、严密、明晰,同时可用一些比喻,以增强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