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5:2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九课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
A.
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B.
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C.
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D.
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汉代陶塑在艺术风格上没有直接继承秦代的具象写实,汉兵马俑较之秦兵马俑,在形式处理上“取大势去繁缛”,不造作不雕饰,________。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因为汉代生产技术的落后,而是因为受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的影响。
A.
虽然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但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
B.
虽然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但反而有了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C.
只有没有了自然朴拙的亲切,才会有一种精雕细刻的精致
D.
即使没有精雕细刻的精致,也会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3.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画里常写空山,一人观竹听风。人问空山何在,空山即是心中。
B.
风中孤雁南去,无端生出闲愁。秋山秋水伴我,何人在你心头?
C.
秋水时深时浅,春色有淡有浓。年年来此树下,心情总是不同。
D.
关河万里萧索,心中三分寂寥。闲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①__________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②____________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A.
B.
C.
D.
5.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袅袅(niǎo)    招徕(lái)橘颂(jǔ)
不落言筌(quán)
B.
征戍(xū)
缠绵(mián)
疏朗(lǎnɡ)
接踵而至(zhǒnɡ)
C.
寒砧(zhēn)
漂泊(pō)
皎皎(jiǎo)
心有余悸(jì)
D.迢远(tiáo)桅杆(wéi)
窸窣(sū)蛊惑(ɡǔ)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6.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7.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8.如果屈原在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
9.试对司空曙的四句诗作鉴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水墨文字
冯骥才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②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③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④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⑤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⑥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⑦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象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⑧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关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上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象。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⑨是绘画的偶然性。然而,绘画的偶然性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写作中那些想象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人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大家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⑩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人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11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10.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文章题目“水墨文字”的作用?
11.文中作者指出“绘画”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12.探究文章第11节画线句子“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说”,也称“杂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属于文学性杂感性的论说文,目的在于说明一个道理。刘勰说“说者说语”,明代吴讷等人引证字书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从大量的“说”体文章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说:“说”者,说说谈谈之谓也,“杂说”就是“杂谈”。它的内容广泛,可就一事、一物、一景生发开去,为之一说;它的形式多样,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可以议论为主,“与论(即议论)无大异也”,也可以记事、写景为主,写得与抒情散文难以分辨,或者与杂文、小品文类似。但其形式无论如何自由,其目的都在于说明道理。这是“说”的一个鲜明特点。如南宋林景熙的《蜃说》,绝大部分篇幅是对蜃楼幻景的描写,但其最终目的是以蜃楼为喻,说明人世繁华像海市蜃楼一样虚幻,瞬息即逝,从而抒发对宋朝覆亡的慨叹。《爱莲说》也是这类文章,貌似描绘莲的形象,赞美莲的品格,实则借说明爱莲的原因进而说明当时世俗的污浊,抒发作者不与世俗合流而洁身自好的情操。它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似以记叙描写为主,但又无处不是在说明、议论和抒情。“予独爱莲之……”一句便是突出的例证。
“说”来源于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词,为能打动读者,使其因有所领悟而心情愉悦,它重技巧,尚文采,陆机说的“说炜晔而谲诳”,刘勰说的“言咨悦怿”,“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辞”等语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说”的又一特点。因此,它是具有文学色彩的论说文。
文言文中的“说”这一文体的发展大体可以《文心雕龙》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其前,限于谈论政治,解释经义;其后,特别是唐宋以来,内容有了重大突破,涉猎到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人们所称谓的“说”主要是指后者。清末林纾认为《马说》和《捕蛇者说》是“说之变体”,就表明了这一突破和发展。现代的杂文、小品文以及说明文就是由“说”发展演变而来的。“说”与这些文体有共通之处,但不应将它们混同起来,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历史范畴的概念。不能把“说”称为杂文的另一个原因是:古今杂文的概念有所不同,在古典文学中杂文是与“说”等文体并立的一种文体,是指“说”等文体之外的杂著,即杂体文章。
13.刘勰说“说者说语”,综观全文,对这种解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就是“杂说”、“杂谈”,即“杂文”。
B.“说”的解释与吴讷的“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意思相近。
C.“说”就是喜悦的意思,来源于战国策士游说之辞,目的在于使人悦服。
D.“说”是一种论断事理,具有文学色彩的议论文。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一篇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说”,以它为界可以把“说”这一文体的发展大体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B.现代杂文与古代的“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古今杂文的概念不同,“说”不包括古典文学中的“杂文”。
C.现代的杂文、小品文以及说明文与文言文中的“说”有共通之处,因为这些文体是由“说”发展演变而来的。
D.“说”的形式灵活自由,可以议论为主,与议论文类似;可以记事、写景为主,与抒情散文类似。
15.结合上下文,列举“说”这一文体的两大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7时左右,家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的卡片,且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张鸣说。
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也能让人觉得“高洁”。
“他很干净。”张鸣评价说,“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这样的笑容已经成为历史。2019年10月4日黄昏,林庚由保姆陪伴,又一次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边。很快将是中秋,他有些失望地说:“怎么月亮不圆啊?”
“快了,后天就是中秋了。”保姆答道。
“好,到时候我们出来看月亮。”林庚有些高兴地说。这天晚上,他在燕南园62号的家中,永远地离开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6.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从全文来看,这些“精神财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7.“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18.文章引用了很多人的话,这对表现林庚有何作用?
19.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这句话对你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岁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实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们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2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21.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2.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23.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语言表达
24.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如“木叶”与“落叶”一样耐人寻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在下面的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100字左右。
第一组:明月  杨柳  杜鹃  ——凄婉 哀伤
第二组:落日  大江  远山  ——雄浑 壮丽
选择第______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根据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
四、作文
26.请运用“易水送别”或《包身工》里的场面描写方法,描写一个晚上停电时的场景。
要求:
(1)抓住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合。
(2)运用语言描写,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4)200字以上。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要达到诗句的对仗工整,上下句之间对应词语之间要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本题我们只从结构上看就能选出答案,A项,“霜景秋”为名词加名词形式,“倚红楼”为动词加名词形式,故排除此项;B项,“青云”为偏正式,“梦到”为主谓式,故排除此项;C项,“白沙翠竹”为并列式,“相送柴门”为动宾式,故排除此项;D项,完全符合对偶句的要求。
2.【答案】B
【解析】题中空格前文是“不造作不雕饰”,是事实,后面用“虽然”,不用“即使”,“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和前文的“不造作不雕饰”语意承接。
3.【答案】B
【解析】A项,“空山即是心中”应该是虚,不应出现在画面中;C项中“年年来此树下”;D项中“闲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都是实景,画面中应该出现,可是画面中没有。由此选B。
4.【答案】A
【解析】B、D两项②句均为陈述语气,且语意同文段主旨有悖,由此可排除这两项。据①句后面阐述引文的意义,可推知应选A。
5.【答案】D
【解析】A项,“橘”读“jú”;B项,“戍”读“shù”;C项,“泊”读“bó”。
6.【答案】①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②暗示诗人的情感;③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要理解“木”的暗示含义,需要理解文章内容,逐条筛选信息。结合文本内容“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7.【答案】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不同的特点来分析。结合“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分析可知,木叶有清秋的绵密、干燥感。结合“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分析可知,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结合“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疏朗与绵密的交织”分析可知,落木干燥、空阔。
8.【答案】“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
【解析】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此题需要从文中筛选出“木叶”的意象特点,结合“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分析可知,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之感。然后与“落叶”进行比较,以此来解释屈原在《九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落叶”。
9.【答案】(1)“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2)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展开:首先点明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技巧是如何体现的,最后结合诗句说明其表达的效果。此诗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10.【答案】水墨代指绘画,文字代指写作,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暗示文章中两者关系:绘画如写作一样,有变化性和偶然性;诗意之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从结构方面谈,有理也可。)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标题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先答出标题的含义,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此题主要探讨的话题是“绘画和写作的关系”,因此此题“水墨文字”从表层看,“水墨”在文中指“绘画”,“文字”指写作;从深层看,根据文中的句子“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象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是绘画的偶然性。……就像写作中那些想象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看,文章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绘画如写作一样,有变化性和偶然性”,标题统领全文;从效果看,“水墨文字”充满诗情画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1.【答案】①自然性:借用最自然的事物表达人为内涵;②抒情性:是画家作画时的心迹;③变化性:绘画作品完成后与最初想象不同;④偶然性:绘画的偶然与心灵碰撞,才能成就永恒。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概括答题要点,此题要求概括“绘画”的特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概括第一点;根据“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概括第二点;根据“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象全然不同”概括第三点;根据“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是绘画的偶然性。然而,绘画的偶然性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概括第四点。
12.【答案】①从艺术的根本特点来看,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是以偶然的人生际遇反映必然(永恒)的人生母题的。②从艺术的构成要素看,只有敏感而又敏锐的心灵与偶然的人生际遇碰撞,才会形成艺术的感染力。③从艺术的传达路径来看,敏感的心灵能调动人生积累的记忆,从而更为典型、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人生的实质,是为将瞬间化为永恒。
【解析】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探究文中的句子含义,答题时注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上下文的句子,同时要考虑句子在文章的位置,此题要求分析的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答题时注意根据前文的内容“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分析第一点;根据“然而,绘画的偶然性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分析第二点;根据“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概括第三点。
13.【答案】C
【解析】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项中设错类型可分为:①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②偶然、必然有意混淆;③已然、未然有意混淆;④以偏概全;⑤张冠李戴;⑥因果颠倒
;⑦误划类别;⑧无中生有;⑨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本文作者引用刘勰的“说者说语”是为了说明“说”的“文学性”特点,文章的第二段具体论述了这一点。所以答案应该是C项。
14.【答案】A
【解析】仔细审题后把选项归位,会发现原文并没有讲《文心雕龙》是一篇“说”。所以A选项无中生有。
15.【答案】(1)写作目的是说明一个道理。(2)重技巧,尚文采。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说’,也称‘杂说’……目的在于说明一个道理”,“其目的都在于说明道理。这是“说”的一个鲜明特点。”可知特点一;由第二段“‘说’……它重技巧,尚文采……这是‘说’的又一特点”可知特点二。
16.【答案】(1)严谨的治学态度;(2)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3)宽厚、真诚的处世态度;(4)淡泊名利的气节;(5)不向权贵低头的骨气。(答出四点即可)
17.【答案】一方面是说林庚先生的外表“干净”,他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另一方面是说他内在品质的“干净”,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的骨气。
18.【答案】作者没有直接评价林庚先生,而是引用别人的话从侧面烘托林庚,别人的评价是对林庚先生最好的肯定和赞美,大量的事实让林庚先生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19.【答案】林庚先生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并落实在了行动上,他的高风亮节着实令人敬佩。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也体现了一个“大丈夫”不奴颜、不媚骨的高洁品质。做人就应该这样堂堂正正。(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BC
【解析】A项,原文是“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D项,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与“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关系。E项,说法有误,原文是“我们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
21.【答案】①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②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③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从中分析出林庚先生学术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三个原因,注意找到原文中起暗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据此作答即可。
22.【答案】①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②他对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③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实纯真的灵气。
【解析】既然题干问的是“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中的“魅力”体现在何处,那就要抓住“魅力”在“诗歌”“学术”“人格”三个方面的体现,从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整合即可。
23.【答案】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理由:①林先生自幼心里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③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观点二: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理由:①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②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③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学生,教学出色。④离去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有诗意。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紧围绕原文标题和关键语句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下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24.【答案】(示例)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黑暗的夜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了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
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
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向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25.【答案】一叶扁舟中,酒醒之后,词人神情落魄。习习晨风寒意逼人,岸边杨柳低垂,天边斜挂着一钩残月。此情此景,让人更觉凄凉孤独。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抓住几个意象,比如“杨柳”“风”“残月”等,然后结合词句的意境扩展成文。
26.【答案】学校通知:今天早上6点到晚上8点停电。全班知道后,集体沸腾,像一锅粥一样兴奋地直冒泡。令人兴奋的晚上终于到了。没有灯的夜晚是看不成书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学校竟然没宣布放假。尽管如此,大家同样很兴奋,(我猜想可能是扮鬼吓人的最佳良机吧),都趴在座位上等待黑暗的降临。我认真地盯着窗外的天,看着它慢慢地变颜色。它慢吞吞的蜗牛性子和我迫不及待的兔子性子很是不符,所以我的心情是焦躁的。当最后一缕阳光从教室一角撤走,整个教室都被黑暗之神笼罩时,我小小的心开始欢跳起来,接着全班的心跟着跳了起来。我们在黑暗中开始唱歌,声音出奇得大,空前绝后的声音震得座位一颤一颤的,好象汶川地震传到茶陵来了。原来兴奋的作用这么大,可以引来许多老师,我今天才知道。天越来越黑,浓得像黑墨水似的,教室也黑,看不到其他同学的脸庞。这么黑,不知道那个晚上连《哈利波特》都不敢看的蕊蕊同学怎么样了,我往她座位的方向摸去,碰到她的手,接着一声尖利的惊叫穿破空气,震得我耳膜大受刺激。
【解析】主要抓住停电后的场面,并且结合“点”(突出个体行为动作和语言等)来描写。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可以通过表现不同的人在停电后的反应体现出来。比喻手法可以表现整体的特点,也可以通过对个体动作的描摹来体现。